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分子生物学(第2版)


作者:
汪世华
定价:
39.00元
ISBN:
978-7-04-053659-1
版面字数:
4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03-03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

《分子生物学》第2版沿袭第1版的编写体系与特色,内容丰富,由浅入深,既重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又很好地反映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全书共分14章。第一章绪论,概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发展历程。第二章至第八章为本书的核心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基因与染色体、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基因突变与损伤和修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为了与时俱进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书中第九章至第十三章阐述了较能反映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前沿的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组学与基因组计划、信号转导、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等内容。考虑到全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新增的第十四章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亦作概要介绍。第2版新增了“数字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参考。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研究生及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 1.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 1.2.1 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建立
      • 1.2.2 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时期
      • 1.2.3 分子生物学学科的纵深发展时期
    •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
      • 1.3.1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1.3.2 基因的表达调控
      • 1.3.3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 1.3.4 重组DNA技术
      • 1.3.5 结构分子生物学
    • 1.4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 1.4.1 功能基因组学
      • 1.4.2 转录组学
      • 1.4.3 蛋白质组学
      • 1.4.4 代谢组学
      • 1.4.5 生物信息学
    • 1.5 遗传信息流
      • 1.5.1 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 1.5.2 中心法则的发展
  •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
    • 2.1 基因的概念
      • 2.1.1 经典基因概念
      • 2.1.2 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 2.1.3 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定义
    • 2.2 基因簇和重复
      • 2.2.1 基因簇
      • 2.2.2 重复
    • 2.3 染色体与核小体
      • 2.3.1 染色体
      • 2.3.2 核小体
    • 2.4 基因组复杂度
      • 2.4.1 基因组C值
      • 2.4.2 DNA复性动力学
  • 第三章 DNA复制
    • 3.1 DNA复制的基本原则
      • 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
      • 3.1.2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 3.2 复制的起点、方向和方式
      • 3.2.1 复制的起点
      • 3.2.2 DNA复制的方向
      • 3.2.3 DNA复制的方式
    • 3.3 DNA复制的酶类体系
      • 3.3.1 DNA聚合酶
      • 3.3.2 解旋酶
      • 3.3.3 单链结合蛋白
      • 3.3.4 DNA连接酶
      • 3.3.5 引物酶
      • 3.3.6 拓扑异构酶
      • 3.3.7 真核生物复制酶
    • 3.4 DNA复制过程
      • 3.4.1 原核生物的DNA复制
      • 3.4.2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 第四章 RNA转录
    • 4.1 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
      • 4.1.1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 4.1.2 大肠杆菌σ70识别的启动子
      • 4.1.3 大肠杆菌转录的过程
    • 4.2 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
      • 4.2.1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 4.2.2 RNA聚合酶Ⅰ转录rRNA
      • 4.2.3 RNA聚合酶Ⅱ转录mRNA
      • 4.2.4 RNA聚合酶Ⅲ转录tRNA和其他sRNA
      • 4.2.5 增强子、沉默子、绝缘子
      • 4.2.6 真核基因转录的终止
    • 4.3 转录产物的加工
      • 4.3.1 mRNA的转录后加工
      • 4.3.2 rRNA的转录后加工
      • 4.3.3 tRNA的转录后加工
    • 4.4 核酶(ribozyme)与催化RNA
    • 4.5 RNA编辑
    • 4.6 反转录
  • 第五章 蛋白质翻译
    • 5.1 蛋白质翻译体系
      • 5.1.1 mRNA的结构和功能
      • 5.1.2 tRNA的结构和功能
      • 5.1.3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 5.1.4 参与蛋白合成的辅助因子
    • 5.2 遗传密码
      • 5.2.1 遗传密码的破解
      • 5.2.2 遗传密码的特征
    • 5.3 肽链的合成
      • 5.3.1 氨基酸的活化
      • 5.3.2 肽链的合成过程
    • 5.4 肽链准确合成的保障机制
    • 5.5 肽链的修饰和加工
      • 5.5.1 肽链的折叠
      • 5.5.2 肽链的剪切
      • 5.5.3 氨基酸残基的共价修饰
      • 5.5.4 亚基和辅基
    • 5.6 蛋白质定位和运输
      • 5.6.1 信号肽
      • 5.6.2 共翻译蛋白定位
      • 5.6.3 翻译后定位
  • 第六章 基因突变、损伤和修复
    • 6.1 基因突变
      • 6.1.1 基因突变的类型
      • 6.1.2 基因突变的原因
    • 6.2 DNA损伤
      • 6.2.1 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 6.2.2 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 6.2.3 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 6.3 DNA损伤的修复
      • 6.3.1 切除修复
      • 6.3.2 重组修复
      • 6.3.3 错配修复
      • 6.3.4 直接修复
      • 6.3.5 SOS修复
    • 6.4 DNA重组
      • 6.4.1 同源重组
      • 6.4.2 位点特异性重组
    • 6.5 转座子
      • 6.5.1 转座子的类型
      • 6.5.2 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 6.5.3 转座子的转座特性
      • 6.5.4 反转录转座子
      • 6.5.5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 第七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7.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
      • 7.1.1 调控因子
      • 7.1.2 基因表达调控的两种方式
    • 7.2 操纵子
      • 7.2.1 操纵子的基本结构
      • 7.2.2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 7.2.3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
    • 7.3 转录水平的调控
      • 7.3.1 转录起始的调控
      • 7.3.2 转录终止的调控
    • 7.4 翻译水平的调控
      • 7.4.1 翻译阻抑物对翻译的调控
      • 7.4.2 mRNA二级结构对翻译的调控
      • 7.4.3 mRNA稳定性对基因表达强度的调控
      • 7.4.4 稀有密码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7.4.5 重叠基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7.5 其他调控方式
      • 7.5.1 严谨反应
      • 7.5.2 自主调控
      • 7.5.3 级联调控
      • 7.5.4 反义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7.5.5 小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7.6 λ噬菌体基因表达调控
      • 7.6.1 λ噬菌体的基因组结构
      • 7.6.2 λ噬菌体调控区结构
      • 7.6.3 裂解周期基因表达调控
      • 7.6.4 溶原周期基因表达调控
      • 7.6.5 噬菌体选择不同生活周期的决定因素
      • 7.6.6 λ噬菌体的免疫性
  • 第八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8.1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层次
      • 8.1.1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 8.1.2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
    • 8.2 DNA水平的调控
      • 8.2.1 基因丢失
      • 8.2.2 基因扩增
      • 8.2.3 基因重排
      • 8.2.4 异染色质化
      • 8.2.5 染色体DNA修饰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8.3 转录水平的调控
      • 8.3.1 顺式作用元件
      • 8.3.2 反式作用因子
      • 8.3.3 转录中的染色质重塑
      • 8.3.4 组蛋白修饰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8.3.5 激素与热休克蛋白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8.4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 8.4.1 rRNA与tRNA的加工成熟
      • 8.4.2 mRNA的加工成熟与选择性剪接
    • 8.5 翻译水平的调控
      • 8.5.1 mRNA稳定性与基因表达调控
      • 8.5.2 mRNA的“扫描模式”与翻译起始
      • 8.5.3 翻译起始因子的修饰与翻译起始调控
      • 8.5.4 酵母转录活化因子GCN4的翻译水平调节
    • 8.6 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 8.6.1 蛋白质加工成熟与基因调控的关系
      • 8.6.2 蛋白质转运与基因调控的关系
      • 8.6.3 蛋白质降解与基因调控的关系
    • 8.7 真核细胞中的调节性RNA
      • 8.7.1 RNA干扰
      • 8.7.2 小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九章 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9.1 表观遗传现象与概念
      • 9.1.1 表观遗传现象
      • 9.1.2 表观遗传概念
    • 9.2 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9.2.1 DNA甲基化
      • 9.2.2 组蛋白修饰
      • 9.2.3 非编码RNA调控
      • 9.2.4 染色质重塑及其他
    • 9.3 表观遗传学的意义及其应用
      • 9.3.1 表观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 9.3.2 表观遗传学在植物上的应用
      • 9.3.3 表观遗传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十章 基因组学与基因组计划
    • 10.1 基因组作图
      • 10.1.1 遗传图谱
      • 10.1.2 物理图谱
      • 10.1.3 序列图谱
      • 10.1.4 基因图谱
    • 10.2 后基因组学
      • 10.2.1 功能基因组学
      • 10.2.2 比较基因组学
      • 10.2.3 转录组学
      • 10.2.4 蛋白质组学
      • 10.2.5 代谢组学
    • 10.3 人类基因组计划
      • 10.3.1 HGP的实施
      • 10.3.2 HGP研究成果
      • 10.3.3 HGP对人类的影响
      • 10.3.4 HGP后续研究
    • 10.4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
      • 10.4.1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
      • 10.4.2 拟南芥基因组学研究
    • 10.5 动物基因组学研究
      • 10.5.1 果蝇基因组学研究
      • 10.5.2 斑马鱼基因组学研究
  • 第十一章 信号转导
    • 11.1 细胞通讯
      • 11.1.1 细胞通讯方式
      • 11.1.2 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
      • 11.1.3 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
      • 11.1.4 信号转导的特征
    • 11.2 信号分子
      • 11.2.1 激素
      • 11.2.2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 11.2.3 神经递质与神经肽
      • 11.2.4 气体信息分子
    • 11.3 受体
      • 11.3.1 细胞表面受体
      • 11.3.2 细胞内受体
    • 11.4 第二信使
      • 11.4.1 cAMP
      • 11.4.2 Ca2+信号系统
      • 11.4.3 质膜磷脂代谢信号系统
    • 11.5 G蛋白与跨膜信号转导
      • 11.5.1 G蛋白的种类
      • 11.5.2 G蛋白的活化
      • 11.5.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 11.6 信号转导与疾病
      • 11.6.1 信号分子的异常
      • 11.6.2 受体异常失能或激活
      • 11.6.3 信号转导分子的异常失活和激活
  • 第十二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
    • 12.1 肿瘤的诱发
      • 12.1.1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 12.1.2 肿瘤诱发的因素
    • 12.2 癌基因
      • 12.2.1 原癌基因与癌基因概述
      • 12.2.2 癌基因的分类
      • 12.2.3 癌基因的功能
      • 12.2.4 原癌基因的激活
    • 12.3 抑癌基因
      • 12.3.1 重要的抑癌基因
      • 12.3.2 抑癌基因的失活
  • 第十三章 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
    • 13.1 细胞凋亡
      • 13.1.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 13.1.2 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区别
      • 13.1.3 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 13.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13.2.1 细胞凋亡的诱导因子
      • 13.2.2 细胞凋亡的调节因子
      • 13.2.3 细胞凋亡的途径及调控
    • 13.3 细胞凋亡的检测
      • 13.3.1 形态学检测
      • 13.3.2 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化技术
      • 13.3.3 流式细胞术
    • 13.4 细胞凋亡的意义
      • 13.4.1 细胞凋亡在胚胎正常发育中的作用
      • 13.4.2 细胞凋亡在维持组织器官细胞数量中的作用
      • 13.4.3 细胞凋亡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 第十四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 14.1 核酸及蛋白质研究技术
      • 14.1.1 核酸基本操作技术
      • 14.1.2 基因克隆技术
      • 14.1.3 重组DNA技术
      • 14.1.4 SNP及其检测应用
      • 14.1.5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14.2 基因功能研究技术
      • 14.2.1 基因表达研究技术
      • 14.2.2 基因敲除研究技术
      • 14.2.3 基因芯片研究技术
      • 14.2.4 蛋白质及RNA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 14.3 其他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 14.3.1 分子杂交研究技术
      • 14.3.2 基因多态性研究技术
      • 14.3.3 噬菌体展示技术
  •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配合教材有关章节,设置了拓展资料、自测题与参考文献等内容,可供各类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师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也可供相关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