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
定价:
47.80元
ISBN:
978-7-04-034159-1
版面字数:
4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7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出版时间:
2012-05-2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哲学
二级分类:
哲学
三级分类:
哲学

编写课题组由11 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北京大学赵家祥、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龄、中山大学叶汝贤。
       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哲学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的哲学分析与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道路的探索、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史进程等内容。全书重点突出,资料翔实,行文结构清晰,表达流畅,论述透彻。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学习。

  • 前辅文
  • 绪论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 第一节 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
      •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
      •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
      •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第二节 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
      • 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 二、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
      • 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
      •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
      •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
      • 二、《资本论》的理论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哲学方法
      •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 二、《资本论》的逻辑
      •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运用、丰富与发展
      •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
      • 二、社会形态及其结构
      •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
      •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
      •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
      •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
      •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
      •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
      • 三、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
    •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 第一节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第二节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 三、分工的发展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三节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和发展
      • 一、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 二、首次明确表述哲学基本问题
      • 三、全面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 四、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 五、反思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第六章 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
      •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
      •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
      • 三、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研究及其理论错误
      •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
      • 二、“唯物史观”和“超帝国主义论”
    • 第三节 梅林和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一、梅林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
      • 二、罗莎·卢森堡的历史辩证法
    • 第四节 拉法格和拉布里奥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一、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
      • 二、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
    •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一、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性质
      • 三、生产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四、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理论
      • 五、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时代变化与列宁主义的形成
      • 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列宁对时代特点的科学分析
      • 二、俄国革命形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
      • 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
      • 一、认识论中两条对立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
      •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真理论
      • 三、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总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 四、把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 第三节 《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
      •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二、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
      • 三、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 四、辩证法体系的构想
    • 第四节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与拓展
      •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 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
      • 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总结和深化
    • 第五节 列宁哲学思想在十月革命后的丰富和发展
      • 一、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科学阐释
      • 二、工会问题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三、新经济政策阐述中的哲学思想
      • 四、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
      • 五、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辩证法
  • 第八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
    •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
      • 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
      • 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
      • 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
      • 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索
      •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 第二节 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 五、关于人的问题
  •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 二、李大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
      • 三、陈独秀解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 第二节 中国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提出
      • 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 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 二、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 第十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阶级观
      •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群众观
      • 三、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 四、《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
      • 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革命战争辩证法
    •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系统化
      •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 二、《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基本思想
      • 三、《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
    •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多方面展开
      •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
      • 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革命与国家学说
    •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 一、《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社会矛盾学说
      • 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哲学内涵
      • 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新开拓
  •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思想
      •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 五、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与指导意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 阅读文献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