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作者:
王枬
定价:
38.00元
ISBN:
978-7-04-035229-0
版面字数:
5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4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3-04-02
读者对象:
教师教育
一级分类:
教师培养
二级分类:
教师教育公共课

本书是以“行动与体验”为基本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以“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步入工作岗位之前须具备的基本教育理念、掌握的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和知识、形成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面对的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材的编写逻辑起点,有助于师范生在行动与体验中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同教师

的职业价值,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增强教育实践能力,形成教育研究意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前辅文
  • 绪论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二、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 三、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 一、 教育学的人文属性
      • 二、 行动与体验的意义价值
      • 三、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形式载体
  •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本质
    •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
      • 一、 “教育”一词的由来
      • 二、 “教育”概念的界定方式
    • 第二节 教育的要素
      • 一、 教育的构成要素
      • 二、 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教育的起源
      • 一、 广义教育的起源
      • 二、 学校教育的产生
    • 第四节 教育的形态
      • 一、 教育的组织形态
      • 二、 教育的历史形态
  • 第二章 教育为什么——揭示教育目的
    •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
      •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 二、 教育目的的结构
      • 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
      • 一、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 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 三、 教育目的的教育基础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 二、 我国当今教育目的的剖析
      • 三、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
  • 第三章 教育有什么用——追溯教育功能
    • 第一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 一、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二、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三、 教育的个体生活功能
    •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 一、 教育的政治功能
      • 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
      •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
      • 四、 教育的生态功能
    • 第三节 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 一、 教育功能的形成
      • 二、 教育功能的释放
      • 三、 教育的负向功能
  • 第四章 学生是谁——透视教育对象
    •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属性
      • 一、 历史上关于学生本质属性的认识
      • 二、 学生本质属性的界定
      • 三、 学生本质属性的保障
    • 第二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
      • 一、 人的发展的总体特征
      • 二、 学生不同生长阶段的年龄特征
    • 第三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一、 师生关系的历史认识
      • 二、 师生关系的现代探讨
      • 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
  • 第五章 谁有资格当教师——认识教师职业
    •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特征
      • 一、 教师职业的责任
      • 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
      • 三、 教师角色的定位
    •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缘起
      •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要求
      • 一、 教师的观念
      • 二、 教师的道德
      • 三、 教师的知识
      • 四、 教师的能力
  • 第六章 教育内容是什么——审视学校课程
    •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 一、 课程的定义
      • 二、 课程的类型
      • 三、 课程的流派
    • 第二节 课程的生成
      • 一、 课程生成的模式
      • 二、 课程生成的行动
    •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
      • 一、 课程实施的形式与策略
      • 二、 课程实施的实践及要求
    • 第四节 课程的改革
      • 一、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 二、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及重点
  • 第七章 教学如何进行——了解课堂现场
    • 第一节 教学理念
      • 一、 教学理念的含义
      • 二、 教学理念的层次
      • 三、 教学理念的变革
    •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过程的基本内涵
      • 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三、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 二、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 三、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四、 教学性与科研性相结合
    • 第四节 教学方法
      • 一、 教学方法的内涵
      • 二、 教学方法的选用
      • 三、 教学方法的分类
    • 第五节 教学的变革
      • 一、 参与性教学
      • 二、 主体性教学
      • 三、 反思性教学
      • 四、 启发性教学
      • 五、 有效性教学
  • 第八章 如何管理好班级——熟悉班主任的工作
    • 第一节 班主任角色
      • 一、 正确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 二、 关于班主任角色
    •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
      • 一、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 二、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 三、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 四、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 第三节 班会的实施
      • 一、 班会活动的重要性
      • 二、 班会活动的基本原则
      • 三、 班会活动的开展
  • 第九章 教育将走向何方——展望教育趋势
    • 第一节 教育全民化
      • 一、 全民教育的兴起
      • 二、 全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 三、 全民教育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 四、 全民教育的进展与评价
    • 第二节 教育终身化
      • 一、 终身教育的兴起
      • 二、 终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 三、 终身教育的目标和体系
      • 四、 世界各国实施终身教育的举措
    • 第三节 教育公平化
      • 一、 教育公平思想的产生
      • 二、 教育公平的内涵
      • 三、 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
    • 第四节 教育信息化
      • 一、 教育信息化的兴起和演进
      • 二、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 三、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和目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