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国内外教育传播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过程和基本模式做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书共分六个模块,分别是走进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信息与媒体、教育传播中的主体与客体、教育传播环境,以及教育传播效果与优化。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个模块都给出了若干个活动,让读者在理解教育传播学理论和概念的同时,掌握其应用技术和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参考读物。
- 前辅文
- 模块一 走进教育传播学
- 活动1 认识传播
- 第1步 理解传播的定义
- 第2步 讨论传播的方式
- 第3步 讨论传播的功能
- 活动2 认识教育传播
- 第1步 理解教育传播的内涵
- 第2步 熟悉教育传播的演进
- 第3步 探讨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 活动3 认识教育传播学
- 第1步 理解教育传播学
- 第2步 回顾教育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 模块二 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 活动1 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 第1步 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 第2步 熟悉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
- 第3步 识别教育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 活动2 设计教育传播过程
- 第1步 设计教育信息
- 第2步 设计教育媒体
- 第3步 设计学习环境
- 第4步 组织教学活动
- 第5步 评价教学效果
- 活动3 理解教育传播模式
- 第1步 回顾经典传播模式
- 第2步 熟悉典型教育传播模式
- 模块三 教育传播信息与媒体
- 活动1 理解教育传播的信息
- 第1步 认识教育信息的内涵
- 第2步 认识教育信息资源
- 活动2 理解教育传播的符号
- 第1步 了解教育传播符号的内涵
- 第2步 理解教育信息的符号化
- 第3步 理解教育传播过程与误读消除
- 活动3 理解教育传播的通道
- 第1步 理解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 第2步 理解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 第3步 分析互联网给教育传播通道带来的变化
- 第4步 保持校园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 活动4 认识教育传播的媒体
- 第1步 理解教育媒体的内涵
- 第2步 理解教育媒体的新发展
- 第3步 应用典型的教育新媒体
- 第4步 选择和利用教育新媒体
- 活动5 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的教育传播
- 第1步 教育传播由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变
- 第2步 教育传播智能化的主要特点
- 第3步 教育传播智能化的支撑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 模块四 教育传播中的主体与客体
- 活动1 理解教育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
- 第1步 发现信息时代传受双方关系的新特征
- 第2步 理解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 活动2 分析教育传播中的教师特征
- 第1步 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 第2步 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3步 探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策略
- 活动3 分析教育传播中的学生特征
- 第1步 理解信息技术赋予学生信息表达权
- 第2步 探究提升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 第3步 规范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伦理
- 模块五 教育传播环境
- 活动1 理解教育传播环境
- 第1步 理解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内涵
- 第2步 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
- 第3步 理解网络传播环境
- 第4步 理解智慧学习环境
- 活动2 熟悉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
- 第1步 认识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 第2步 理解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 活动3 优化教育传播环境
- 第1步 理解传统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 第2步 理解信息化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 活动4 评价教育传播环境
- 第1步 认识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
- 第2步 认识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标准
- 模块六 教育传播效果与优化
- 活动1 了解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新动向
- 第1步 了解经典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 第2步 了解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 第3步 了解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
- 活动2 理解教育传播数字鸿沟
- 第1步 了解“知识鸿沟”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第2步 理解数字鸿沟的三个层面
- 第3步 了解弥合数字鸿沟的传播政策
- 活动3 运用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新方法
- 第1步 熟悉传统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估
- 第2步 理解信息时代教育传播效果评估的变化和对策
- 活动4 理解教育传播效果的反馈与优化
- 第1步 教育传播效果的反馈及其意义
- 第2步 理解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效果的反馈与优化
- 活动5 运用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 第1步 了解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 第2步 理解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 第3步 了解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的新发展
- 第4步 探究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本数字课程与《教育传播学》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配套使用,内容涵盖电子教案等形式的辅助教学资源,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