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学基础(第五版)


作者:
陆健健 王 伟 王天慧 何文珊 李秀珍 译
定价:
99.00元
ISBN:
978-7-04-025153-1
版面字数:
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8-12-03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Odum E.P.是20世纪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生态学基础》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首选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态学家。

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本书适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值得专业人员保存的经典论著。

  • 前辅文
  • 第1 章 生态学的范畴
    • 1.1 生态学的历史及与人类的关系
    • 1.2 生物组织层次
    • 1.3 涌现性原理
    • 1.4 超越性功能和控制过程
    • 1.5 生态交叉学科
    • 1.6 生态学模型
    • 1.7 学科还原论到跨学科整体论
  • 第2 章 生态系统
    • 2.1 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 2.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2.3 梯度和生态交错带
    • 2.4 生态系统实例
    • 2.5 生态系统多样性
    • 2.6 生态系统的研究
    • 2.7 地球化学环境的生物控制:盖亚假说
    • 2.8 全球生产和分解
    • 2.9 微宇宙、中宇宙和宏宇宙
    • 2.10 生态系统控制论
    • 2.11 人类技术生态系统
    • 2.12 生态足迹的概念
    • 2.13 生态系统分类
  • 第3 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 3.1 与能量相关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
    • 3.2 太阳辐射和能量环境
    • 3.3 生产力的概念
    • 3.4 食物链及食物网中的能量分配
    • 3.5 能质:能值
    • 3.6 新陈代谢和个体大小:3/幂法则
    • 3.7 复杂性理论,能量学的尺度及收益递减规律
    • 3.8 承载力及可持续性的概念
    • 3.9 净能的概念
    • 3.10 以能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分类
    • 3.11 能量的未来
    • 3.12 能量和金钱
  • 第4 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4.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类型
    • 4.2 氮循环
    • 4.3 磷循环
    • 4.4 硫循环
    • 4.5 碳循环
    • 4.6 水循环
    • 4.7 周转与滞留时间
    • 4.8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
    • 4.9 非必需元素的循环
    • 4.10 热带的营养循环
    • 4.11 循环途径:循环指数
    • 4.12 全球气候变化
  • 第5 章 限制与调节因子
    • 5.1 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 5.2 因子补偿作用与生态型
    • 5.3 作为调节因子的生存条件
    • 5.4 土壤:陆地生态系统的组分
    • 5.5 火生态
    • 5.6 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 5.7 毒性物质的生物放大
    • 5.8 人为胁迫是工业社会的限制因子
  • 第6 章 种群生态学
    • 6.1 种群的特性
    • 6.2 有关率的基本概念
    • 6.3 内禀自然增长率
    • 6.4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6.5 种群波动和周期性振荡
    • 6.6 种群调节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机制
    • 6.7 种群分布格局
    • 6.8 群聚的阿利氏规律与庇护
    • 6.9 巢区和领域性
    • 6.10 复合种群动态
    • 6.11 能量分配和优化:r - 选择和K -选择
    • 6.12 种群遗传学
    • 6.13 生活史特性和策略
  • 第7 章 群落生态学
    • 7.1 两个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 7.2 协同进化
    • 7.3 共同进化:群体选择
    • 7.4 种间竞争与共存
    • 7.5 正/ 负相互作用:捕食、食草、寄生和化感作用
    • 7.6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 7.7 栖息地、生态位和同资源种团的概念
    • 7.8 生物多样性
    • 7.9 古生态学:古代群落结构
    • 7.10 从种群和群落到生态系统和景观
  • 第8 章 生态系统发育
    • 8.1 生态系统发育的策略
    • 8.2 顶极的概念
    • 8.3 生物圈的进化
    • 8.4 与宏观进化、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相比的微进化
    • 8.5 生态系统发育与人类生态学的相关性
  • 第9 章 景观生态学
    • 9.1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其与组织水平概念的关系
    • 9.2 景观要素
    • 9.3 群落和景观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 9.4 岛屿生物地理学
    • 9.5 中性理论
    • 9.6 时空尺度
    • 9.7 景观几何学
    • 9.8 景观可持续性的概念
    • 9.9 人类主导的景观
  • 第10 章 区域生态学: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与生物群区
    • 10.1 海洋生态系统
    • 10.2 淡水生态系统
    • 10.3 陆地生物群区
    • 10.4 人类设计和管理的系统
  • 第11 章 全球生态学
    • 11.1 从年轻到成熟的过渡:走向可持续文明
    • 11.2 生态-社会差距
    • 11.3 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
    • 11.4 情景方案
    • 11.5 长期转变
  • 第12 章 面向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 12.1 生态系统和尺度
    • 12.2 理论、知识和研究设计
    • 12.3 生态学研究单元
    • 12.4 推理方法及可靠性
    • 12.5 生态学实验与观测方法的比较
    • 12.6 生态学中的统计学思维
    • 12.7 证据的性质
    • 12.8 证据与假说的检验
    • 12.9 正确问题的明确表述
    • 12.10 出版还是“出家”?
    • 12.11 证据导向的选择
    • 12.12 两条发现之路
    • 12.13 证据力范式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鸣谢
  • 索引
  • 译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