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现代植物生理学(第4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李合生 王学奎
定价:
49.80元
ISBN:
978-7-04-050748-5
版面字数:
5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9-06-21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植物生理学

本书第1版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2版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3版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次修订宗旨: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文字简练,便于自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配套数字课程附有各章要点、教学课件、讲解音频、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配有50多个知识点的动画彩图及知识窗等。

本书有绪论和正文5篇13章,内容包括:细胞生理——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代谢生理——植物的水分生理、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体内同化产物的运输和分配、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生长发育生理——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环境生理——植物的逆境生理,植物生理学与现代农业——植物生理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与展望。

本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综合性院校及师范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也可供植物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中学生物学教师及考研学生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绪论
    • 0.1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 0.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0.2.1 植物生理学的诞生与成长
      • 0.2.2 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
    • 0.3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前景
    • 0.4 学习植物生理学的要求和方法
  • I 细胞生理
    • 1 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 1.1 细胞壁
        • 1.1.1 细胞壁的亚显微结构
        • 1.1.2 细胞壁的功能
      • 1.2 植物细胞膜系统
        • 1.2.1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 1.2.2 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 1.2.3 细胞膜的功能
        • 1.2.4 内膜系统
      • 1.3 细胞核
        • 1.3.1 核膜
        • 1.3.2 染色质
        • 1.3.3 核仁
        • 1.3.4 核基质
      • 1.4 细胞骨架
      • 1.5 胞间连丝
        • 1.5.1 胞间连丝的亚显微结构
        • 1.5.2 胞间连丝的功能
      • 1.6 植物细胞全能性及其基因表达调控
        • 1.6.1 植物细胞全能性
        • 1.6.2 植物细胞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调控
  • II 代谢生理
    • 2 植物的水分生理
      • 2.1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2.1.1 植物体内的含水量和水分存在的状态
        • 2.1.2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 2.1.3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态作用
      • 2.2 化学势、水势
        • 2.2.1 自由能与化学势
        • 2.2.2 水的化学势与水势
      • 2.3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 2.3.1 植物细胞的渗透性吸水
        • 2.3.2 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
      • 2.4 水分的跨膜运输
        • 2.4.1 扩散
        • 2.4.2 集流
        • 2.4.3 水分的跨膜渗透运动
      • 2.5 土壤中的水分与土壤水势
        • 2.5.1 土壤水势
        • 2.5.2 土壤中水分的移动
      • 2.6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 2.6.1 根部吸水的区域
        • 2.6.2 根系吸水方式、途径及其动力
        • 2.6.3 根系吸水阻力
        • 2.6.4 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 2.7 蒸腾作用
        • 2.7.1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 2.7.2 蒸腾作用的方式及度量
        • 2.7.3 气孔蒸腾
        • 2.7.4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 2.8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
        • 2.8.1 水分运输的途径
        • 2.8.2 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
      • 2.9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 2.9.1 植物的水分平衡
        • 2.9.2 作物的需水规律
        • 2.9.3 合理灌溉的指标
        • 2.9.4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 2.9.5 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 2.9.6 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
    • 3 植物的矿质营养
      • 3.1 研究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及无土栽培
        • 3.1.1 灰分分析
        • 3.1.2 溶液培养法
        • 3.1.3 植物的无土栽培
      • 3.2 植物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 3.2.1 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和分类
        • 3.2.2 植物必需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缺素症
      • 3.3 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
        • 3.3.1 有益元素
        • 3.3.2 有害元素
      • 3.4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3.4.1 电化学势梯度与离子转移
        • 3.4.2 被动运输
        • 3.4.3 主动运输
        • 3.4.4 胞饮作用
      • 3.5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3.5.1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区域
        • 3.5.2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 3.5.3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 3.5.4 外界条件对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
      • 3.6 叶片营养
      • 3.7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 3.7.1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3.7.2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 3.8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 3.8.1 氮的同化
        • 3.8.2 硫的同化
        • 3.8.3 磷的同化
      • 3.9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 3.9.1 主要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
        • 3.9.2 作物的需肥特点
        • 3.9.3 合理施肥的指标
        • 3.9.4 合理施肥与作物增产
    • 4 植物的光合作用
      • 4.1 光合作用概述
        • 4.1.1 光合作用的发现
        • 4.1.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 4.2 叶绿体的结构与光合色素
        • 4.2.1 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 4.2.2 光合色素的结构与光化学特性
        • 4.2.3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降解
      • 4.3 光合作用的机制
        • 4.3.1 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
        • 4.3.2 光合电子传递与质子转移
        • 4.3.3 光合磷酸化
        • 4.3.4 光能的分配调节与光保护
        • 4.3.5 光合作用的碳同化
        • 4.3.6 光合作用的产物
      • 4.4 光呼吸
        • 4.4.1 光呼吸的生化途径
        • 4.4.2 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 4.4.3 光呼吸的调节控制
      • 4.5 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
        • 4.5.1 光合速率及测定
        • 4.5.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4.5.3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
    • 5 植物体内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分配
      • 5.1 植物体内同化产物的运输
        • 5.1.1 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及研究方法
        • 5.1.2 韧皮部溶质的种类及研究方法
        • 5.1.3 同化产物运输的方向与速率
      • 5.2 同化产物的装载与卸出
        • 5.2.1 同化产物在源端韧皮部的装载
        • 5.2.2 韧皮部卸出和短距离运输
      • 5.3 韧皮部同化产物运输的机制
      • 5.4 同化产物的配置和分配
        • 5.4.1 同化产物的“源”、“库”、“流”
        • 5.4.2 同化产物的配置
        • 5.4.3 同化产物分配的特点
        • 5.4.4 同化产物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 5.4.5 同化产物的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 5.5 同化产物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 5.5.1 代谢调控
        • 5.5.2 激素调控
        • 5.5.3 韧皮部中蛋白质和RNA作为信号分子的调控
        • 5.5.4 环境因素调控
    • 6 植物的呼吸作用
      • 6.1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 6.1.1 呼吸作用的概念
        • 6.1.2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 6.1.3 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
      • 6.2 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
        • 6.2.1 糖酵解
        • 6.2.2 发酵途径
        • 6.2.3 三羧酸循环
        • 6.2.4 磷酸戊糖途径
        • 6.2.5 乙醛酸循环
        • 6.2.6 乙醇酸氧化途径
      • 6.3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6.3.1 电子传递链
        • 6.3.2 氧化磷酸化
        • 6.3.3 呼吸链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
        • 6.3.4 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
        • 6.3.5 抗氰呼吸及其生理意义
      • 6.4 呼吸作用的调节
        • 6.4.1 糖酵解的调节
        • 6.4.2 丙酮酸有氧分解的调节
        • 6.4.3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 6.4.4 电子传递途径的调节
        • 6.4.5 能荷调节
      • 6.5 呼吸代谢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 6.5.1 呼吸代谢能量的贮存
        • 6.5.2 呼吸代谢能量的利用
      • 6.6 呼吸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
        • 6.6.1 呼吸代谢与初生代谢的关系
        • 6.6.2 呼吸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 6.7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 6.7.1 呼吸作用的指标
        • 6.7.2 影响呼吸商的因素
        • 6.7.3 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
      • 6.8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 6.8.1 种子的呼吸与贮藏
        • 6.8.2 果实、块根、块茎的呼吸作用与贮藏
        • 6.8.3 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 7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 7.1 胞外信号与传递
        • 7.1.1 胞外信号
        • 7.1.2 胞间信号的传递
      • 7.2 受体与信号的感受
      • 7.3 胞内信号转导
        • 7.3.1 信号跨膜转换
        • 7.3.2 胞内信号转导系统
        • 7.3.3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及其对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 7.3.4 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途径
      • 7.4 细胞反应
    • 8 植物生长物质
      • 8.1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 8.2 生长素类
        • 8.2.1 生长素类的发现、分布和化学结构
        • 8.2.2 吲哚乙酸的代谢和运输
        • 8.2.3 生长素类的生理作用
        • 8.2.4 生长素类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3 赤霉素类
        • 8.3.1 赤霉素类的发现和化学结构
        • 8.3.2 赤霉素类的代谢和运输
        • 8.3.3 赤霉素类的生理作用
        • 8.3.4 赤霉素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4 细胞分裂素类
        • 8.4.1 细胞分裂素类的发现和化学结构
        • 8.4.2 细胞分裂素类的代谢和运输
        • 8.4.3 细胞分裂素类的生理作用
        • 8.4.4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5 脱落酸
        • 8.5.1 脱落酸的发现和化学结构
        • 8.5.2 脱落酸的代谢和运输
        • 8.5.3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 8.5.4 脱落酸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6 乙烯
        • 8.6.1 乙烯的发现和化学结构
        • 8.6.2 乙烯的代谢和运输
        • 8.6.3 乙烯的生理作用
        • 8.6.4 乙烯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7 油菜素甾醇类
        • 8.7.1 油菜素甾醇类的发现和化学结构及分布
        • 8.7.2 油菜索甾醇类的代谢和运输
        • 8.7.3 油菜素甾醇类的生理作用
        • 8.7.4 油菜素甾醇类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
      • 8.8 其他天然植物生长物质
        • 8.8.1 多胺类
        • 8.8.2 茉莉酸类
        • 8.8.3 水杨酸类
        • 8.8.4 植物肽激素
        • 8.8.5 独脚金内酯
      • 8.9 植物激素相互关系
        • 8.9.1 植物激素代谢的相互关系
        • 8.9.2 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相互关系
      • 8.10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合理应用
        • 8.10.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 8.10.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 III 生长发育生理
    • 9 植物的生长生理
      • 9.1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 9.1.1 细胞的分裂
        • 9.1.2 细胞的伸长
        • 9.1.3 细胞的分化
        • 9.1.4 程序性细胞死亡
      • 9.2 种子萌发
        • 9.2.1 种子萌发的概念
        • 9.2.2 种子的生活力与活力
        • 9.2.3 种子萌发前休眠的破除
        • 9.2.4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 9.2.5 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 9.2.6 种子预处理与种子萌发的调节
      • 9.3 植物组织培养
      • 9.4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 9.4.1 植物的生长曲线和生长大周期
        • 9.4.2 植物生长的温周期性
        • 9.4.3 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
      • 9.5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 9.5.1 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相关性
        • 9.5.2 主茎和侧枝以及主根与侧根的相关性
        • 9.5.3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 9.5.4 植物的极性与再生
      • 9.6 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9.6.1 温度
        • 9.6.2 水分
        • 9.6.3 光
        • 9.6.4 矿质营养
        • 9.6.5 重力
      • 9.7 光形态建成
        • 9.7.1 植物的光受体
        • 9.7.2 敏色素
        • 9.7.3 隐花色素和向光素及玉米黄质
        • 9.7.4 紫外光B受体
      • 9.8 植物的运动
        • 9.8.1 向性运动
        • 9.8.2 感性运动
        • 9.8.3 近似昼夜节奏——生物钟
    • 10 植物的生殖生理
      • 10.1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 10.2 成花诱导生理
        • 10.2.1 春化作用
        • 10.2.2 光周期
        • 10.2.3 成花诱导的途径
        • 10.2.4 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 10.3 成花启动和花器官形成生理
        • 10.3.1 成花启动和花器官形成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
        • 10.3.2 影响花器官形成的条件
        • 10.3.3 植物的性别分化
        • 10.3.4 控制花器官发育的基因——从ABC模型到ABCDE模型
      • 10.4 受精生理
        • 10.4.1 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
        • 10.4.2 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
        • 10.4.3 花粉管的伸长
        • 10.4.4 受精过程中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
    • 11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 11.1 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
        • 11.1.1 种子的发育及其基因表达
        • 11.1.2 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质的变化
        • 11.1.3 种子成熟过程中其他生理变化
        • 11.1.4 外界条件对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及成熟过程的影响
      • 11.2 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生理
        • 11.2.1 果实的生长特点
        • 11.2.2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 11.2.3 果实的采后保鲜
        • 11.2.4 果实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
      • 11.3 植物的休眠
        • 11.3.1 种子休眠的成因与调节
        • 11.3.2 营养器官休眠成因与调节
      • 11.4 植物的衰老生理
        • 11.4.1 植物衰老的类型与意义
        • 11.4.2 植物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11.4.3 植物衰老生理及其分子机制
        • 11.4.4 环境条件对植物衰老的影响
      • 11.5 器官脱落生理
        • 11.5.1 器官脱落的概念和类型
        • 11.5.2 器官脱落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IV 环境生理
    • 12 植物的逆境生理
      • 12.1 逆境生理通论
        • 12.1.1 逆境的定义及种类
        • 12.1.2 逆境对植物的危害
        • 12.1.3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 12.1.4 植物抗逆性的获得及整体抗逆性
      • 12.2 寒害生理与植物抗寒性
        • 12.2.1 冷害生理与植物抗冷性
        • 12.2.2 冻害生理与植物抗冻性
        • 12.2.3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及冷驯化
      • 12.3 热害生理与植物抗热性
        • 12.3.1 高温对植物的伤害
        • 12.3.2 植物抗热性的生理基础
        • 12.3.3 提高植物抗热性的措施
        • 12.3.4 热激反应及信号转导
      • 12.4 旱害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 12.4.1 旱害的概念及类型
        • 12.4.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12.4.3 植物抗旱类型和特征
        • 12.4.4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措施
      • 12.5 涝害生理与植物抗涝性
        • 12.5.1 涝害的定义及类型
        • 12.5.2 涝害对植物的危害
        • 12.5.3 植物抗涝性的生理基础
        • 12.5.4 提高植物抗涝性的措施
      • 12.6 盐害生理与植物抗盐性
        • 12.6.1 盐害对植物的伤害
        • 12.6.2 植物的抗盐性
        • 12.6.3 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及SOS信号转导
        • 12.6.4 提高植物抗盐性的措施
      • 12.7 病害生理与植物抗病性
        • 12.7.1 病原物对植物的危害
        • 12.7.2 植物抗病的形态生理基础
        • 12.7.3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措施
      • 12.8 虫害生理与植物抗虫性
        • 12.8.1 虫害和抗虫性的概念
        • 12.8.2 植物抗虫的形态和生理基础
        • 12.8.3 提高植物抗虫性的措施
      • 12.9 环境污染伤害生理与植物抗性
        • 12.9.1 大气污染
        • 12.9.2 水体污染
        • 12.9.3 土壤污染
        • 12.9.4 提高植物抗污染能力的措施与环境保护
  • V 植物生理学与现代农业
    • 13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与展望
      • 13.1 植物生理学与适应农业
        • 13.1.1 光合作用与提高作物产量
        • 13.1.2 气孔导度与作物产量
        • 13.1.3 植物生长物质与作物的生长调控
        • 13.1.4 环境生理与抗逆栽培
        • 13.1.5 植物组织培养与农业
      • 13.2 植物生理学与设施农业
        • 13.2.1 设施农业的概念
        • 13.2.2 设施农业的类型
        • 13.2.3 设施农业与植物生理学
      • 13.3 植物生理学与分子农业
        • 13.3.1 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 13.3.2 基因工程与分子农业
      • 13.4 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
  • 参考文献
  • 英汉名词索引

现代植物生理学(第4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彩图、动画、讲解音频、课件、拓展学习材料、问答题等内容,可供各类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师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也可供相关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