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周德庆
定价:
52.00元
ISBN:
978-7-04-052197-9
版面字数:
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20-04-1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微生物学/真菌学

本书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保持第3版体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实了本学科近年来进展较快的一些前沿热点,如耐药菌、基因编辑、人体微生物组和免疫应答机理等新内容。

全书以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进化分类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分10章全面、系统地讲清概念、阐明规律、充实知识、联系实际。

本书具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表达简明等特点。书中提供了大量自创的直观、形象的表解和图、表,易读利记。此外,各章后的复习思考题、书后的附录(有关教学评估的八项指标),以及配套的网上数字课程资源等内容,都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本书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理工、农林、环境、医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研究以及相关管理、生产和应用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绪论 微生物与人类
    • 一、什么是微生物
    •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 复习思考题
  •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第一节 细菌
      •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 第二节 放线菌
      • 一、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 二、放线菌的繁殖
      •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 第三节 蓝细菌
    •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一、枝原体
      • 二、立克次氏体
      • 三、衣原体
    • 复习思考题
  •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 第二节 酵母菌
      • 一、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 二、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 四、酵母菌的菌落
    •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 一、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 二、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 三、真菌的孢子
      • 四、霉菌的菌落
    •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 复习思考题
  •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第一节 病毒
      •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二、病毒的分类
      • 三、4类病毒及其增殖方式
    •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 一、类病毒
      • 二、拟病毒
      • 三、卫星病毒
      • 四、卫星RNA
      • 五、朊病毒
    • 第三节 病毒与应用
      •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 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 三、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复习思考题
  •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一、碳源
      • 二、氮源
      • 三、能源
      • 四、生长因子
      • 五、无机盐
      • 六、水
    •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一、单纯扩散
      • 二、促进扩散
      • 三、主动转运
      • 四、基团转位
    • 第四节 培养基
      •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二、培养基的种类
    • 复习思考题
  •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 一、两用代谢途径
      •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 二、生物固氮
      •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复习思考题
  •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一、测生长量
      • 二、计繁殖数
    •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一、温度
      • 二、氧气
      • 三、pH
    •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 一、实验室培养法
      •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一、几个基本概念
      • 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复习思考题
  •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一、3个经典实验
      •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 一、基因突变
      • 二、突变与育种
    •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第四节 基因工程
      •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
      •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 四、CRISPR与基因编辑
    •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 二、菌种的保藏
    • 复习思考题
  •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一、互生
      • 二、共生
      • 三、寄生
      • 四、拮抗
      • 五、捕食
    •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一、碳素循环
      • 二、氮素循环
      • 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 四、磷素循环
    •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 二、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 三、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 四、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 复习思考题
  •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 第一节 传染
      • 一、传染与传染病
      •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 一、表皮和屏障结构
      •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 三、炎症反应
      •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 一、免疫器官
      •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 三、免疫标记技术
    •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 一、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 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 复习思考题
  •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 二、学名
      • 三、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一、伯杰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 二、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 复习思考题
  • 结束语 微生物学的展望
    • 一、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 二、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三、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作用
    • 四、大力开展我国微生物学研究
    • 五、学好微生物学,推动人类进步
  • 附录 谈谈“评教八率”
  • 参考书目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