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第2版)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商少明 刘瑛 高世萍
定价:
49.90元
ISBN:
978-7-04-054731-3
版面字数:
6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20-10-09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理工科类专业(不含化学/化工)化学基础课
三级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含实验)

本书是针对轻工、食品类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编写的教材。本书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最基本的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组合成一个有机、完整、统一的新体系,充分体现了轻工、食品类专业的鲜明特色。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以下章节:物质的聚集态、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基础、酸碱平衡、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与电极电势、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主族元素选论、副族元素选论、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常用分离技术。本书提供了拓展性学习资源,读者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取。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各专业以及化学化工类、高分子材料类、生物类、环境类专业,包括农、林、医等各相关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其他技术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致学习者
    • 0.1 为什么要学化学?
    • 0.2 化学学科的分类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 0.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相应学科的关系
    • 0.4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 0.5 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的基本方法
  • 第一部分 物质的聚集态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 A1 物质的聚集态
      • A1.1 气体
        • A1.1.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 A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A1.1.3 分压定律
      • A1.2 液体和溶液
        • A1.2.1 液体
        • A1.2.2 溶液
      • A1.3 固体
        • A1.3.1 晶体的特征
        • A1.3.2 晶体的结构和分类
      • 习题
    • A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 A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 A2.1.1 基本概念
        • A2.1.2 热化学
      • A2.2 化学反应的方向
        • A2.2.1 自发过程和熵变
        • A2.2.2 吉布斯自由能
      • A2.3 化学反应速率
        • A2.3.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 A2.3.2 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
        • A2.3.3 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
        • A2.3.4 反应速率理论
        • A2.3.5 催化作用
      • A2.4 化学反应的限度
        • A2.4.1 化学平衡常数
        • A2.4.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 A2.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 习题
  • 第二部分 化学平衡及其应用
    • E1 定量分析基础
      • E1.1 定量分析概述
        • E1.1.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 E1.1.2 纯度、含量与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 E1.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 E1.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
        • E1.2.1 误差与准确度
        • E1.2.2 偏差与精密度
        • E1.2.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 E1.2.4 误差的传递与误差的减免
        • E1.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E1.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基础
        • E1.3.1 有限实验数据处理概述
        • E1.3.2 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基础
      • 习题
    • E2 酸碱平衡
      • E2.1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 E2.1.1 酸碱理论概述
        • E2.1.2 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
        • E2.1.3 酸碱平衡与酸或碱解离平衡常数
      • E2.2 酸碱平衡的移动与控制
        • E2.2.1 酸度
        • E2.2.2 稀释定律
        • E2.2.3 同离子效应
        • E2.2.4 盐效应
        • E2.2.5 温度
      • E2.3 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
        • E2.3.1 基本概念
        • E2.3.2 分布分数与分布曲线
      • E2.4 溶液酸度的计算
        • E2.4.1 溶液酸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 E2.4.2 酸碱质子理论的求解法
      • E2.5 溶液酸度的控制与酸碱指示剂
        • E2.5.1 酸碱缓冲溶液
        • E2.5.2 酸碱指示剂
      • E2.6 酸碱滴定法
        • E2.6.1 强酸或强碱的滴定
        • E2.6.2 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的滴定
        • E2.6.3 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
        • E2.6.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 习题
    • E3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
      • E3.1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 E3.1.1 溶度积与溶解度
        • E3.1.2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的移动
      • E3.2 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
        • E3.2.1 分步沉淀
        • E3.2.2 沉淀分离
        • E3.2.3 沉淀的转化
      • E3.3 沉淀的形成与纯度
        • E3.3.1 沉淀的类型
        • E3.3.2 沉淀的形成
        • E3.3.3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E3.3.4 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
      • E3.4 物质组成测定中的沉淀分析法
        • E3.4.1 重量分析法
        • E3.4.2 沉淀滴定法
      • 习题
    • E4 氧化还原平衡与电极电势
      • E4.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 E4.1.1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 E4.1.2 电极电势
      • E4.2 影响电极电势的主要因素
        • E4.2.1 能斯特方程
        • E4.2.2 条件电极电势
      • E4.3 电极电势的应用
        • E4.3.1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
        • E4.3.2 计算有关平衡常数
        • E4.3.3 元素电势图
      • E4.4 氧化还原滴定法
        • E4.4.1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被测组分的预处理
        • E4.4.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 E4.4.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 E4.4.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 E4.4.5 滴定结果的计算
      • 习题
    • E5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 E5.1 配合物与螯合物
        • E5.1.1 配合物的组成与分类
        • E5.1.2EDTA及其螯合物
        • E5.1.3 配合物的命名
      • E5.2 配位平衡及其移动
        • E5.2.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
        • E5.2.2 配位平衡的移动
      • E5.3EDTA螯合物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 E5.3.1EDTA螯合物的稳定性及其外部影响因素
        • E5.3.2EDTA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 E5.3.3EDTA螯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 E5.4 配位滴定法
        • E5.4.1 配位滴定曲线
        • E5.4.2 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酸度的控制
        • E5.4.3 金属指示剂
        • E5.4.4 混合系统的选择性滴定
        • E5.4.5 滴定方式
      • 习题
  • 第三部分 物质结构基础
    • S1 原子结构
      • S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 S1.1.1 电磁辐射和普朗克量子论
        • S1.1.2 氢原子光谱
        • S1.1.3 玻尔理论
      • S1.2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 S1.2.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 S1.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 S1.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 S1.3.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 S1.3.2 鲍林近似能级图
        • S1.3.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S1.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S1.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S1.4.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习题
    • S2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 S2.1 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 S2.1.1 现代价键理论
        • S2.1.2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 S2.1.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 S2.1.4 分子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磁性
      • S2.2 配位键与配合物的稳定性
        • S2.2.1 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S2.2.2 配合物的形成与空间构型
        • S2.2.3 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
      • S2.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 S2.3.1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 S2.3.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
        • S2.3.3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 S2.4 离子键理论及离子晶体
        • S2.4.1 离子键理论
        • S2.4.2 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
        • S2.4.3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 S2.4.4 离子极化
      • S2.5 非离子型晶体
        • S2.5.1 原子晶体
        • S2.5.2 分子晶体
        • S2.5.3 金属晶体
        • S2.5.4 混合键型晶体
      • 习题
  • 第四部分 重要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性质
    • P1 主族元素选论
      • P1.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 P1.1.1 通性
        • P1.1.2 主要化合物
      • P1.2 硼、铝
        • P1.2.1 硼
        • P1.2.2 铝
      • P1.3 碳、硅、锗、锡、铅
        • P1.3.1 通性
        • P1.3.2 碳
        • P1.3.3 硅
        • P1.3.4 锡、铅
      • P1.4 氮族元素
        • P1.4.1 通性
        • P1.4.2 氮
        • P1.4.3 磷
        • P1.4.4 砷、锑、铋
      • P1.5 氧、硫
        • P1.5.1 通性
        • P1.5.2 氢化物
        • P1.5.3 金属硫化物
        • P1.5.4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 P1.6 卤族元素
        • P1.6.1 通性
        • P1.6.2 卤素单质
        • P1.6.3 卤化氢和卤化物
        • P1.6.4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 习题
    • P2 副族元素选论
      • P2.1 过渡元素的通性
      • P2.2 钛、铬、锰
        • P2.2.1 钛
        • P2.2.2 铬
        • P2.2.3 锰
      • P2.3 铁、钴、镍
        • P2.3.1 单质
        • P2.3.2 主要化合物
      • P2.4 铜、银
        • P2.4.1 单质
        • P2.4.2 主要化合物
      • P2.5 锌、镉、汞
        • P2.5.1 单质
        • P2.5.2 锌、镉的主要化合物
        • P2.5.3 汞的主要化合物
      • 习题
  • 第五部分 光分析基础与常用分离方法
    • O1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O1.1 概述
        • O1.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 O1.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 O1.1.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
      • O1.2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及仪器
        • O1.2.1 目视比色与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O1.2.2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 O1.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 O1.3.1 显色反应及其选择
        • O1.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 O1.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 O1.4.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 O1.4.2 参比溶液的选择
        • O1.4.3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 O1.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O1.5.1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 O1.5.2 多组分分析
        • O1.5.3 光度滴定
        • O1.5.4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 O1.5.5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 习题
    • O2 常用分离方法
      • O2.1 溶剂萃取分离法
        • O2.1.1 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 O2.1.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 O2.2 色谱分离法
        • O2.2.1 柱色谱
        • O2.2.2 薄层色谱
      • O2.3 离子交换分离法
        • O2.3.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能指标
        • O2.3.2 离子交换反应和离子交换亲和力
        • O2.3.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 习题
  • 附录
    • 附录1 常见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 K)
    • 附录2 一些弱酸、弱碱的标准解离平衡常数(298.15 K)
    • 附录3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5 K,离子强度I=0)
    • 附录4 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 附录5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 附录6 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98.15 K)
    • 附录7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元素周期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