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简明哲学通论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
孙正聿
定价:
32.00元
ISBN:
978-7-04-007796-4
版面字数:
2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44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
2000-06-1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哲学
二级分类:
哲学
三级分类:
哲学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追问,深入探讨了哲学的自我理解、思维方式、超越常识、寻求本体、反思科学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便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 前辅文
  • 第一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 第一节 进入哲学思考
      • 一、 “爱智”的哲学
      • 二、 对“自明性”的分析
      • 三、 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 第二节 拓宽哲学视野
      • 一、 “普遍规律说”
      • 二、 “认识论说”
      • 三、 “语言分析说”
      • 四、 “存在意义说”
      • 五、 “精神境界说”
      • 六、 “文化批判说”
      • 七、 “文化样式说”
      • 八、 “实践论说”
    • 第三节 面向生活之思
      • 一、 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 二、 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 三、 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
    • 小结
  •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一、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
      • 二、 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
      • 三、 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 四、 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活动
      • 一、 反思的维度
      • 二、 反思的思维
      • 三、 反思的对象
      • 四、 反思的特性
    • 第三节 哲学的前提批判
      • 一、 反思的层次
      • 二、 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 三、 前提批判的方式与基础
      • 四、 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 五、 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 小结
  • 第三章 超越常识的哲学
    • 第一节 常识、科学和哲学
      • 一、 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 二、 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 第二节 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
      • 一、 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 二、 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三、 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 第三节 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 一、 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 二、 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
      • 三、 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 四、 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
      • 五、 哲学的常识化与常识的哲学化
    • 小结
  • 第四章 反思科学的哲学
    • 第一节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 一、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 二、 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 三、 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
    • 第二节 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 一、 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 二、 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 三、 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 四、 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 五、 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
    • 第三节 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 小结
  • 第五章 寻求本体的哲学
    • 第一节 “本体”问题
      • 一、 “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 二、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 三、 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
    • 第二节 “真”的问题
      • 一、 “真”的概念解析
      • 二、 “真理”与“思想的客观性”
      • 三、 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 四、 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
      • 五、 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 第三节 “善”的问题
      • 一、 “善”的哲学追问
      • 二、 价值和价值论
      • 三、 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 第四节 “美”的问题
      • 一、 美与人的存在方式
      • 二、 美的存在与创造
      • 三、 美的发现与体验
    • 第五节 关于人的哲学
      • 一、 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 二、 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
      • 三、 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 小结
  • 第六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 第一节 全面认识哲学的派别性
      • 一、 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看哲学的派别冲突
      • 二、 哲学理论的派别性与层次性
      • 三、 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一、 “本原”问题
      • 二、 “认识路线”问题
      • 三、 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四、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一、 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 二、 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 三、 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形而上学的非批判性
    •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 一、 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 二、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一、 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 二、 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 三、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 小结
  • 第七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哲学发展史的涵义
    • 第二节 哲学发展的多重透视
      • 一、 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
      • 二、 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 三、 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 哲学观的变革与哲学理论的发展
      • 二、 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 三、 哲学问题的自我相关和自我超越
    • 小结
  • 第八章 哲学的现代革命
    • 第一节 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 第二节 “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 一、 “实践转向”的哲学论纲
      • 二、 “实践转向”的哲学革命
      • 三、 实践论的反思方式
    • 第三节 “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 一、 “语言转向”的根据与意义
      • 二、 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方式
      • 三、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与哲学走向
    • 小结
  • 第九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 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 一、 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 二、 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 三、 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 四、 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 一、 哲学的求真态度
      • 二、 哲学的反思取向
      • 三、 哲学的批判精神
      • 四、 哲学的创新意识
      • 五、 哲学的分析方式
      • 六、 哲学的辩证智慧
    •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 一、 高举远慕的心态
      • 二、 慎思明辨的理性
      • 三、 永无止境的求索
    • 小结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