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9)


作者:
艾四林 吴潜涛
定价:
118.00元
ISBN:
978-7-04-056735-9
版面字数:
5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10-25
物料号:
56735-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半年多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主要围绕学科年度发展概况、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七个方面,从数据展示与解读、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四个维度对2019 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

  • 前辅文
  • 第一章 总论
    • 一、 调研概况
      • (一) 调研说明
      • (二) 参加调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分布状况
    • 二、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二) 实施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计划
      • (三) 强化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 (四) 遴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展
      • (一) 学科点数量进一步增加
      • (二) 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取得新成效
      • (三) 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
      • (四) 科研水平稳中有进
      • (五) 对外学术交流稳中有升
      • (六) 社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 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学科体系有待完善
      • (二) 专业教材体系有待加强
      • (三) 专业教学体系有待改进
      • (四) 管理体系有待提升
    • 五、 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 构建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二) 打造立体化的专业教材体系
      • (三) 建设多样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 (四) 建构系统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 第二章 教师队伍建设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基本情况
      • (二) 高层次人才
      • (三) 荣誉称号
      • (四) 教师培养
      • (五) 新进教师
      • (六) 博士后
      • (七) 职称晋升
    • 二、 主要成绩
      • (一) 凸显师德为先 擦亮政治过硬本色
      • (二) 强化政策支撑 促进全方位发展
      • (三) 教师队伍建设更加有规模、有质量
      • (四) 教师队伍建设更加注重配齐建强
      • (五) 培训研修齐发力 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 (六) 导师队伍建设谱新篇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统筹谋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
      • (二) 积极推进,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
      • (三) 精准施策,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立体化教材体系
      • (二) 课堂教学体系建设
      • (三) 教学方法体系
      • (四) 教学保障体系
      • (五) 教学评价体系
    • 二、 主要成绩
      • (一) 加强党的领导和顶层设计,各级单位出实招打出组合拳
      • (二) “大思政”时代开局向好,“大思政”格局初现轮廓
      •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入推进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强化使命意识,回归教育初心
      • (二) 培养匠心意识,坚持“八个统一”
      • (三) 增强协同意识,落实“三全育人”
      • (四)  加快制定新一轮思政课课程改革方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 第四章 科学研究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出版著作
      • (二) 论文发表
      • (三) 科研项目
      • (四) 科研获奖
      • (五) 被采纳的报告
      • (六) 学术交流
    • 二、 主要成绩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五)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六)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七) 党的建设研究
      • (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加速科研赋能:推动各地区之间的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 (二) 建强科研主体:加强本学科学术队伍建设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 (三) 坚定学术自信:凸显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
  • 第五章 人才培养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博士研究生招生基本情况
      • (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基本情况
      • (三) 本科生招生基本情况
      • (四) 培养情况
      • (五) 科学研究
      • (六) 学位论文
      • (七) 毕业去向
    • 二、 主要成绩
      • (一) 生源来源日益多元化
      • (二)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
      • (三)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 (四) 就业形势良好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二) 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 (三) 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 第六章 对外学术交流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政策、规划和实施总体情况
      • (二) 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访问留学
      • (三) 国(境)外学者来华参加学术交流
      • (四) 出国(境)讲学
      • (五) 对外学术交流的经费来源
      • (六) 与国(境)外合作研究情况
      • (七) 在国(境)内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 (八) 在国(境)外出版学术专著、论文
    • 二、 主要成绩
      • (一) 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
      • (二) 学术论坛品牌化,中外学者交流呈常态
      • (三)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扩大对外交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 (四) 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对外学术交流
      • (五) 与国(境)外合作进一步加强,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 (六) 国(境)外的著作出版和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加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重视学科点之间差距,鼓励和扶持实力较弱的学科点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 (二) 加强总体布局和协调,拓展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度
      • (三) 加强督导和管理,保障对外学术交流持续有序
  • 第七章 社会服务
    • 一、 数据展示与解读
      • (一) 决策咨询
      • (二) 理论宣讲
      • (三) 学术兼职
      • (四) 培训服务
      • (五) 其他社会服务
      • (六) 媒体报道
    • 二、 主要成效
      • (一) 对社会服务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有了明显进步
      • (二) 积极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依然是学科社会服务工作的亮点
      • (三) 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成效呈现上升态势
    •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将社会服务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 (二)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社会服务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 (三) 着力提升和改善社会服务质量
  • 附录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大事记(2019 年)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