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
张绪宏 尹学博
定价:
40.40元
ISBN:
978-7-04-031955-2
版面字数:
6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3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08-2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理工科类专业(不含化学/化工)化学基础课
三级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含实验)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化学知识,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后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6章,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元素性质、四大化学平衡及相应的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数据处理等基础知识,每章后附习题。本书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注重强化基础理论和数据推导。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医学、药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前辅文
  • 第1章 计量单位·有效数字
    • 1.1 法定计量单位
    •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 1.2.1 有效数字
      • 1.2.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 习题
  • 第2章 气体和溶液
    • 2.1 气体
      • 2.1.1 气体定律
      • 2.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1.3 实际气体
      • 2.1.4 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
    • 2.2 溶液
      • 2.2.1 分散体系
      • 2.2.2 溶液的浓度
      • 2.2.3 水的相变与相图
      • 2.2.4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2.2.5 强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和活度
    • 习题
  •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 3.1 化学反应速率
      • 3.1.1 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
      • 3.1.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 3.1.3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2.1 基元反应
      • 3.2.2 质量作用定律
    • 3.3 反应级数的确定
      • 3.3.1 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 3.3.2 二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 3.3.3 零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 3.3.4 确定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方法
    • 3.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4.1 阿仑尼乌斯方程
      • 3.4.2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定律
      • 3.4.3 临界能(阈能)和活化能
    • 3.5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 3.5.1 碰撞理论
      • 3.5.2 过渡状态理论简介
    • 3.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习题
  • 第4章 热力学基本原理
    •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4.1.1 基本概念
      • 4.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 4.1.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4.1.4 标准生成焓
    •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
      • 4.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历史发展
      • 4.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 4.2.3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 4.2.4 ΔG的计算
    • 4.3 化学平衡
      • 4.3.1 可逆反应
      • 4.3.2 化学平衡
      • 4.3.3 经验平衡常数
      • 4.3.4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 4.3.5 多重平衡
    • 4.4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 4.5.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4.5.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4.5.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4.5.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习题
  • 第5章 酸碱平衡·酸碱滴定分析
    • 5.1 酸碱平衡
      • 5.1.1 酸碱质子理论
      • 5.1.2 酸碱平衡
    • 5.2 弱酸、弱碱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 5.2.1 一元弱酸在水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 5.2.2 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 5.3 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 5.3.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 5.3.2 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 5.4 缓冲溶液
      • 5.4.1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
      • 5.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 5.4.3 常用缓冲溶液
      • 5.4.4 标准缓冲溶液
    • 5.5 酸碱滴定分析
      • 5.5.1 基本概念
      • 5.5.2 酸碱指示剂
      • 5.5.3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5.5.4 终点误差
      • 5.5.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5.6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 5.6.1 混合碱中有关组分的测定
      • 5.6.2 铵盐中氮的测定
      • 5.6.3 磷的测定
      • 5.6.4 硼酸的测定
    • 习题
  • 第6章 配位平衡·配位滴定分析
    • 6.1 配位化合物
      • 6.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6.1.2 配位平衡
    • 6.2 配位滴定分析
      • 6.2.1 概述
      • 6.2.2 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
      • 6.2.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 6.2.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 6.2.5 终点误差
      • 6.2.6 单一离子滴定的最高酸度、最低酸度与最佳酸度
      • 6.2.7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 习题
  •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分析
    • 7.1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 7.1.1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 7.1.3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 7.1.4 沉淀的转化
      • 7.1.5 分步沉淀
    • 7.2 重量分析法
      • 7.2.1 概述
      • 7.2.2 沉淀的形成过程
      • 7.2.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 7.2.4 沉淀条件的选择
      • 7.2.5 有机沉淀剂
      • 7.2.6 重量分析法的计算
    • 7.3 沉淀滴定分析
      • 7.3.1 莫尔法(使用铬酸钾作指示剂)
      • 7.3.2 佛尔哈德法(使用铁铵矾作指示剂)
      • 7.3.3 法扬司法(使用吸附指示剂)
    • 习题
  •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 8.1 氧化还原反应
      • 8.1.1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 8.1.2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 8.1.3 电极电势的测量
      • 8.1.4 能斯特方程
      • 8.1.5 电极电势的应用
      • 8.1.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 8.2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
      • 8.2.1 条件电极电势
      • 8.2.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 8.3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的应用
      • 8.3.1 高锰酸钾法
      • 8.3.2 重铬酸钾法
      • 8.3.3 碘量法
    • 8.4 电势分析
      • 8.4.1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 8.4.2 电势滴定法
      • 8.4.3 直接电势法
    • 习题
  • 第9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 9.1 误差及其分类
      • 9.1.1 系统误差
      • 9.1.2 随机误差
    • 9.2 随机误差的分布
      • 9.2.1 总体和样本
      • 9.2.2 频率密度直方图
      • 9.2.3 正态分布
    • 9.3 平均值的正态分布及标准偏差
    • 9.4 对真值μ的估计——区间估计
      • 9.4.1 根据正态分布求置信区间
      • 9.4.2 少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 9.5 显著性检验
      • 9.5.1 u检验法(已知σ)
      • 9.5.2 t检验法(未知σ)
      • 9.5.3 离群值的检验
    • 习题
  • 第10章 原子结构
    • 10.1 经典的核模型
      • 10.1.1 “行星绕日”原子模型的建立
      • 10.1.2 氢原子光谱
      • 10.1.3 玻尔理论
    • 10.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
      • 10.2.1 光的波粒二象性
      • 10.2.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10.2.3 实物粒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 10.2.4 不确定关系式
    • 10.3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 10.3.1 驻波及其波动方程
      • 10.3.2 薛定谔方程
      • 10.3.3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 10.3.4 氢原子的波函数图像和电子云图像
      • 10.3.5 四个量子数
    • 10.4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 10.4.1 中心力场模型
      • 10.4.2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 10.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10.4.4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 10.4.5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 习题
  • 第11章 分子结构
    • 11.1 经典路易斯理论
      • 11.1.1 路易斯结构式的写法规则
      • 11.1.2 路易斯理论的局限性
    • 11.2 价键理论
      • 11.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11.2.2 共价键的特性
      • 11.2.3 共价键的类型
    • 11.3 杂化轨道理论
      • 11.3.1 杂化轨道理论
      • 11.3.2 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
      • 11.3.3 不等性杂化轨道
      • 11.3.4 大π键
    • 11.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11.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11.4.2 分子空间构型的确定
    • 11.5 分子轨道理论
      • 11.5.1 分子轨道理论的思想
      • 11.5.2 分子轨道的求解
      • 11.5.3 由原子轨道有效组合分子轨道的必要条件
      • 11.5.4 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 1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 11.6.1 分子的极性
      • 11.6.2 分子间力
      • 11.6.3 氢键
    • 习题
  •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12.1 价键理论
      • 12.1.1 基本要点
      • 12.1.2 配位数为2的配合物
      • 12.1.3 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
      • 12.1.4 配位数为6的配合物
      • 12.1.5 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 12.2 晶体场理论
      • 12.2.1 基本要点
      • 12.2.2 八面体配合物
      • 12.2.3 四面体配合物
      • 12.2.4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 习题
  • 第13章 光学分析法概述·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 13.1 光学分析法概述
      • 13.1.1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 13.1.2 光谱法概述
    • 13.2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 13.2.1 电子能级的跃迁类型
      • 13.2.2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 13.2.3 吸收系数
      • 13.2.4 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 13.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13.2.6 仪器的测量误差
      • 13.2.7 物质的颜色
      • 13.2.8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 13.2.9 参比溶液的选择
      • 13.2.10 应用示例
    • 习题
  • 第14章 晶体结构
    • 14.1 晶体与空间点阵
      • 14.1.1 晶体的宏观特征
      • 14.1.2 晶体与空间点阵
      • 14.1.3 晶胞参数
      • 14.1.4 晶体的7个晶系和14种点阵形式
      • 14.1.5 晶面符号
      • 14.1.6 X射线衍射分析简介
    • 14.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 14.2.1 离子键及其特点
      • 14.2.2 离子晶体几种典型的结构
      • 14.2.3 离子晶体的半径比(r+/r-)规则
      • 14.2.4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 14.3 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 14.3.1 原子晶体
      • 14.3.2 分子晶体
      • 14.3.3 金属晶体
      • 14.3.4 混合键型晶体
    • 习题
  • 第15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15.1 氢
      • 15.1.1 氢的性质
      • 15.1.2 氢化物
      • 15.1.3 氢气的制备
      • 15.1.4 氢气的用途
    • 15.2 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 15.2.1 卤素单质
      • 15.2.2 卤素的重要化合物
    • 15.3 氧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 15.3.1 单质
      • 15.3.2 氢化物
      • 15.3.3 硫化物
      • 15.3.4 硫的含氧化合物
    • 15.4 氮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 15.4.1 氮、磷
      • 15.4.2 氢化物
      • 15.4.3 氮的氧化物
      • 15.4.4 氮的含氧酸及其盐
      • 15.4.5 磷的氧化物
      • 15.4.6 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 15.4.7 磷的卤化物
    • 15.5 碳、硅、硼
      • 15.5.1 物理性质
      • 15.5.2 化学性质
      • 15.5.3 单质硅和单质硼的制备
      • 15.5.4 碳的化合物
      • 15.5.5 硅的化合物
      • 15.5.6 硼的化合物
    • 习题
  • 第16章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16.1 碱金属
      • 16.1.1 物理性质
      • 16.1.2 化学性质
      • 16.1.3 碱金属单质的制备
      • 16.1.4 碱金属的氧化物
      • 16.1.5 碱金属的氢氧化物
      • 16.1.6 碱金属盐
    • 16.2 碱土金属
      • 16.2.1 物理性质
      • 16.2.2 化学性质
      • 16.2.3 碱土金属单质的制备
      • 16.2.4 碱土金属的氧化物
      • 16.2.5 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
      • 16.2.6 碱土金属的盐
    • 16.3 铝
      • 16.3.1 单质的性质
      • 16.3.2 铝的提取和冶炼
      • 16.3.3 铝的卤化物
      • 16.3.4 铝的含氧化合物
      • 16.3.5 对角线规则
    • 16.4 过渡元素
      • 16.4.1 过渡元素的通性
      • 16.4.2 铜、银及其重要化合物
      • 16.4.3 锌、汞及其重要化合物
      • 16.4.4 铬及其重要化合物
      • 16.4.5 锰的重要化合物
      • 16.4.6 铁的重要化合物
    • 习题
  • 附录
    • 附录1 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 附录2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 ℃,I=0)
    • 附录3 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 附录4 不同缓冲体系pH缓冲范围
    • 附录5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无机配体)
    • 附录6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有机配体)
    • 附录7 金属氨羧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1~298 K,I=01)
    • 附录8 常用金属指示剂
    • 附录9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 附录10 标准电极电势(250 ℃,101325 kPa)
    • 附录11 条件电极电势(298 K)
    • 附录12 常见物质的ΔfHm、ΔfGm和Sm
    • 附录13 元素的原子半径(pm)
    • 附录14 Pauling的离子半径
    • 附录15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eV)
    • 附录16 主族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kJ·mol-1)
    • 附录17 元素的电负性(χP)
    • 附录18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索引
  • 元素周期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