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百年船政 世纪星火――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海明
定价:
75.00元
ISBN:
978-7-04-051863-4
版面字数:
3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6-17
读者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公共课
二级分类:
人文素养
三级分类:
人文素养

本书在阐述船政学堂历史地位与时代影响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船政文化内涵概念的嬗变历程。150余年的沧桑变迁,船政贤人励精图治,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历代船政教育的办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传承和弘扬船政学堂优良传统和育人探索的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凝练了船政文化内涵及其精神价值,以及文化育人真谛,形成了船政教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全书梳理和提炼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文化育人思想、文化育人内容、文化育人策略与途径、文化育人功能与效能等,可供船政学子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可资全国高职院校尤其是同行业学校借鉴。

  • 前辅文
  • 第一章 溯源船政:源起图强 根植教育
    • 第一节 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 一、历史选择了福建
      • 二、创办船政
    • 第二节 非培养才无自始,非历练才无自伸
      • 一、船政学堂确立了近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 二、船政学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 三、船政学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 第三节 船政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一、船政文化的独特内涵
      • 二、船政文化孕育了中国近代技术文化体系
      • 三、船政文化对工匠精神的拓展与创新
      • 四、船政文化对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 第二章 文化传承:革故鼎新 薪火相传
    • 第一节 船政学堂办学思想嬗变
      • 一、船政学堂时期(1866—1912)
      • 二、海军学校时期(1913—1949)
      • 三、勤工、高航时期(1935—1951)
      • 四、大交通范畴的职业教育时期(1954 年至今)
    • 第二节 薪火相传的办学精神
      • 一、初创之时不畏艰难、勇于拼搏
      • 二、国难之中的职业教育,不忘初心坚持办学
      • 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争创国家首批示范校
    • 第三节 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 一、校训的渊源
      • 二、校徽
      • 三、校歌
    • 第四节 自觉担当的文化传承与研究
      • 一、力促船政文化传承创新
      • 二、加快提升船政文化集结和辐射效应
      • 三、构建以船政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 第三章 思政文化: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
    • 第一节 “四个抓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一、抓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生动丰富
      • 二、抓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抓紧抓好
      • 三、抓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到位
      • 四、抓网络,新媒体文明传播日趋完善
    • 第二节 “多维立交桥”推进大思政实践育人
      • 一、“多维立交桥”实践育人体系的内容
      • 二、“多维立交桥”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
    • 第三节 德技并修 建设课程思政“3+”阵地
      • 一、德技兼修,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专业+”主阵地建设
      • 二、铸造匠心,创新开展课程思政“互联网+”主战场建设
      • 三、全面育人,合力开展课程思政“船政特色+”主旋律建设
    • 第四节 以文育人 打造校园品牌文化
      • 一、“一系一人物”品牌建设,助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 二、“样板支部”品牌建设,夯实“船政文化”体系
      • 三、“育人质量”品牌建设,逐步实现“五自提升”管理模式
  • 第四章 专业文化:精益求精 兼包并容 协同创新
    • 第一节 专业布局区域经济
      • 一、学院专业结构
      • 二、专业建设质量
    • 第二节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一、人才培养模式彰显职教特色
      • 二、教学模式改革体现文化融入
    • 第三节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 一、校企文化互融、凝练专业文化
      • 二、搭建基于校企对接的文化桥梁
      • 三、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的企业文化
      • 四、职教集团铺设校企合作平台
    • 第四节 闽台教育交流
      • 一、闽台文化同根同源
      • 二、两岸政策助推人才交流
      •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五章 实践文化:德技并修 历练成才
    • 第一节 深厚的竞技文化积淀
    • 第二节 “六四五三模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 一、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概述
      • 二、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第三节 竞技平台下的激扬江湖
      • 一、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
      • 二、竞技平台下的光荣与梦想
  • 第六章 匠师文化:德艺双馨 百年匠师
    • 第一节 船政学堂师资队伍精良
      • 一、中西合璧的师资队伍
      • 二、船政学堂的师资培养路径
    • 第二节 师德师魂塑造工程
      • 一、匠师价值观念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 二、匠师价值观念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三、匠师价值观念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 四、匠师价值观念四: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 五、匠师价值观念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 六、匠师价值观念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七、匠师价值观念七:尊重学生,发展个性
      • 八、匠师价值观念八:“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
    • 第三节 优秀团队建设工程
      • 一、锻造团队,力凭实战
      • 二、更新观念,先行先试
      • 三、加强监管,长效发展
      • 四、植根师德,培育精神
      • 五、团队协作,花开正艳
  • 第七章 学生文化:立身修学 扬帆远航
    • 第一节 “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助推就业创业文化提升
    • 第二节 完善资助体系 免除后顾之忧
      • 一、资助工作实现“三到位”
      •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 三、树立典型,引领示范
      • 四、诚信为本,自强不息
      • 五、家校万里行,关怀送到户
      • 六、创新资助模式,实现全程育人
    • 第三节 五彩青春,助梦起航
      • 一、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
      • 二、勇于担当的团学干部
      • 三、文体育人成效卓著
      • 四、乐于奉献的志愿团队
    • 第四节 扬船政风帆,塑美丽心灵
      • 一、构建完善工作网络,守护心灵健康
      • 二、做好心理健康普查,防患于未然
      • 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浓厚氛围
      • 四、坚守心理健康阵地,塑造美丽心灵
    • 第五节 强化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一、以船政文化为主线,努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工匠
      • 二、以教风建设为依托,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
      • 三、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四、以先进典型为引领,用榜样带动学风建设
      • 五、以强化管理为保障,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 第八章 治理文化:以人为本 趋变求新 开放包容
    • 第一节 船政学堂“趋变求新”的文化理念
      • 一、所求之“变”
      • 二、所求之“新”
      • 三、“趋变求新”之成效
    • 第二节 船政学堂首创中国近现代学校章程
      • 一、福建船政学堂章程制定概况
      • 二、福建船政学堂章程的特色
      • 三、《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章程》编制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三节 追求自我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
      • 一、法制化依法依章办学,优化院校治理生态
      • 二、市场化多元融合办学,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 三、人本化塑造发展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四、民主化推进治理理念,激发多维办学活力
    • 第四节 优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 一、实施绩效目标管理评价,力促内部治理现代化
      • 二、构建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三、实施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的成效
    • 第五节 创新高校治理制度
      • 一、“四横四纵三举措”管理创新手段
      • 二、推行机关系部对接制,深入基层调研服务
      • 三、实施内部治理水平提升计划
      • 四、深化“一校一策”目标管理建设
      •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校企共育一流双师型教师
      • 六、成立校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 第九章 文化自信: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 第一节 文化自省
      • 一、看根本,职教弥香
      • 二、省文化,勃然于心
    • 第二节 文化自觉
      • 一、觉于心,以教兴国
      • 二、觉于行,丝路新航
    • 第三节 文化自信
      • 一、信道路,自信之基
      • 二、信实践,振兴之源
      • 三、文载德,大学之力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