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教育学基础(改定价)


作者:
丁锦宏
定价:
33.00元
ISBN:
978-7-04-028442-3
版面字数:
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8-12-05
读者对象:
教师教育
一级分类:
教师培养
二级分类:
教师教育公共课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核心课教材”是在充分调研各师范类院校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核心编写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教材。本书是其中的一本,它从教师职业工作需要出发,力图构建相对完整的现代教育学知识框架,全面论述教育学的基本论题。内容涵盖教育学概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德育理论、德育实践、班主任工作、户外教育14章的内容。

本书理论阐述密切联系当前教改实践中的问题,包括教育观点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剖析,提供了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 前辅文
  •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 二、 教育学的独立时期
      • 三、 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 一、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教育方针、 政策的自觉性
      • 二、 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 三、 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 四、 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 第四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策略
      • 一、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 二、 教育学的学习策略
  •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 一、 多样化视角下的教育
      • 二、 教育的定义
    •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 一、 教育的结构
      • 二、 教育的功能
    •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 一、 教育本质概述
      • 二、 六种教育本质观
    •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 一、 生物起源论
      • 二、 心理起源论
      • 三、 劳动起源论
    •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
      • 一、 原始形态的教育
      •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 三、 近代社会的教育
      • 四、 现代社会的教育
  •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
      • 一、 教育独立论
      • 二、 教育万能论
      • 三、 人力资本论
      • 四、 筛选假设理论
      • 五、 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 一、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二、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三、 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四、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 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
      • 四、 教育的科技功能
      • 五、 教育的人口功能
    •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 一、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 二、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 三、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 四、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 五、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性
      • 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 二、 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 三、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 相关理论研究
      •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 第三节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 一、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 二、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 二、 教育目的的功能
      • 三、 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
    •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一、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 二、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 三、 调和折中论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三、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 第六章 教育制度
    •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 一、 教育制度的含义
      • 二、 “教育制度”概念的辨析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 一、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
      • 二、 学制确立的依据
      • 三、 各级学校系统
      • 四、 各类学校系统
      • 五、 我国现代学制的历史沿革
    •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 一、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 二、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 三、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四、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 第一节 教师
      • 一、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 二、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 三、 教师劳动的特点
      • 四、 教师的专业发展
      • 五、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第二节 学生
      • 一、 学生与学生观
      • 二、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第三节 师生关系
      • 一、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 二、 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 三、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八章 课程
    •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 一、 课程的定义
      • 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三、 课程理论流派
    • 第二节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 一、 课程的类型
      • 二、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三、 义务教育课程结构
      • 四、 高中课程结构
    • 第三节 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 课程计划
      • 二、 课程标准
      • 三、 教材
    • 第四节 课程改革
      • 一、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 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 三、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五节 课程资源开发
      • 一、 课程资源的界定
      • 二、 课程资源的分类
      • 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六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一、 课程编制
      • 二、 课程实施
      • 三、 课程评价
  • 第九章 教学理论
    •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一、 教学的概念
      • 二、 教学与教育、 智育、 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 三、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 第二节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 一、 教学理论概述
      • 二、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过程的本质
      • 二、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第四节 教学模式
      • 一、 教学模式概述
      • 二、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 三、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 教学原则概述
      • 二、 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六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 一、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 二、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 三、 创生与开放的教学观
  • 第十章 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 二、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三、 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 四、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第二节 教学方法
      • 一、 教学方法概述
      • 二、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 三、 常用的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教学手段
      • 一、 教学手段及其演变
      • 二、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 三、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一、 备课
      • 二、 上课
      • 三、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四、 课外辅导的内容与要求
      • 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第五节 课堂教学
      • 一、 课堂教学目标
      • 二、 课堂教学设计
      • 三、 课堂教学管理
      • 四、 课堂教学技能
    • 第六节 说课
      • 一、 说课概述
      • 二、 说课的类型
      • 三、 说课的内容及实施
    •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一、 教学评价概述
      • 二、 教学评价的原则
      • 三、 教学评价的类型
      • 四、 教学评价的方法
  • 第十一章 德育理论
    • 第一节 德育概述
      • 一、 德育的概念
      • 二、 德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 三、 德育的任务
      • 四、 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德育过程
      • 一、 德育过程的要素
      • 二、 德育过程的规律
    • 第三节 德育原则
      • 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二、 知行统一原则
      • 三、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 四、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 五、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 六、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 第十二章 德育实践
    • 第一节 德育途径
      • 一、 直接的道德教学
      • 二、 间接的道德教育
    • 第二节 德育方法
      • 一、 德育方法概述
      • 二、 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
      • 三、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第三节 德育模式
      • 一、 德育模式概述
      • 二、 国外德育模式简介
      • 三、 德育模式的运用
  • 第十三章 班主任工作
    •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 一、 班级组织
      • 二、 班主任
    •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实践
      • 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
      • 二、 建设和培养班集体
      • 三、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四、 处理偶发事件
      • 五、 协调和统整教育影响
      • 六、 科学评定学生操行
  • 第十四章 户外教育
    • 第一节 概述
      • 一、 户外教育的概念
      • 二、 户外教育的发展
      • 三、 户外教育的意义
    • 第二节 户外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户外教育的核心价值
      • 二、 户外教育的哲学观
      • 三、 户外教育的学习原理
    • 第三节 户外教育活动设计
      • 一、 户外教育的活动类型
      • 二、 户外教育活动的特征
      • 三、 户外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
      • 四、 户外教育的支持系统
    • 第四节 户外教育的评价
      • 一、 评价的理念
      • 二、 评价的内容
      • 三、 评价的方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