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物化学原理(第2版)


作者:
张楚富
定价:
69.00元
ISBN:
978-7-04-029978-6
版面字数:
13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64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02-1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原理》一书自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此次修订结合编者长期从事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的积淀和武汉大学“生物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并参考国外著名的教科书,在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更新和补充,许多章节都是重新编写。第2版新增“生物膜与物质转运”、“信号转导”两章,“代谢总论”和“生物能学”两章合并构成新的“代谢总论”一章,并把“物质代谢调节和激素的作用机制”一章的相关内容并入相关章节。

第2版具有以下特点:① 篇幅适度,内容基础且新颖,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基本原理;② 重点突出,点线结合,以点带面;③ 凸显生物化学的生命性,强调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

  • 前辅文
  • 第一章 生物化学导论
    • 第一节 生物机体是由生物分子构成的
      • 一、生物分子
        • (一) 生物分子是含碳的化合物
        • (二) 生物分子是分级的
      • 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 三、生物大分子含有生命的信息
        • (一) 生物大分子及其构件具有方向性
        • (二) 蛋白质(包括酶)和核酸是生物信息分子
        • (三) 生物大分子具有特征性的三维构象
        • (四) 非共价作用力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 (五) 结构互补性决定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生命的状态
        • (六) 生命的活动限制在一个窄小的环境范围内
    • 第二节 水是生命的载体
      • 一、水的分子结构
      • 二、水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性
      • 三、水的溶剂特性
      • 四、非极性物质的疏水相互作用与自由能的变化
      • 五、两性化合物
      • 六、溶质对水的性质的影响
      • 七、水的离子化
      • 八、酸碱化学
        • (一) 酸是质子的供体
        • (二) 酸的强度
        • (三) 溶液的pH由酸和碱的相对浓度决定
      • 九、缓冲系统
    • 第三节 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一、生物化学与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
      • 二、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三、“生物化学”学什么?如何学?
        • (一) 学什么?
        • (二) 如何学?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二章 氨基酸与蛋白质
    • 第一节 氨基酸
      • 一、氨基酸的种类和结构
        • (一) 氨基酸的结构共性
        • (二) 氨基酸侧链结构差异与分类
        • (三) 氨基酸名称的缩写符号
      • 二、“非标准”氨基酸
      • 三、氨基酸的构型
      • 四、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 五、氨基酸的酸碱性质
        • (一) 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性质
        • (二) 氨基酸的酸碱滴定曲线
        • (三) 滴定曲线可以预示氨基酸的电荷变化
    • 第二节 氨基酸分离和分析
      • 一、氨基酸的电泳分离
      • 二、离子交换层析是分离氨基酸的有效方法
    • 第三节 肽和蛋白质
      • 一、肽、肽键和肽链
      • 二、肽和蛋白质的解离性质
      • 三、生物活性肽
      •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内容
    • 第四节 蛋白质的分离
      • 一、蛋白质的溶解性质与盐析分离
      • 二、离子交换柱层析是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 三、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 四、凝胶过滤层析是纯化蛋白质的常用方法
      • 五、蛋白质的配体专一性与亲和层析分离
      • 六、电泳技术是分析和鉴定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 (一)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三) 双向电泳
        • (四) 毛细管电泳
        • (五) 电泳后的蛋白质检测
    • 第五节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
      • 一、一级结构测定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
        • (一) 末端分析
        • (二) 二硫键的拆开
        • (三) 氨基酸组成分析
        • (四) 肽链的部分水解
        • (五) 肽碎片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六) 片段重叠,重构完整肽链的氨基酸顺序
      • 二、测定蛋白质基因的序列可推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三、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生物学意义
        • (一)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进化
        • (二) 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家族
        • (三) 序列分析可以揭示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
    • 第六节 蛋白质组学
      • 一、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
      • 二、组成蛋白质组学和比较蛋白质组学
      • 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 (一) 样品制备
        • (二) 样品分离
        • (三) 图像分析
        • (四) 蛋白质鉴定分析
        • (五)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三章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方法
      • 一、X射线晶体衍射法是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方法
      • 二、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液态蛋白质的构象
    • 第二节 构筑蛋白质结构的基本要素
      • 一、肽基的结构
      • 二、多肽链主链的构象可以用扭角来描述
      • 三、多肽允许的构象可以用拉氏图预测
      • 四、α螺旋是有规律的主链构象
      • 五、β结构也是有规律的主链构象
      • 六、转角和环形结构
        • (一) β转角
        • (二) 环形构象
        • (三) 无序结构
    • 第三节 纤维状蛋白——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物质
      • 一、α角蛋白——卷曲螺旋
      • 二、丝心蛋白
      • 三、胶原蛋白
    • 第四节 球状蛋白和三级结构
      • 一、三级结构的某些特征
        • (一) α螺旋和β折叠是球状蛋白质的基本结构要素
        • (二) 氨基酸残基侧链基团的定位随极性的不同而变化
      • 二、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 (一) 超二级结构
        • (二) 结构域
      • 三、蛋白质基元或结构域是蛋白质结构分类的基础
      • 四、三级结构的比较能揭示进化上的相互关系
      • 五、蛋白质折叠
        • (一) 多肽链的折叠是一个自然的和有序的过程
        • (二) 蛋白质折叠需要辅助蛋白
      • 六、推动蛋白质特定构象形成和稳定的作用力
        • (一) 疏水作用
        • (二) 氢键
        • (三) 静电相互作用
        • (四) 二硫键
      • 七、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它的三维结构
        • (一) 蛋白质变性导致空间构象破坏和生物活性丧失
        • (二) 复性实验证明蛋白质空间构象是由其一级结构决定的
        • (三) 蛋白质结构预测
    • 第五节 寡聚体蛋白质与四级结构
      • 一、四级结构研究的内容
      • 二、寡聚体蛋白质的对称性
      • 三、亚基组成的测定
        • (一) 杂交法提供四级结构的信息
        • (二) 交联法
      • 四、寡聚体蛋白质存在的意义
        • (一) 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
        • (二) 亚基汇聚形成酶的活性部位
        • (三) 协同性
        • (四) 遗传上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 第六节 蛋白质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 一、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 二、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特点
        • (一) 肌红蛋白的结构
        • (二) 血红蛋白的结构
      • 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合曲线
        • (一) 氧合曲线的比较
        • (二) 氧合曲线的不同反映出生理环境的差异
      • 四、协同效应产生的原因
        • (一) 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有不同的构象
        • (二) 协同效应的机制
      • 五、H+和CO2能促进血红蛋白氧的解离
        • (一) 波尔效应促进氧的转运
        • (二) 波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 (三) CO2影响血红蛋白氧结合力的机制
      • 六、二磷酸甘油酸对O2结合的影响
      • 七、镰状细胞贫血源于脱氧红蛋白的聚集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四章 酶
    • 第一节 酶的基本性质
      •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 二、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
      • 三、酶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
      • 四、酶的催化反应具有专一性
      • 五、酶的组成和酶的辅助因子
        • (一) 酶是蛋白质
        • (二) 许多酶的催化反应需要辅助因子
        • (三) 酶的活性部位
      • 六、某些RNA具有催化活性
    • 第二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 一、酶的命名
      • 二、酶的分类
    • 第三节 酶反应动力学
      •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 (一) 化学反应级数与速度方程
        • (二) 活化能与速度常数的关系
      • 二、酶活性与酶的反应速度
        • (一) 酶活性可用酶的反应速度表示
        • (二) 酶的比活性
      • 三、酶反应基本动力学
        • (一) 米氏方程反映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间的定量关系
        • (二) 米氏常数的含义和意义
        • (三) 双倒数作图求解Km和Vmax
        • (四) Vmax、Km和反应级数的关系
        • (五) 转换数
        • (六) kcat/Km是比较催化效率的最好参数
      • 四、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 (一) 顺次反应
        • (二) 乒乓反应
        • (三) 动力学方法可以区分双底物反应机制
      • 五、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六、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四节 酶的抑制作用
      • 一、可逆抑制剂同酶的结合是非共价的
        • (一) 竞争性抑制剂只同自由的酶结合
        • (二) 反竞争性抑制剂只能同ES结合
        • (三) 非竞争性抑制剂既能同酶结合又能同ES结合
      • 二、不可逆抑制剂与酶共价结合
        • 三、抑制剂的应用
        • (一) 抑制剂的应用为酶的催化提供重要的信息
        • (二) 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五节 酶的作用机制
      • 一、酶的底物专一性是酶的基本属性
        • (一) 酶底物复合物的存在是可检测的
        • (二) 结构互补性是酶的专一性的基础
      • 二、酶和底物间的结合能是催化反应的重要因素
        • (一) 酶与底物转换态的相互作用处在最适状态
        • (二) 转换态类似物实验证实酶能使转换态稳定
        • (三) ES复合物向EX复合物转变伴随着熵减和去稳定
      • 三、底物与酶的邻近极大地有利于酶促反应
      • 四、酶功能基团催化
        • (一) 酸碱催化
        • (二) 共价催化
      • 五、溶菌酶的作用机制
        • (一) 溶菌酶的结构以及与底物的结合
        • (二) 溶菌酶的催化机制
      • 六、丝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
        • (一) 丝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
        • (二) 胰凝乳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 (三) 丝氨酸蛋白酶进化上的关系
      • 七、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
        • (一) 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
        • (二) 天冬氨酸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 (三) HIV蛋白酶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
    • 第六节 酶活性的调节
      • 一、酶原的激活
      • 二、 同工酶在代谢转换中的作用
      • 三、多酶复合物和多功能酶
        • (一) 多酶复合物
        • (二) 多功能酶
      • 四、别构酶与代谢途径活性的调节
        • (一) 别构酶与别构效应
        • (二) 调节物
        • (三) 别构酶的动力学特征
        • (四) 构象态的改变是别构酶亚基之间的通讯联系的基础
      • 五、共价修饰也是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五章 核酸
    • 第一节 核苷酸是核酸的构件单位
      • 一、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
        • (一) 含氮碱
        • (二) 核苷
      • 二、DNA和RNA中的核苷酸
        • (一) RNA和DNA中的核苷酸类别
        • (二) 细胞内游离的核苷酸及核苷酸衍生物
      • 三、紫外吸收特性
      • 四、核苷酸的解离性质
      • 五、多聚核苷酸是核苷酸的聚合体
    • 第二节 DNA的结构
      • 一、DNA分子的碱基组成特征
      • 二、DNA双螺旋结构
        • (一) 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
        • (二)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 (三) DNA其他形式的螺旋结构
        • (四) DNA分子的线形或环形结构
      • 三、DNA的构象柔性
      • 四、DNA的超螺旋结构
        • (一) DNA的拓扑异构体
        • (二) 拓扑异构酶能改变DNA的连环数
      • 五、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一) DNA是遗传物质
        • (二)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序列
        • (三) DNA双螺旋结构提供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 (四)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 第三节 DNA序列与基因组织结构特征
      • 一、DNA限制性内切酶
        • (一) DNA的限制与修饰
        • (二) 限制性内切酶与限制性图谱
        • (三) 限制性内切酶与重组体DNA
      • 二、DNA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 (一) 链终止法
        • (二) DNA序列的自动化测定
      • 三、DNA序列和基因结构的某些特征
        • (一) 基因重叠
        • (二) 基因中的插入序列
        • (三) 重复序列
        • (四) 回文结构和镜像结构
    • 第四节 RNA的结构特征
      • 一、信使RNA的结构特征
        • (一) 多顺反子mRNA
        • (二) 非翻译区和ShineDalgarno序列
        • (三) 真核生物mRNA的末端修饰结构
      • 二、转移RNA的结构特征
        • (一) tRNA的二级结构
        • (二) tRNA的三级结构
      • 三、核糖体RNA
        • (一) 核糖体的组成
        • (二) rRNA的结构
    • 第五节 核酸的性质
      • 一、核酸的黏性
      • 二、核酸的溶解性质
      •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
      • 四、核酸的沉降特性和密度特征
      • 五、DNA的变性与复性
        • (一) DNA的变性
        • (二) DNA的复性
        • (三) 分子杂交与DNA印迹
    • 第六节 核酸的水解
      • 一、核酸的酸水解
      • 二、核酸的碱水解
      • 三、核酸的酶水解
        • (一) 核酸酶的专一性
        • (二) 核糖核酸酶
        • (三) 脱氧核糖核酸酶
        • (四) 核酸外切酶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六章 糖类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 第一节 糖类概述
      • 一、糖类的化学本质
      • 二、糖类的命名和分类
      • 三、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二节 单糖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 一、单糖结构及构型
        • (一) 单糖直链结构
        • (二) 单糖的D构型及L构型
        • (三) 单糖环状结构
        • (四) 单糖构象
      • 二、单糖的物理性质
      • 三、单糖的化学性质
        • (一) 单糖的氧化
        • (二) 单糖与溴水、稀硝酸的反应
        • (三) 单糖的还原
        • (四) 单糖的成脎作用
        • (五) 单糖的异构化作用
        • (六) 由半缩醛羟基和醇羟基产生的反应
      • 四、生物体内重要的单糖衍生物
        • (一) 氨基糖
        • (二) 醛糖酸、糖二酸和糖醛酸
        • (三) 单糖羰基还原物——糖醇
        • (四) 单糖其他衍生物
    • 第三节 双糖
      • 一、双糖的结构及命名
        • (一) 双糖的结构
        • (二) 双糖的命名
        • 二、几种常见的双糖
        • (一) 还原性双糖
        • (二) 非还原性双糖
    • 第四节 多糖
      • 一、淀粉的结构和功能
        • (一) 淀粉的组成和结构
        • (二) 淀粉的酸水解和酶水解
      • 二、糖原的结构和功能
        • (一) 糖原的组成和结构
        • (二) 糖原的功能
      • 三、纤维素和几丁质的结构
      • 四、杂多糖
        • (一) 肽聚糖
        • (二) 糖胺聚糖
    • 第五节 蛋白聚糖、糖蛋白和糖脂
      • 一、蛋白聚糖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二、糖蛋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三、糖共接物的寡糖链含有重要的信息
        • (一) 糖链在糖蛋白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的作用
        • (二) 糖链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和稳定性
        • (三) 糖链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
        • (四) 糖链对于糖蛋白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七章 脂质
    • 第一节 三酰甘油
      • 一、脂肪酸
      • 二、三酰甘油的结构和类型
      • 三、三酰甘油的性质
        • (一) 三酰甘油的物理性质
        • (二) 三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 四、三酰甘油的功能
        • (一) 贮存能量
        • (二) 抵御低温的屏障
    • 第二节 磷脂
      • 一、甘油磷脂
        • (一) 甘油磷脂的种类和结构
        • (二) 细胞内重要的甘油磷脂及其功能
      • 二、神经鞘磷脂
        • (一) 神经鞘磷脂的结构
        • (二) 神经鞘磷脂的功能
      • 三、磷脂的性质
        • (一) 甘油磷脂的性质
        • (二) 鞘磷脂的性质
    • 第三节 糖脂
      • 一、鞘糖脂
        • (一) 鞘糖脂的结构和分类
        • (二) 鞘糖脂的功能
      • 二、甘油糖脂
    • 第四节 甾醇类化合物
      • 一、胆甾醇
        • (一) 胆甾醇的结构和性质
        • (二) 胆甾醇在生物体内的转化
        • (三) 食物中的胆甾醇
      • 二、麦角甾醇
        • (一) 麦角甾醇的结构和性质
        • (二) 麦角甾醇的功能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八章 生物膜与物质转运
    •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特点
      • 一、膜的组成
        • (一) 膜脂的种类
        • (二) 膜脂的多态性
        • (三) 膜蛋白
        • (四) 糖
      • 二、膜结构的特点
        • (一) 膜组分的不对称性
        • (二) 膜的流动性
    • 第二节 物质的跨膜转运
      • 一、被动运输
        • (一) 简单扩散
        • (二) 膜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
      • 二、主动运输
        • (一) 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初级主动转运
        • (二) 次级主动转运
        • (三) 其他一些独特的运输方式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九章 信号转导
    • 第一节 信号受体
      • 一、受体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 (一) 离子通道型受体
        • (二) 酶偶联型受体
        • (三) G蛋白偶联型受体
        • (四) 与靶基因作用的激素受体及效应元件
      • 二、信号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一、G蛋白的结构及其类型
        • (一) G蛋白的结构
        • (二) G蛋白的种类
      • 二、G蛋白与信号转导
        • (一) G蛋白的激活
        • (二) G蛋白与第二信使的产生
      • 三、蛋白激酶
        • (一) 蛋白激酶A
        • (二) 蛋白激酶G
        • (三) 蛋白激酶C
      • 四、小G蛋白家族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 一、环腺苷酸是多种信号分子的第二信使
        • (一) cAMP的发现及第二信使学说的提出
        • (二) Gs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和cAMP的产生
        • (三) 蛋白激酶A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二、肌醇三磷酸(IP3)和1,2二酰甘油(DAG)——双信使系统
      • 三、钙离子也是多种信号转导中的第二信使
        • (一) 钙信号的产生与终止
        • (二) 钙结合蛋白
        • (三) Ca2+/CaM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 第四节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 一、胰岛素受体是酪氨酸专一的蛋白激酶
      • 二、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催化cGMP的产生
        • (一) cGMP也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
        • (二) 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和环化酶的双重身份
    • 第五节 激素信号转导
      • 一、激素分泌是受到控制的
      • 二、激素作用的特征
        • (一)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 (二) 激素的作用方式和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 三、含氮激素的信号转导
      • 四、甾醇类激素信号转导的基本程序
    • 第六节 微生物和植物的信号系统
      • 一、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 二、植物信号系统
        • (一) 植物中的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 (二) 植物中的光信号转导途径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章 代谢总论
    • 第一节 生物圈构筑了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 一、代谢的多样性反映生物的多样性
      • 二、生物圈中的代谢循环
        • (一) 能量的流动与碳和氧循环
        • (二) 氮循环
    • 第二节 代谢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组成
      • 一、分解代谢
      • 二、合成代谢
      • 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不是相互排他的
      • 四、代谢途径是受到控制的
        • (一) 代谢反应速度的热力学考虑
        • (二) 限速反应步骤控制代谢物的流量
        • (三) 控制代谢反应速度的几种方式
    • 第三节 代谢与生物能学
      • 一、生物能学的热力学定律
        • (一) 细胞需要自由能
        • (二) 生物能的转换服从热力学定律
      • 二、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
        • (一) 化学反应中的标准自由能的变化与平衡常数
        • (二) 标准自由能的变化可以预示化学反应的方向
        • (三) 实际的自由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
        • (四) 化学反应中标准自由能的变化是可以相加的
    • 第四节 有机物氧化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
      • 一、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势
        • (一) 氧化还原反应
        • (二) 标准氧化还原电势
        • (三) 非标准氧化还原电势
      • 二、氧化还原电势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 三、脱氢反应是生物氧化的主要形式
        • (一) 电子转移的形式
        • (二) 脱氢反应是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形式
      • 四、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载体
        • (一) NAD+是生物氧化反应中的主要电子载体
        • (二) FMN和FAD也是重要的电子载体
    • 第五节 ATP与磷酸基的转移
      • 一、生物体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 二、ATP水解时标准自由能变化
        • (一) ATP能量循环联系着细胞产能反应和需能反应
        • (二) ATP水解释放很高的自由能
      • 三、ATP具有较高的磷酸基转移势
    • 第六节 研究代谢的方法
      • 一、追踪代谢物去向
      • 二、代谢系统的扰乱
    • 第七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
      • 一、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
        • (一) 样品制备
        • (二) 数据采集
        • (三) 数据的分析及解释
      • 二、代谢组学的应用
        • (一) 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二) 代谢组学在生理和病理中的应用
        • (三) 代谢组学在新药的毒理研究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 (四) 代谢组学在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五) 代谢组学在研究基因功能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一章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 第一节 糖酵解
      • 一、糖酵解的反应历程
        • (一) 葡萄糖(六碳糖)转变成磷酸丙糖(三碳糖)
        • (二) 甘油醛3磷酸转变成丙酮酸
      • 二、糖酵解反应的化学计量
      • 三、丙酮酸在无氧下的代谢去向
        • (一) 乳酸的生成
        • (二) 酒精发酵
      • 四、2,3二磷酸甘油酸的代谢
      • 五、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己糖可转变成糖酵解中间物
        • (一) 果糖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进入糖酵解途径
        • (二) 甘露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 (三) 半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 第二节 糖酵解的调节
      • 一、磷酸果糖激酶处在糖酵解的最关键控制部位
      • 二、己糖激酶的活性调节
      • 三、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调节
      • 四、转运载体对葡萄糖进出组织细胞的控制
      • 五、肿瘤细胞糖酵解与肿瘤细胞的定位
    • 第三节 磷酸戊糖途径
      •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过程
        • (一) 葡萄糖6磷酸的氧化以及NADPH和5磷酸核酮糖的生成
        • (二) 戊糖磷酸酯的相互转变和碳链的裂解与形成
        • (三) 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
      • 二、磷酸戊糖途径存在的意义
      • 三、转酮醇酶和转醛醇酶使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途径相联系
      •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控制着磷酸戊糖途径运转
      • 五、葡萄糖6磷酸代谢去向取决于细胞的需要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二章 柠檬酸循环
    • 第一节 丙酮酸的氧化
      •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结构
      • 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催化的反应
      • 三、辅酶A是重要的酰基载体
    • 第二节 柠檬酸循环的反应与调节
      • 一、柠檬酸循环的发现
      • 二、柠檬酸循环的酶促反应
        • (一) 柠檬酸的生成
        • (二) 异柠檬酸的形成
        • (三) 异柠檬酸的氧化脱羧
        • (四) 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反应
        • (五) 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
        • (六) 琥珀酸氧化形成延胡索酸
        • (七) 延胡索酸的水合反应
        • (八) 草酰乙酸的生成
      • 三、柠檬酸循环是二碳单位氧化和还原型辅酶产生的主要途径
      • 四、柠檬酸循环为细胞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能量保障
        • (一) 柠檬酸循环是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 (二) 柠檬酸循环也是其他有机物完全氧化的主要途径
      • 五、柠檬酸循环的双向功能
      • 六、柠檬酸循环中间物的回补
        • (一) 丙酮酸羧化成草酰乙酸
        • (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草酰乙酸
        • (三) 苹果酸酶催化丙酮酸羧化为苹果酸
    • 第三节 柠檬酸循环的调节
      •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活性的调节
        • (一) 别构调节
        • (二) 共价修饰调节
        • 二、柠檬酸循环的活性控制
    • 第四节 乙醛酸途径
      • 一、乙醛酸途径代谢过程
      • 二、乙醛酸途径存在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三章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第一节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 一、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
      • 二、线粒体的跨膜转运系统
        • (一) 细胞溶质(胞液)还原辅酶的跨膜转运
        • (二) ADPATP转运载体
    •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 一、电子传递链及其组成
        • (一) 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
        • (二) 黄素蛋白
        • (三) 铁硫蛋白
        • (四) 辅酶Q
        • (五) 细胞色素
      • 二、电子传递链的组织结构及其电子传递
        • (一) 复合物Ⅰ催化电子从NADH转移到辅酶Q
        • (二) 复合物Ⅱ催化电子从琥珀酸向CoQ转移
        • (三) 复合物Ⅲ催化电子从CoQH2向细胞色素c转移
        • (四) 复合物Ⅳ催化电子从细胞色素c转移至氧分子
      • 三、电子传递抑制剂揭示电子传递的顺序
      • 四、电子传递复合物联合形成呼吸体
      • 五、电子的传递存在产生活性氧的危险
    •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 一、化学渗透学说
      • 二、解偶联实验证实ATP的合成需要跨膜的质子梯度
      • 三、ATP合酶催化ATP的合成
        • (一) ATP合酶的结构
        • (二) ATP合成的机制
      • 四、P/O比
    •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的控制
      • 一、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取决于细胞对ATP的需要
      • 二、ATP的合成与物质分解代谢是共调节的
      • 三、解偶联蛋白调节热量的产生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四章 糖异生作用和糖原代谢
    • 第一节 糖异生作用
      • 一、糖异生作用的前体
      • 二、动物的肝和肾是糖异生作用的主要场所
      • 三、糖异生作用的途径
        • (一)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二) 糖异生作用的代谢物跨膜转运
        • (三) 糖异生作用需要果糖1,6二磷酸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
      • 四、糖异生作用的能量消耗
      • 五、Cori循环
    • 第二节 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 一、细胞能量水平决定糖异生和糖酵解的活性
        • (一) 丙酮酸羧化酶和丙酮酸激酶是交互调节的重要控制点
        • (二) 果糖1,6二磷酸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也是糖异生的重要控制点
        • (三) 果糖2,6二磷酸对糖异生和糖酵解的控制
        • (四) 葡萄糖6磷酸酶和葡萄糖激酶的控制
      • 二、底物循环提供了代谢控制的机制
    • 第三节 糖原的降解
      • 一、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的磷酸解
      • 二、糖原磷酸化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 三、糖原脱支酶是一种双功能酶
      • 四、葡萄糖1磷酸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
      • 五、葡萄糖6磷酸的去向
    •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
      • 一、UDP葡萄糖是糖基转移的活泼形式
      • 二、糖原合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引物
        • (一) 糖原合酶是催化糖原合成的主要的酶
        • (二) 糖原蛋白能催化新引物的合成
      • 三、糖原分支酶催化分支的产生
    • 第五节 糖原代谢的调节
      • 一、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调节
        • (一) 肌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
        • (二) 肌糖原磷酸化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 (三) 肝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
      • 二、糖原合酶的活性调节
      • 三、糖原磷酸化和糖原合酶的级联调节
        • (一) 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系统
        • (二) 磷蛋白磷酸酶1逆转蛋白激酶对糖原代谢的调节效应
        • (三) 磷蛋白磷酸酶1和糖原合酶激酶介导胰岛素的效应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五章 光合作用
    • 第一节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部位
      •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 二、光的吸收
        • (一) 叶绿素为光合作用吸收光能
        • (二) 辅助色素扩大了光吸收的范围
    • 第二节 光反应
      • 一、光合单位、光化学反应中心与光系统
      • 二、光推动电子从H2O流向PSⅡ
        • (一) P680的激发与电荷分离形成P680+
        • (二) P680+接收电子后回复到基态P
        • (三) 酪氨酸自由基从水裂解复合物的锰簇中获取电子
        • (四) 氧化态的Mn复合物使H2O裂解
      • 三、细胞色素b/f复合物连接PSⅡ和PSⅠ
      • 四、PSⅠ的电子传递与NADPH的合成
      • 五、非循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的“Z”通路
      • 六、光合磷酸化反应
        • (一) 质子梯度将电子流动与磷酸化偶联
        • (二) 光合磷酸化的化学计量
        • (三) 叶绿体ATP合酶催化ATP的合成
    • 第三节 暗反应——固定CO2的卡尔文循环
      • 一、CO2的固定和还原反应
        • (一) Rubisco催化CO2同化成3磷酸甘油酸
        • (二)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 (三) 核酮糖1,5二磷酸的重新生成
      • 二、CO2同化的化学计量
      • 三、磷酸丙糖与无机磷酸的对向转运
      • 四、卡尔文循环的调节
        • (一) Rubisco是卡尔文循环调节的重要点
        • (二) 卡尔文循环酶光激活的其他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光呼吸作用
      • 一、Rubisco的加氧酶活性
      • 二、光呼吸作用涉及三种不同的亚细胞结构
      • 三、C4与CAM植物的碳同化
        • (一) CO2同化的C4途径
        • (二) CO2同化的景天酸代谢(CAM)途径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六章 脂质代谢
    • 第一节 脂质的消化、吸收、动员与转运
      • 一、食物性脂质的消化、吸收
      • 二、脂质的转运由载脂蛋白完成
        • (一) 载脂蛋白的种类和它们的结构特征
        • (二) 载脂蛋白的功能
      • 三、激素与储脂的动员
    • 第二节 脂肪酸氧化
      • 一、β氧化途径是脂肪酸降解的基本途径
        • (一) 脂肪酸的活化
        • (二) 脂肪酸的跨膜转运
        • (三)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 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能量
      • 三、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
      • 四、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 (一)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需要额外的酶参与
        • (二) 维生素B12及其辅酶在脂肪酸氧化中的作用
      • 五、脂肪酸氧化的调节
      • 六、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
        • (一) 脂肪酸的α氧化
        • (二) 脂肪酸的ω氧化
    • 第三节 酮体的代谢
      • 一、酮体的形成发生在肝组织中
      • 二、酮体是肝外组织重要的燃料分子
      • 三、酮体生成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 第四节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一、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发生在细胞溶质(胞质溶胶)中
      • 二、脂肪酸合成需要乙酰CoA
      • 三、丙二酸单酰CoA是二碳单位的供体形式
        • (一) 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 (二) 乙酰CoA羧化酶的组织结构
      • 四、脂肪酸合酶催化软脂酸的合成
        • (一) 脂肪酸合酶的组织结构
        • (二) 软脂酸生物合成的化学反应
        • (三) 软脂酸合成的化学计量
      • 五、乙酰CoA、NADPH以及ATP的来源
        • (一) 乙酰CoA的来源
        • (二) NADPH的来源
        • (三) ATP的来源
      • 六、糖转变成软脂酸
        • (一) 糖转变成软脂酸的化学计量
        • (二) 糖转变成脂肪酸的途径
      • 七、脂肪酸碳链延长途径
        • (一) 线粒体脂肪酸碳链延长反应
        • (二) 内质网脂肪酸碳链延长反应
      • 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一)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二)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九、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 (一) 脂肪酸合成限速酶的调节
        • (二) 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 (三) 激素的调节作用
    • 第五节 三酰甘油的合成
      • 一、三酰甘油的合成需要脂肪酸和磷酸甘油
      • 二、三酰甘油合成途径
      • 三、三酰甘油合成的调节
    • 第六节 膜脂类的合成
      • 一、磷酸甘油是磷脂酰甘油合成的前体
        • (一)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的合成
        • (二) 磷脂酰丝氨酸的合成
      • 二、鞘脂类的合成
        • (一) 鞘磷脂的合成
        • (二) 鞘糖脂的合成
    • 第七节 胆甾醇的代谢
      • 一、胆甾醇的生物合成需要乙酰CoA
        • (一) 甲羟戊酸的合成
        • (二) 鲨烯的合成
        • (三) 胆甾醇的合成
      • 二、胆甾醇在体内的代谢转变
      • 三、胆甾醇代谢的调节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七章 氨基酸代谢
    • 第一节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氮源、碳源以及氨的同化
      • 一、氨基酸合成氮的来源
        • (一) 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催化硝酸盐的还原
        • (二) 固氮酶系统将大气中的氮气固定还原成铵
      • 二、α酮酸是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直接碳骨架
      • 三、氨的同化途径
        • (一)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氨掺入α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
        • (二) 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谷氨酰胺的合成
        • (三) 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循环
      • 四、谷氨酰胺合成酶是氮素代谢的主要控制点
      • 五、碳、氮代谢的关系
    • 第二节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 一、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 二、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 (一) 丙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与谷氨酰胺的合成
        • (二) 谷氨酸是脯氨酸和精氨酸合成的前体
        • (三) 3磷酸甘油酸是丝氨酸和甘氨酸合成的前体
        • (四) 半胱氨酸由丝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
        • (五) 酪氨酸由苯丙氨酸合成
        • 三、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 (一)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
        • (二) 丙酮酸族氨基酸的合成
        • (三) 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
        • (四) 组氨酸的合成
        • 四、氨基酸合成代谢的调节
        • (一) 产物反馈抑制——控制酶活性的方式
        • (二) 酶合成量的调节
    • 第三节 蛋白质在体内的降解
      • 一、细胞外途径
      • 二、细胞内途径
        • (一) 溶酶体途径
        • (二) 泛素途径
      • 三、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四节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
        • (一) L氨基酸氧化酶与D氨基酸氧化酶
        • (二) L谷氨酸脱氢酶
      • 二、转氨基作用
      •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
      • 四、其他脱氨基反应
    • 第五节 鸟氨酸循环
      • 一、氨的代谢去向
      • 二、尿素的合成——鸟氨酸循环
        • (一) 尿素合成的反应历程
        • (二) 尿素合成的氮供体与能量消耗
        • (三) 尿素循环与三羧酸循环的联系
        • (四) 尿素合成的调节
        • (五) 高血氨症与氨中毒
      • 三、氨的转运
        • (一)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 (二) 谷氨酰胺是重要的氨转运形式
    • 第六节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 一、丙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转变成丙酮酸
      • 二、精氨酸、脯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转变成α酮戊二酸
      • 三、甲硫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转变成琥珀酰CoA
      • 四、苯丙氨酸和酪氨酸降解产生延胡索酸和乙酰乙酸
      • 五、亮氨酸和赖氨酸降解产生乙酰CoA和乙酰乙酸
      • 六、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降解成草酰乙酸
    • 第七节 氨基酸与生物活性物质
      • 一、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类
        • (一) 儿茶酚胺类
        • (二) 组胺和5羟色胺的合成
        • (三) 多胺
      • 二、氨基酸与一碳单位
        • (一) 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 (二) 氨基酸与一碳单位
        • (三) 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
      • 三、氨基酸参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
        • (一) 肌酸与磷酸肌酸
        • (二) 一氧化氮
        • (三) 谷胱甘肽
        • (四) 原卟啉与血红素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八章 核苷酸代谢
    • 第一节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一、嘌呤环的原子来源
      • 二、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 (一) 5磷酸核糖焦磷酸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起始物
        • (二) 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 (三) 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 三、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
        • (一) 磷酸核糖焦磷酸转酰胺酶是主要的反馈调节部位
        • (二) 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和IMP脱氢酶是重要的控制点
        • (三) 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的调节
      • 四、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
        • (一) 嘌呤碱与PRPP反应生成嘌呤核苷酸
        • (二) 腺苷激酶催化腺嘌呤核苷磷酸化
    • 第二节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一、嘧啶环的原子来源
      • 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 (一) 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二) 胞嘧啶核苷三磷酸的合成
      • 三、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
      • 四、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
    • 第三节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一、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体系催化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 (一)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体系
        • (二)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体系催化的反应
      • 二、脱氧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 三、脱氧核苷三磷酸合成与调节
    • 第四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
      •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
    • 第五节 核苷酸代谢异常和抗代谢物
      • 一、核苷酸代谢异常产生的疾病
        • (一) 痛风
        • (二) 自毁容貌症
        • (三) 腺苷脱氨酶免疫缺陷症
        • (四) 乳清酸尿症
      • 二、抑制剂与抗核苷酸代谢药物
        • (一) 嘌呤类似物
        • (二) 嘧啶类似物
        • (三) 核苷类似物
        • (四) 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类似物
        • (五) 叶酸类似物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十九章 DNA复制、损伤与修复
    • 第一节 DNA复制概述
      • 一、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
      • 二、DNA复制的起点与复制方式
        • (一) DNA的复制是定点起始双向进行的
        • (二) 某些DNA的复制是定点起始单向进行的
        • (三) 复制起点的结构特点
      • 三、DNA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 四、DNA复制需要RNA引物
    •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 一、DNA聚合酶Ⅰ
        • (一) DNA聚合酶Ⅰ结构与功能
        • (二) DNA聚合酶Ⅰ催化的条件和反应机制
        • (三) DNA聚合酶Ⅰ的3′→5′外切酶活性
        • (四) DNA聚合酶Ⅰ的5′→3′外切酶活性
      • 二、DNA聚合酶Ⅲ催化DNA的复制合成
        • (一) DNA聚合酶Ⅱ与Ⅲ的发现
        • (二) DNA聚合酶Ⅲ全酶催化DNA的合成
        • (三) DNA聚合酶Ⅲ的亚基组成
      • 三、DNA复制的过程
        • (一) DNA复制的起始——形成复制叉、合成引物
        • (二) DNA链的延伸
        • (三) RNA引物的切除和缺口的填补
        • (四) DNA连接酶催化冈崎片段的连接
        • (五) 复制的终止
      • 四、DNA复制的保真性
        • (一) WatsonCrick碱基配对规则提供了结构保障
        • (二) DNA聚合酶催化反应的保真性
        • (三) 利用核苷酸代谢库调节系统和体内多种修复系统
    •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 一、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 二、细胞周期控制DNA的复制
      • 三、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 四、真核生物DNA复制叉上的反应
        • (一) 先导链的合成
        • (二) 后随链的合成
        • (三) T抗原的功能通过蛋白质磷酸化调节
      • 五、染色体DNA末端的复制
        • (一) 端粒酶催化端粒DNA复制
        • (二) 端粒变化与细胞衰老
    • 第四节 反向转录
      • 一、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
        • (一) 反向转录酶的发现和鉴定
        • (二) 反向转录酶是一种多功能酶
      • 二、致癌RNA病毒的信息流向
        • (一)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二) 逆转录病毒双股DNA的合成
      • 三、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 第五节 DNA损伤与修复
      • 一、DNA损伤与突变类型
        • (一) 点突变
        • (二) 移码突变
      • 二、DNA突变的作用机制
        • (一) 碱基类似物诱导突变
        • (二) 化学突变剂修饰碱基致突变
        • (三) 碱基插入、缺失与移码突变
        • (四) 物理因素致突变
      • 三、DNA损伤的修复
        • (一) 直接修复
        • (二) 切除修复
        • (三) 错配修复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二十章 RNA生物合成与加工
    • 第一节 转录:DNA指导的RNA合成
      • 一、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的
      • 二、转录是不对称的
      • 三、转录的方向性和忠实性
        • (一) 转录的方向性
        • (二) 转录的忠实性
    • 第二节 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 一、R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
        • (一) RNA聚合酶全酶与核心酶
        • (二) RNA聚合酶亚基的功能
        • (三) RNA聚合酶催化特性
        • (四) 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的异同
      • 二、RNA聚合酶与DNA模板的结合
        • (一) 启动子的结构
        • (二) 调节蛋白与启动子的结合
      • 三、RNA合成的过程
        • (一) 模板的识别与转录泡的形成
        • (二) 转录起始
        • (三) RNA链的延伸
        • (四) 转录的终止
    • 第三节 真核生物RNA的合成
      • 一、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 (一) 真核RNA聚合酶的结构特点
        • (二)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RNA聚合酶
      • 二、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与转录因子
        • (一) RNA聚合酶Ⅰ启动子(Ⅰ类)与转录因子
        • (二) RNA聚合酶Ⅲ启动子(Ⅲ类)与转录因子
        • (三)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Ⅱ类)与转录因子
      • 三、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
      • 四、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 (一) 嘌呤和嘧啶类似物
        • (二) DNA模板的抑制剂
        • (三) RNA聚合酶的抑制物
    • 第四节 RNA转录后加工
      • 一、原核生物RNA的加工
        • (一) 原核生物rRNA前体的加工
        • (二) 原核生物tRNA前体的加工
        • (三) 原核生物mRNA前体的加工
      • 二、真核生物RNA的加工
        • (一) 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加工
        • (二) 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加工修饰
        • (三) 真核生物mRNA前体的加工
      • 三、RNA剪接和催化作用
        • (一) Ⅰ型和Ⅱ型内含子自我剪接
        • (二) 核mRNA前体的剪接
        • (三) RNA的反式剪接
        • (四) RNA选择性剪接与基因产物多样性
        • (五) 独具催化活性的小分子RNA——核酶
      • 四、RNA的编辑和再编码
        • (一) 碱基替换
        • (二) 碱基的插入
        • (三) 向导RNA(gRNA)的作用
      • 五、RNA降解与控制
    • 第五节 RNA指导下的RNA的合成——RNA复制
      • 一、RNA复制酶
      • 二、噬菌体Qβ RNA的复制
      • 三、病毒RNA复制的主要方式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二十一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第一节 遗传密码的揭示
      • 一、遗传信息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
      • 二、密码子是如何阐明的
        • (一) 无细胞测活系统在遗传密码揭示中的运用
        • (二) 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在密码子揭示中的作用
        • (三) 核糖体结合技术证实密码子的组成和核苷酸的顺序
      • 三、密码子的性质
        • (一) 密码子的简并性与兼职
        • (二) 密码子的通用性与例外
        • (三) 密码子的不重叠性
        • (四) 方向性和连续性
        • (五) 同一氨基酸的不同密码子使用频率不同
    •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大分子
      • 一、mRNA结构特征与翻译起始
      • 二、tRNA
        • (一) 同功受体
        • (二) tRAN反密码子的摆动性
      • 三、氨酰tRNA合成酶
        • (一) 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氨酰tRNA的合成
        • (二) 氨酰tRNA合成酶具有校对功能
        • (三) 氨酰tRNA合成酶起着“第二套遗传密码子”的作用
      • 四、核糖体
        • (一) 核糖体的组装
        • (二)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 (三) 多聚核糖体
    • 第三节 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
      • 一、大肠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 (一) 甲酰甲硫氨酰tRNA的合成
        • (二) 起始密码子正确识别的基础
        • (三) 起始因子与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 二、肽链的延伸
        • (一) 延伸因子
        • (二) 延伸过程
      • 三、肽链合成的终止
        • (一) 终止因子
        • (二) 终止过程
      • 四、新合成的多肽链经受折叠和加工
        • (一) 新生多肽链的折叠
        • (二)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与修饰
      • 五、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 六、GTP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 七、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 第四节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
      • 一、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因子
      • 二、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
        • (一)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 (二)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延长因子和释放因子
    • 第五节 蛋白质合成后的导向和转运
      • 一、信号肽引导蛋白质的转运
        • (一) 信号肽
        • (二) 信号肽假说——分泌蛋白穿膜机制
        • (三) 信号肽引导细菌蛋白跨膜转运
      • 二、糖基化在蛋白质定位中的作用
      • 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定位
      • 四、核蛋白的转运和定位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二十二章 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一节 DNA的扩增、重排和转座与基因表达的调节
      • 一、DNA的扩增放大
      • 二、DNA结构重排和转座
    • 第二节 染色质的化学修饰与调控
      • 一、DNA甲基化
      • 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
        • (一) 组蛋白的乙酰化与甲基化修饰
        • (二) 组蛋白的磷酸化修饰
        • (三) 组蛋白密码
    • 第三节 原核生物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 一、乳糖操纵子——酶诱导合成
        • (一) 乳糖操纵子的基因组成与结构
        • (二) 乳糖操纵子的调节
        • (三) 分解代谢物阻遏
      • 二、色氨酸操纵子——酶合成阻遏
        • (一) 色氨酸操纵子的组织结构
        • (二) 终产物色氨酸对色氨酸操纵子的调节
        • (三) 弱化基因
    • 第四节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 一、真核基因组的特征
      • 二、与转录调控相关的因子或元件
        • (一) 染色质的状态
        • (二) 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 (三) 顺式作用元件
        • (四) 反式作用因子
      • 三、转录激活
        • (一) 顺式调控与顺式作用元件
        • (二) 反式调控与反式作用因子
      • 四、转录后的翻译调节
        • (一) mRNA的翻译抑制
        • (二) RNA干扰导致基因转录后沉默
      • 五、转录因子对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基础
        • (一) 识别DNA特异序列的结构域
        • (二) 转录起始激活结构域
        • (三)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对转录激活的调节
        • (四) HIV基因的转录调节
      • 本章小结
      • 习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