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科试用本)


作者:
教育部社政司
定价:
16.00元
ISBN:
978-7-04-012223-7
版面字数:
29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54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3-07-2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暂无
  •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 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
      • 四、理论创新的范例
    •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 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 三、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四、党的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 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 二、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三、立党之本、执政之村、力量之源
  •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
      •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
    •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 二、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 第三节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 一、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 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大意义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国情的新判断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 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不平凡历程
      •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三、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第四节 努力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 一、努力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 二、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一、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二、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 第一节 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 二、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 五、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第二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一、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四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三、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