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邬建敏
定价:
53.00元
ISBN:
978-7-04-051408-7
版面字数:
6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1900-01-01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理工科类专业(不含化学/化工)化学基础课
三级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含实验)

本书为“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是在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保留了第二版教材的主体内容, 但对教材的编排体系作了较大幅度的重组和调整, 并对第二版中的一些细节和表述也作了相应的修正。教材前四章为无机化学教学内容, 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包含配合物结构), 以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教材第五至十章主要为分析化学内容, 其中定量分析基础包括定量分析基本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及四大滴定分析内容, 适当扩充了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 将分子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电位分析、色谱分析单独成章。此外也对采样与试样预处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 教材仍保留了化学信息的网络检索一章, 并将相关拓展资源以二维码方式编排到教材中。编排体系的调整扩大了本教材的适用面, 可满足设置不同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高等学校教学需求。

本书是近化类专业的通用型化学基础课教材, 适用于生物科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农学类、医学类、药学类、轻工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

  •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 1.1 分散系
    • 1.2 气体
      • 1.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1.2.2 分压定律
    •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 1.3.1 物质的量浓度
      • 1.3.2 质量摩尔浓度
      • 1.3.3 质量分数
      • 1.3.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 1.4 稀溶液的通性
      • 1.4.1 溶液蒸气压下降
      • 1.4.2 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 1.4.3 溶液的渗透压
    • 1.5 胶体溶液.
      • 1.5.1 分散度和表面吸附
      • 1.5.2 胶团的结构
      • 1.5.3 胶体溶液的性质
      • 1.5.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 1.6.1 高分子溶液
      • 1.6.2 乳状液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化学反应进度
      • 2.1.2 系统和环境
      • 2.1.3 状态和状态函数
      • 2.1.4 过程与途径
      • 2.1.5 热和功
      • 2.1.6 热力学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 2.2 热化学
      • 2.2.1 化学反应热效应
      • 2.2.2 盖斯定律
      • 2.2.3 反应焓变的计算
    • 2.3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 2.3.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 2.3.2 熵
      • 2.3.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 2.3.4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 2.4 化学平衡
      • 2.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 2.4.2 平衡常数
      • 2.4.3 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 2.4.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平衡移动原理
    • 2.5 化学反应速率
      • 2.5.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 2.5.2 反应历程与基元反应
      • *2.5.3 简单反应级数的反应
      • 2.5.4 反应速率理论
      • 2.5.5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2.6 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的应用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三章 物质结构基础
    • 3.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3.1.1 微观粒子(电子)的运动特征
      • 3.1.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
      • 3.1.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 3.2 多电子原子结构
      • 3.2.1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 3.2.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3.2.3 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 3.3 化学键理论
      • 3.3.1 离子键理论
      • 3.3.2 价键理论
      • 3.3.3 分子轨道理论
      • 3.3.4 共价键的类型
      • 3.3.5 共价键参数
    • 3.4 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 3.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3.4.2 杂化轨道理论
    • 3.5 晶体结构
      • 3.5.1 晶体的类型
      • 3.5.2 金属晶体
      • 3.5.3 分子晶体
    • 3.6 离子型晶体
      • 3.6.1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 3.6.2 离子晶体
      • 3.6.3 离子极化作用
    • 3.7 多键型晶体
    • 3.8 配位化合物
      • 3.8.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 3.8.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异构化
      • 3.8.3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四章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 4.1 电解质溶液
      • 4.1.1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 4.1.2 活度与活度系数
    • 4.2 酸碱理论
      • 4.2.1 酸碱质子理论
      • 4.2.2 酸碱的相对强弱
      • *4.2.3 酸碱电子理论
      • 4.2.4 溶液酸度的计算
      • 4.2.5 酸碱平衡的移动
      • 4.2.6 溶液酸度的测试
      • 4.2.7 缓冲溶液
      • 4.2.8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 4.3 沉淀溶解平衡
      • 4.3.1 溶度积原理
      • 4.3.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 4.3.3 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 4.4 配位化合物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 4.4.1 配位平衡常数
      • 4.4.2 配位平衡的移动
      • 4.4.3 多元配位剂乙二胺四乙酸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 4.4.4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 4.4.5 配合物的条件平衡常数
    • 4.5 氧化还原平衡
      • 4.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 4.5.2 电极电势
      • 4.5.3 电极电势的应用
      • 4.5.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 4.5.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 习题
  • 第五章 定量分析基础
    • 5.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 5.2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 5.2.1 化学分析方法
      • 5.2.2 仪器分析方法
    • 5.3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 5.3.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 5.3.2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 5.4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 5.4.1 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 5.4.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 5.4.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5.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 5.5.1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 5.5.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 5.5.3 可疑数据的取舍
      • 5.5.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 5.6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 5.6.1 有效数字
      • 5.6.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 5.6.3 实验报告中有效数字的实例
    • 5.7 滴定分析法概述
      • 5.7.1 基本概念
      • 5.7.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 5.7.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 5.7.4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 5.7.5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 5.8 酸碱滴定法
      • 5.8.1 酸碱滴定曲线
      • 5.8.2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5.8.3 酸碱滴定应用示例
    • 5.9 沉淀滴定法
      • 5.9.1 莫尔法
      • 5.9.2 福尔哈德法
      • 5.9.3 法扬斯法
    • 5.10 氧化还原滴定法
      • 5.10.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 5.10.2 氧化还原指示剂
      • 5.10.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 5.10.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 5.10.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 5.11 配位滴定法
      • 5.11.1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
      • 5.11.2 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低pH和酸效应曲线
      • 5.11.3 金属指示剂
      • 5.11.4 配合滴定的应用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六章 分子光谱分析
    • 6.1 光谱分析法概述
      • 6.1.1 光学分析
      • 6.1.2 光能量与能级跃迁的关系
      • 6.1.3 光谱分类及光谱分析法
      • 6.1.4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 6.2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 6.2.1 朗伯-比尔定律
      • 6.2.2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 6.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6.3.1 紫外-可见吸收与分子结构
      • 6.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 6.3.3 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
      • 6.3.4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 6.3.5 测量条件的选择
      • 6.3.6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应用
    • 6.4 红外光谱分析
      • 6.4.1 红外吸收与分子结构
      • 6.4.2 红外吸收光谱仪
      • 6.4.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应用
    • 6.5 荧光光谱分析
      • 6.5.1 荧光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 6.5.2 荧光光谱仪
      • 6.5.3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应用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七章 原子光谱分析
    • 7.1 原子光谱分析概述
    • 7.2 原子吸收光谱的形成机理和特征
      • 7.2.1 原子光谱的特征与共振线
      • 7.2.2 吸收谱线轮廓和变宽
    • 7.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 7.3.1 光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 7.3.2 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占比
    • 7.4 原子吸收光谱仪
      • 7.4.1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和类型
      • 7.4.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 7.5 定量分析方法
      • 7.5.1 分析方法
      • 7.5.2 灵敏度和检出限
    • 7.6 干扰和消除
      • 7.6.1 光谱干扰
      • 7.6.2 化学干扰
      • 7.6.3 物理干扰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
    • 8.1 概述
      • 8.1.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8.1.2 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 8.2 离子选择性电极
      • 8.2.1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 8.2.2 pH玻璃电极
      • 8.2.3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
    • 8.3 直接电势法
      • 8.3.1 溶液pH的测定
      • 8.3.2 离子浓度的测定
    • 8.4 电位滴定法
      • 8.4.1 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
      • 8.4.2 电位滴定法的特点及应用
    • 习题
  • 第九章 色谱分析基础
    • 9.1 色谱分析基本概念和分类
    • 9.2 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 9.2.1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参数
      • 9.2.2 经典色谱理论
      • 9.2.3 分离度及色谱分离方程式
    • 9.3 气相色谱分析仪器及特点
      • 9.3.1 气相色谱仪
      • 9.3.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 9.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仪器及特点
      • 9.4.1 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因素
      • 9.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 9.5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9.5.1 定性分析方法
      • 9.5.2 定量分析方法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章 采样与试样预处理
    • 10.1 试样分析流程
      • 10.1.1 样本采样方法
      • 10.1.2 试样预处理
      • 10.1.3 检测
      • 10.1.4 数据处理
      • 10.1.5 分析结果报告
    • 10.2 沉淀分离法
      • 10.2.1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 10.2.2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 10.2.3 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 10.2.4 常用的生化沉淀分离法
    • 10.3 液-液萃取分离法
      • 10.3.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 10.3.2 重要的萃取体系
    • 10.4 离子交换分离法
      • 10.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 10.4.2 离子交换亲和力
      • 10.4.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过程
      • 10.4.4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 10.5 色谱分离法
      • 10.5.1 柱色谱法
      • 10.5.2 纸色谱法
      • 10.5.3 薄层色谱法
    • 10.6 新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简介
      • 10.6.1 超临界萃取分离法
      • 10.6.2 膜分离法
      • 10.6.3 固相萃取法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一章 化学信息的网络检索
    • 11.1 Internet信息资源搜索引擎
    • 11.2 专业化学化工网站
      • 11.2.1 国内专业化学化工网站
      • 11.2.2 国外主要的化学专业网站
      • 11.2.3 和化学学科相关的网站
    • 11.3 Internet上的化学信息资源
      • 11.3.1 科技文献的检索
      • 11.3.2 专利信息
      • 11.3.3 化学信息数据库
      • 11.3.4 图书馆网站
  • 附录
    • 附录Ⅰ 本书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 附录Ⅱ 基本物理常量和本书使用的一些常用量的符号与名称
    • 附录Ⅲ 一些常见单质、离子及化合物的热力学函数
    • 附录Ⅳ 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5 ℃)
    • 附录Ⅴ 一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金属离子的羟合效应系数
    • 附录Ⅵ 溶度积常数(18~25 ℃)
    • 附录Ⅶ 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 附录Ⅷ 条件电极电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