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至今,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可喜的成就,促进了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支持了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队伍和创新体系建设。本书从区域研究、政策研究和成效研究三个方面系统评价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政策和实践的目标和意义、过程和方法、成果和影响。本书呼吁,要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大力弘扬“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求实效”的对口支援精神,以此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东西部学校“一对一”模式的对口支援学校,特别是2001年启动的第一批13对对口支援高校。对“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学校”等专门项目仅作粗略描述。本书适合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
岑章志 李越 等

定价:
85.00元

出版时间:
2010-04-29

ISBN:
978-7-04-026847-8

物料号:
26847-00

读者对象:
教育教学研究

一级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4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650页

装帧形式:
假精装
  • 第一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人员
    • 四、报告结构
  • 第二章 区域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与互动
    •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 二、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分析
  • 第三章 政策研究:教育对口支援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一、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人才战略
    • 二、西部教育发展与对口支援
    • 三、“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出台及实施
  • 第四章 成效研究(一):高校对口支援总体工作成效
    • 一、全部对口支援高校汇总分析
    • 二、第一批对口支援高校工作情况汇总
  • 第五章 成效研究(二):对口支援先进集体案例分析
    • 一、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案例
    • 二、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对口支援案例
    • 三、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案例
    • 四、对口支援下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 第六章 成效研究(三):高校对口支援的经验和模式
    • 一、高校对口支援的成功经验
    • 二、高校对口支援的有效工作模式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的有关政策与领导重要讲话
      • 一、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 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 三、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教研函〔2005〕2号)
      • 四、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
      • 五、教育部、中央组织部、国家计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表彰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教基〔2003〕2号)
      • 六、教育部关于表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教高〔2006〕6号)
      • 七、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座谈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0日)
      • 八、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 九、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 十、吴启迪副部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 十一、吴启迪副部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05年2月25日)
    • 附录二: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第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材料集(2002年)
      • 一、第一批对口支援先进集体
      • 二、第一批对口支援先进个人
    • 附录三: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第二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材料集(2006年)
      • 一、第二批对口支援先进集体
      • 二、第二批对口支援先进个人
  • 附录后记
  • 全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