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C-TRIZ及应用——发明过程解决理论


作者:
檀润华
定价:
99.00元
ISBN:
978-7-04-053330-9
版面字数:
7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0-05-11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机械工程
三级分类: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本书以TRIZ为基础,构建了发明过程解决理论,即C-TRIZ,C-TRIZ——发明过程解决理论,是以苏联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内区域与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及同时产出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要求所构建的新一代技术创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C-TRIZ基本概念、发明过程分类、发明的机遇发现与转换、基本发明过程、裁剪再造发明过程、功能及技术集成发明过程、专利规避发明过程、问题导向的发明过程、目标导向的发明过程、再设计过程创新方法以及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等,对支持区域与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适用于区域与企业创新工程师、创新方法师资与创新方法咨询师的学习与培养,也可供企业工程师再教育、高校各工科专业教师、研究生及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1 章绪论
    • 1.1 概述
    • 1.2 创新、发明与创造
      • 1.2.1 创新
      • 1.2.2 发明
      • 1.2.3 创造
    • 1.3 发明过程
      • 1.3.1 发明社会学中的发明过程
      • 1.3.2 心理学中的发明过程
      • 1.3.3 技术创新管理中的发明过程
      • 1.3.4 设计方法学中的发明过程
      • 1.3.5 困难发明过程
    • 1.4 发明过程解决理论内涵
      • 1.4.1 问题及其分类
      • 1.4.2 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 1.4.3 通常问题与发明问题
      • 1.4.4 发明过程解决理论的研究内容
    • 1.5 企业产品创新系统
      • 1.5.1 产品主创新过程
      • 1.5.2 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流
      • 1.5.3 企业产品创新系统模型
      • 1.5.4 企业一次创新与附加过程
    • 1.6 发明过程解决的障碍
      • 1.6.1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 1.6.2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 1.6.3 思维定式的克服
      • 1.6.4 发明过程与主创新过程的融合
      • 1.6.5 克服障碍的方法
    • 1.7 TRIZ 及其发展
      • 1.7.1 TRIZ 发展过程
      • 1.7.2 TRIZ 基本原理
      • 1.7.3 TRIZ 体系
      • 1.7.4 TRIZ 解决问题的过程
      • 1.7.5 经典TRIZ 的发展
    • 1.8 C–TRIZ 及其组成
      • 1.8.1 C–TRIZ 组成
      • 1.8.2 C–TRIZ 中的发明过程分类
    • 1.9 本书结构
    • 1.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 章技术系统基本概念
    • 2.1 概述
    • 2.2 技术系统
      • 2.2.1 技术系统定义
      • 2.2.2 子系统和超系统
      • 2.2.3 技术系统的诞生与进化
    • 2.3 技术系统功能模型
      • 2.3.1 功能及分类
      • 2.3.2 层次型功能模型的建立
      • 2.3.3 关系型功能模型的建立
      • 2.3.4 层次型与关系型功能模型的关系
      • 2.3.5 生物体功能模型及进化
    • 2.4 技术系统进化
      • 2.4.1 技术系统进化基本规律
      • 2.4.2 技术系统需求进化
      • 2.4.3 功能进化定律
      • 2.4.4 技术系统进化定律
    • 2.5 理想解
      • 2.5.1 理想化
      • 2.5.2 理想化水平
      • 2.5.3 理想解与最终理想解
      • 2.5.4 理想解分析过程
    • 2.6 发明资源
      • 2.6.1 发明资源的分类
      • 2.6.2 发明资源存在的形态
      • 2.6.3 资源分析方法
    • 2.7 发明分级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 章发明机遇发现及转换
    • 3.1 概述
    • 3.2 发明的初始机遇及其转换
      • 3.2.1 企业面临的变化
      • 3.2.2 初始机遇的发现
      • 3.2.3 初始机遇的转换
    • 3.3 问题导向的机遇发现
      • 3.3.1 初始机遇的形成
      • 3.3.2 初始机遇的转换
      • 3.3.3 根原因分析方法
      • 3.3.4 基于冲突区域转换的根原因分析过程
    • 3.4 目标导向的机遇发现
      • 3.4.1 探索型目标导向的机遇发现
      • 3.4.2 假设型目标导向的机遇发现
    • 3.5 功能模型转换类机遇发现
      • 3.5.1 基于生物体功能转换的机遇
      • 3.5.2 基于功能模型与裁剪的创新机遇
    • 3.6 预期失效机遇发现
    • 3.7 发明机遇确定的一般过程
    • 3.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 章基本发明过程
    • 4.1 概述
    • 4.2 简单发明过程
    • 4.3 类比发明过程
      • 4.3.1 类比的概念与方法
      • 4.3.2 类比机制
      • 4.3.3 基于TRIZ 的二级类比过程
    • 4.4 冲突解决发明过程
      • 4.4.1 冲突及分类
      • 4.4.2 技术冲突解决方法
      • 4.4.3 物理冲突解决方法
    • 4.5 功能综合发明过程
      • 4.5.1 功能结构中困难功能元的确定
      • 4.5.2 物理量与功能
      • 4.5.3 功能综合
      • 4.5.4 基于LT 表的功能综合
      • 4.5.5 基于生物效应的综合方法
      • 4.5.6 功能综合过程模型
    • 4.6 物质–场综合发明过程
      • 4.6.1 物质–场分析
      • 4.6.2 标准解
      • 4.6.3 应用标准解的发明过程
    • 4.7 技术预测发明过程
      • 4.7.1 技术进化定律与路线
      • 4.7.2 技术预测发明过程
    • 4.8 领域问题的解到领域解的转换
      • 4.8.1 基本原理
      • 4.8.2 案例研究: 采煤机导向靴耐磨性改进设计
    • 4.9 基本发明过程的应用
    • 4.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 章裁剪再造发明过程
    • 5.1 概述
    • 5.2 裁剪再造发明的基本原理
      • 5.2.1 裁剪的基本原理
      • 5.2.2 裁剪再造发明过程基本模型
    • 5.3 裁剪元件的确定与有用功能分配规则
      • 5.3.1 裁剪元件的确定
      • 5.3.2 基于技术进化规律的裁剪元件确定方法
      • 5.3.3 有用功能分配
      • 5.3.4 裁剪过程仍需解决的问题
    • 5.4 基于关系型模型的裁剪方法
      • 5.4.1 递进式裁剪过程
      • 5.4.2 单元件裁剪方法
      • 5.4.3 冲突区域裁剪方法
    • 5.5 基于层次型模型的待裁剪元件确定方法
      • 5.5.1 问题功能元的确定
      • 5.5.2 裁剪方法构建
    • 5.6 有用功能分配方法
      • 5.6.1 有用功能分配规则
      • 5.6.2 有用功能分配过程模型
      • 5.6.3 裁剪规则与发明原理关系确定
    • 5.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 章功能与技术集成发明过程
    • 6.1 概述
    • 6.2 集成发明与创新的内涵
    • 6.3 集成发明的分类及集成原理
      • 6.3.1 集成发明的分类
      • 6.3.2 集成发明实施的系统原理
    • 6.4 基于功能集成的发明过程
      • 6.4.1 功能集成发明的定义与分类
      • 6.4.2 基于技术冲突求解的功能集成发明过程
      • 6.4.3 多产品功能集成发明方法
    • 6.5 基于技术集成的发明过程
      • 6.5.1 技术集成分类
      • 6.5.2 技术单元组合型集成发明过程
      • 6.5.3 技术杂交型集成发明过程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 章专利规避发明过程
    • 7.1 概述
    • 7.2 专利规避发明一般过程
    • 7.3 单一专利规避发明过程
      • 7.3.1 元件规避原则与裁剪模式的统一
      • 7.3.2 基于裁剪与规避原则的单一专利规避发明过程
    • 7.4 基于技术进化的结构元件规避发明
      • 7.4.1 专利技术特征的结构/功能矩阵
      • 7.4.2 基于结构/功能矩阵与技术进化的结构元件规避发明
    • 7.5 基于TRIZ 的专利群规避发明过程
      • 7.5.1 基于元件权重的专利群技术特征提取
      • 7.5.2 基于TRIZ 的专利群规避发明过程
    • 7.6 基于预期失效分析(AFD) 的伞型专利规避发明
      • 7.6.1 AFD 及伞型专利组合分析
      • 7.6.2 基于AFD 的伞型专利组合规避过程
    • 7.7 案例研究
      • 7.7.1 封隔器专利群规避设计
      • 7.7.2 擦玻璃机器人专利规避设计
    • 7.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 章问题导向的发明过程: 单冲突方法
    • 8.1 概述
    • 8.2 渐进性技术创新原理
      • 8.2.1 技术渐进性进化过程
      • 8.2.2 渐进性创新的本质
      • 8.2.3 问题导向的渐进性创新过程
    • 8.3 问题导向的发明过程模型
    • 8.4 基于关系型模型的诊断方法
      • 8.4.1 关系型模型中的冲突区域
      • 8.4.2 因果树或链诊断方法
      • 8.4.3 冲突区域转换诊断方法
    • 8.5 基于层次型功能模型的冲突诊断方法
      • 8.5.1 功能结构中的困难功能元
      • 8.5.2 约束类型及作用形式
      • 8.5.3 困难功能元的识别
      • 8.5.4 求解困难功能元的效应链方法
      • 8.5.5 求解困难功能元的裁剪方法
    • 8.6 基于复杂性分析的冲突诊断方法
      • 8.6.1 设计过程复杂性理论
      • 8.6.2 复杂性描述模型与类型判定
      • 8.6.3 基于设计过程复杂性冲突确定原理
    • 8.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 章问题导向的发明过程: 多冲突方法
    • 9.1 概述
    • 9.2 OTSM–TRIZ 简介
      • 9.2.1 OTSM–TRIZ 基础
      • 9.2.2 ENV 模型
      • 9.2.3 OTSM–TRIZ 求解流程
    • 9.3 面向关系型功能模型的问题流网络构建
      • 9.3.1 初始问题分析
      • 9.3.2 基于物元模型的问题描述
      • 9.3.3 问题流网络过程模型的建立
    • 9.4 面向关系型功能模型的问题流网络求解
      • 9.4.1 冲突网和参数网的转化
      • 9.4.2 问题流网络的求解过程模型
    • 9.5 案例研究: 推梁型架桥机的创新设计
      • 9.5.1 TTSJ900 型架桥机组的主要结构
      • 9.5.2 架桥机的问题流网络过程模型
      • 9.5.3 推梁型架桥机创新设计中问题流求解过程
    • 9.6 面向层次型功能模型的问题流网络构建与求解
      • 9.6.1 功能结构中的问题流
      • 9.6.2 问题流形成的诱因
      • 9.6.3 多流问题的挖掘方法
      • 9.6.4 基于流结构信息的多流问题分析模型
      • 9.6.5 多流问题网络构建、转化与求解
      • 9.6.6 案例研究: 线香自动捆扎机的创新设计
    • 9.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0 章目标导向的发明过程: 突破性发明
    • 10.1 概述
    • 10.2 突破性发明的特征及影响
      • 10.2.1 突破性发明的特征
      • 10.2.2 突破性发明的社会意义
    • 10.3 突破性发明的产生机理
      • 10.3.1 负熵知识流驱动的突破性发明
      • 10.3.2 突破性发明产生中的知识扩散
      • 10.3.3 基于知识创新潜能的突破性发明产生原理
      • 10.3.4 突破性发明中的跨域知识融合
    • 10.4 突破性发明产生的关键技术
      • 10.4.1 系统进化过程的熵变化
      • 10.4.2 突破性发明的初步设想产生
      • 10.4.3 突破性发明的技术原理解的形成
      • 10.4.4 突破性发明的概念设计路径
      • 10.4.5 基于FPES 的概念设计模型
    • 10.5 案例研究
      • 10.5.1 一种快速切断阀的突破性发明
      • 10.5.2 一种新的电池极壳扣圈装置的突破性发明
    • 10.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1 章目标导向的发明过程: 破坏性发明
    • 11.1 概述
    • 11.2 破坏性发明产生的条件
      • 11.2.1 新市场破坏性发明产生条件
      • 11.2.2 低端破坏性发明产生条件
    • 11.3 基本破坏性发明过程
      • 11.3.1 技术系统的分解
      • 11.3.2 技术系统进化状态
      • 11.3.3 基于技术进化的破坏性发明过程
      • 11.3.4 案例研究: 游戏机破坏性发明过程与创新
    • 11.4 基于冲突解决的破坏性发明过程
      • 11.4.1 破坏性发明过程中的技术冲突
      • 11.4.2 破坏性发明过程中的技术冲突解决方法
      • 11.4.3 破坏性发明过程中的物理冲突解
      • 11.4.4 基于困难功能元冲突求解的破坏性发明过程
      • 11.4.5 案例研究: 手持式聚乙烯(PE) 管道电熔焊机创新设计
    • 11.5 基于专利分析的新市场破坏性发明
      • 11.5.1 NDI 技术机会分析面域的筛选
      • 11.5.2 NDI 技术机遇分析线域的确定
      • 11.5.3 基于专利分析的NDI 技术机遇分析
      • 11.5.4 案例研究: 自动取款机的破坏性技术机遇分析
    • 1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2 章再设计过程创新方法
    • 12.1 概述
    • 12.2 变化引发的再设计
    • 12.3 再设计中的发明过程
    • 12.4 问题诊断方法
    • 12.5 再设计过程模型
    • 12.6 再设计过程中领域解的确定
    • 1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13 章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
    • 13.1 概述
    • 13.2 技术转移一般过程
      • 13.2.1 技术转移基本原理
      • 13.2.2 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 13.2.3 C–TRIZ/TRIZ 技术转移定位
    • 13.3 国际TRIZ 的技术转移模式
      • 13.3.1 日本的TRIZ 技术转移模式
      • 13.3.2 捷克的TRIZ 技术转移模式
      • 13.3.3 12 步技术转移模式
      • 13.3.4 结构化技术转移模式
      • 13.3.5 TRIZ 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13.4 C–TRIZ 技术转移模式
      • 13.4.1 C–TRIZ 技术转移系统
      • 13.4.2 技术转移路径
      • 13.4.3 批量“创新工程师–发明”技术转移模式
      • 13.4.4 企业对技术转移的过程管理
    • 13.5 批量“创新工程师–发明”技术转移模式的实践
    • 1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扩展的功能基与流基
  • 附录2 标准解
  • 附录3 通用工程参数、发明原理与冲突矩阵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