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作者:
杨建新 赵刘 朱璋龙
定价:
36.00元
ISBN:
978-7-04-050527-6
版面字数:
2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8-10-12
物料号:
50527-00
读者对象:
教育教学研究
一级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

本书是在当今高职院校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开展的关于内涵式发展的主题研究。本书从哲理层面,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深入挖掘内涵主题,全书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全面分析了学校内涵建设的阶段特点,厘定了内涵建设的定义、范围、标准,明晰了内涵建设的内容、重点领域以及评价方式,最终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际的内涵建设评价体系。本书深入分析内涵建设相关案例,不但涉及了国内现状,对国际发达职教地区的经验也进行了很好的评述。为高职院校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希冀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有所建言,促使高职院校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成果概述
      • 五、已有研究的反思与借鉴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内涵建设
      • 三、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二、行动系统是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思想
      • 三、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选择功能
      • 四、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 第二节 教育学理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理论
      •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 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 第三节 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二、国际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 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 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内涵建设的要求
    • 第四节 管理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
      • 一、系统管理理论内涵
      • 二、系统管理理论的三个层次
      • 三、系统管理理论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求
      • 四、系统管理理论对高职内涵发展评价体系设计的启示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范畴与要素构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范畴
      • 一、始项范畴:技术技能
      • 二、中项范畴:产教融合
      • 三、终项范畴:生态职业人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要旨
      • 一、内涵建设之“发展”
      • 二、内涵建设之“内涵”
      • 三、内涵建设之“建设”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 一、核心要素
      • 二、要素体系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构成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
      •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特点和要求
    • 第二节 管理体制机制
      • 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概念与内涵
      • 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
    • 第三节 师资队伍建设
      •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能力结构
      •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探索
    • 第四节 产教融合
      • 一、产教融合深化的概念与内涵
      • 二、产教融合深化的价值与意义
    • 第五节 课程建设
      • 一、课程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 二、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式探索
    • 第六节 实践教学体系
      •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七节 教学模式
      •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概念与内涵
      •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 第八节 校园文化
      •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五章 国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
      •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
      •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
    • 第二节 管理体制机制
      • 一、德国:教育企业制度
      • 二、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 三、英国: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 四、欧盟:欧洲资格框架
    •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
      • 一、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 二、澳大利亚:TAFE与质量保障体系
      • 三、欧盟:学习结果导向的课程模式
      • 四、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 一、德国:基于资质条例的 “企业教师”
      • 二、澳大利亚:证书体系下的职业教育教师
      • 三、新加坡:持续发展学习理念下的职教教师
      • 四、日本:多样化研修方式下的职教教师
      • 五、俄罗斯:三师型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
  • 第六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的探索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的目的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的依据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结果及内涵
      •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构建的结果
      •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模型的内涵阐述
  • 第七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量表开发及模型验证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量表开发
      •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量表开发的依据
      •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量表题项的生成
    • 第二节 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内涵建设模型验证
      • 一、研究假设
      • 二、调研工具与实施
      • 三、数据处理
      • 四、验证结果
    • 第三节 基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验证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结构模型的内涵阐述
  • 第八章 基于模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全面性原则
      • 三、可比性原则
      • 四、可操作性原则
      • 五、系统性原则
      • 六、与时俱进原则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师资队伍建设
      • 二、学校愿景规划
      • 三、教学模式改革
      • 四、学校文化建设
      • 五、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 六、专业建设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要素构成
      •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保障要素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第九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现状反思及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现状反思
      •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反思
      • 二、高职院校学校愿景规划现状反思
      •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现状反思
      • 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现状反思
      • 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现状反思
      • 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反思
    • 第二节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
      • 一、办学“讲定位”“重特色”
      • 二、师资“讲大师”“重导向”
      • 三、专业“讲品牌”“重梯队”
      • 四、科研“讲团队”“重效益”
      • 五、培养“讲素养”“重技能”
      • 六、管理“讲制度”“重保障”
      • 七、文化“讲传承”“重创新”
      • 八、产教融合“讲深度”“重集团”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