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本书以源于文学实践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以理论范畴和文学活动的构成为逻辑框架,通过描述、比较和分析经过文学实践检验的各种理论观点,对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了简明、系统的介绍。本书增加了以往教材较少涉及但又与文学相关的某些内容,如文学的虚构性,母题、原型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通俗文学等。本书还着重强调了对各种理论知识描述的客观性,以突出多样性、实用性和文学观念的开放性,避免使教材成为某种文学见解的一家之言。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中文系、艺术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 前言
-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 二、审美与文学
-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
-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 一、文学和语言
-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 第一节 文学文本
- 第二节 诗歌
- 一、诗歌与抒情
-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 第三节 散文
- 第四节 小说
- 第五节 剧本
-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 三、戏剧语言
-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
-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 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
- 第四章 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
- 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 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 第二节 创作心理
- 一、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
- 二、艺术构思与想象
- 三、审美情感与理解
- 第三节 形式和风格
- 第五章 文学接受
- 第一节 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 一、接受与文本意义的衍生
- 二、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 三、接受与文学功能的实现
-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 一、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
- 二、语感、体认和想象
- 三、欣赏的再创造
- 第三节 文学批评
- 一、批评和阐释
- 二、文学批评的意义
- 三、批评尺度和价值判断
- 第六章 文学活动
-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空间
- 一、文学与人生
- 二、文学与道德、性别
- 三、文学与阶级、种族
-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历史
- 一、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
- 二、文学发展与文化
- 三、文学发展与传播媒介
-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两极
- 关键词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