顶部
收藏

教育社会学


作者:
闫旭蕾
定价:
28.50元
ISBN:
978-7-04-032440-2
版面字数:
3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5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07-20
读者对象:
教师教育
一级分类:
教师培养
二级分类:
教师教育公共课

“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教材”在贴近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把握教师教育改革动态的基础上,力求凸显“基础理论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教师教育特色,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书是其中的一本。

本书以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凸显教育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学的应用色彩。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视野、教育的社会运作背景、教育与社会分层、个体社会化以及关于学校组织、班级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本书为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类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理解教育提供学科视角,促使他们初步形成“社会学的想象力”,思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洞察教育“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区别,以便走向教育现象的背后。

本书可作为高师院校教育专业、教师教育专业的教材及其他相关院校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材,还可以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 前辅文
  • 第一章 认识教育社会学
    •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诸多观点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诸论
      •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分析
      • 三、确立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主要依据
    •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 一、教育社会学的初期阶段及其知识体系形成路径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阶段及其发展
      • 三、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多元化取向
      • 四、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
      • 一、教育的功能论
      • 二、教育的冲突论
      • 三、教育的互动论
      • 四、对三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取向的判读
    • 第五节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 一、基于不同流派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 二、基于揭示事实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 三、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 第二章 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及其运作
    •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互动
      • 一、教育与经济互动
      • 二、教育与政治互动
      • 三、教育与文化互动
    •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教育政策空间中的学校教育
      • 一、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背景:国家财富蕴涵于教育之中
      • 二、在利益博弈中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 三、对国家教育政策“有选择”地执行
      • 四、对国家教育政策重新“整合”
  •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 第一节 社会分层
      • 一、何谓社会分层
      •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意义
    •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 一、教育提供文化资本
      • 二、教育改变人力资本
      • 三、教育提供社会资本
      • 四、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条件和限度
    • 第三节 社会流动
      • 一、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区别
      • 二、西方社会流动研究
      • 三、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 第四节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与农村教育
      • 一、我国阶层划分
      • 二、农村教育与社会分层
      • 三、农村流动青年与社会支持体系
  •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与教育
    •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
      • 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 二、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 三、个体社会化的类型
    •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一、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第三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与教育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同伴群体
      • 四、社区
      • 五、工作单位
      • 六、大众传播媒介
  • 第五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特点与理论
      • 一、学校组织的特点
      • 二、学校组织的有关理论
    •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分析
      • 一、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
      • 二、学校组织的制度文化
      • 三、学校组织的观念文化
      • 四、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外部环境
      • 一、家庭环境与学校的关系
      • 二、社区环境与学校的关系
      • 三、教育经费投入与学校的关系
  • 第六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 一、班级组织的特点
      •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分析
      • 一、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
      • 二、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人际交往
      • 一、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 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 第四节 班集体建设
      • 一、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 二、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 三、班级文化建设
  • 第七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概述
      • 二、教师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二节 教师角色
      • 一、角色理论
      • 二、教师角色概述
      • 三、教师角色的冲突
    • 第三节 教师权威
      • 一、教师权威的意义
      • 二、教师权威的类型
      • 三、教师职业权威的建构
    •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
      • 一、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诸因素
      •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八章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学生的权利与地位
      • 一、学生的权利
      • 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地位
    • 第二节 学生角色概述
      • 一、学生角色的含义
      • 二、学生的角色认同
      • 三、学生的角色冲突
    • 第三节 学生角色发展的常见问题
      • 一、“早恋”问题
      • 二、校园欺侮问题
      • 三、学生团伙问题
    • 第四节 学生的角色教育
      • 一、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 二、变换学生的角色扮演
      •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角色的竞争
  • 第九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内涵的社会学分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
      •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 二、课程内容的分等
    • 第三节 课程实施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 一、教师对课程的重构
      • 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
  •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概述
      •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 二、教育问题的含义
      • 三、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一般关系
      • 四、社会问题研究诸论及其对分析教育问题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的功能论分析
      •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 二、失范性教育问题
      • 三、过程性教育问题
    • 第三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冲突论分析
      • 一、教育公平释义
      •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 第四节 “越轨学生”的互动论分析
      • 一、目标手段说与“越轨学生”
      • 二、标签论与“越轨学生”
      • 三、同辈群体的负功能与“越轨学生”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