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理学原理


作者:
王世强 梅岩艾 朱景宁
定价:
120.00元
ISBN:
978-7-04-063561-4
版面字数:
80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8-05
物料号:
63561-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组织解剖学/生理学

本书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和“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3篇,以重要生理学原理串联知识内容,突出生理功能研究中的数理分析、定量研究和计算建模,注意回顾重要生理学事件发现的历史及启示,介绍中国科学家在生理学领域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展示一些分子和进化水平上的最新科研成果及重大生理学问题等,以体现生理学的前沿发展和创新思路。本书在正文旁设计了适时出现的提问,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章末配有小结、思考题和推荐阅读,有助于读者复习及拓展;配套数字资源包含拓展阅读、教学课件等丰富内容。

本书作者均为活跃在生理学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学者,在编写中充分考虑到新时代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生理学的传统性与先进性有机融合的特点,同时兼顾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教学需求,重点突出,纲举目张。本书适合作为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生物类专业生理学课程教材。

  • 前辅文
  • 绪论
    • 一、认识生理学的学科内涵
    • 二、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三、把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 四、学习生理学的研究思路
  • 第一篇 细胞生理学
    • 第一章 体液、血液与血细胞功能
      • 第一节 体液与机体内环境
        • 一、体液的组成与分布
        • 二、体液的成分与渗透压
        • 三、体液与内环境稳态
      • 第二节 血液
        • 一、血液的组成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三、血液的生理机能
        • 四、血液凝固
        • 五、血型
        • 六、血量和血液成分的稳态调节
    • 第二章 生物膜对物质的通透和转运
      • 第一节 溶质与水的跨膜扩散
        • 一、简单扩散
        • 二、易化扩散
        • 三、渗透:水的跨膜扩散
      • 第二节 主动转运
        • 一、钠、钾离子的主动转运
        • 二、钙离子的主动转运
        • 三、主动转运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离子的跨膜流动与细胞膜电位
        • 一、离子通道的一般性质
        • 二、离子通道的激活及其能量转换功能
        • 三、跨膜离子平衡与细胞静息膜电位
    • 第三章 细胞的兴奋
      • 第一节 刺激与动作电位的发生
        • 一、刺激与兴奋的概念
        • 二、膜电位对刺激电流的被动反应
        • 三、可兴奋细胞的主动反应
        • 四、动作电位的不同形态
      • 第二节 兴奋的离子机制
        • 一、离子学说
        • 二、膜片钳与离子通道研究
        • 三、电压门控通道的激活与失活
        • 四、引发兴奋的条件
      • 第三节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一、神经轴突的电缆性质
        • 二、神经轴突动作电位的传导
        • 三、有髓鞘神经轴突动作电位的跳跃传导
        • 四、细胞外记录的神经干动作电位
    • 第四章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 第一节 缝隙连接与电传递
        • 一、缝隙连接
        • 二、电传递
      •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 一、化学传递
        •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机制
        • 三、信使分子——神经递质
        • 四、受体
      • 第三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
        • 一、N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
        • 二、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
        • 三、介导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离子通道
      • 第四节 介导突触传递的G蛋白耦联受体
        • 一、G蛋白耦联受体及信号转导
        • 二、肾上腺素受体的信号转导
        • 三、M型乙酰胆碱受体与副交感神经信号传递
        • 四、其他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神经递质信号传递
    • 第五章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第一节 肌细胞收缩的结构与分子基础
        • 一、肌细胞的结构
        • 二、参与收缩的蛋白质分子
        • 三、肌丝滑行学说
        • 四、横桥活动与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 第二节 兴奋收缩耦联
        • 一、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与分子基础
        •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四、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第三节 肌细胞收缩的生物力学
        • 一、影响收缩力的因素
        • 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 三、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 四、骨骼肌收缩强度的调节
  • 第二篇 器官和系统生理学
    • 第六章 血液循环
      •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进化
        • 一、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系统
        • 二、心脏的进化
      • 第二节 心脏生理
        •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 二、心脏的节律性兴奋
        • 三、心脏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血管生理
        • 一、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二、血流动力学
        • 三、血压
        • 四、微循环与淋巴系统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一、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 二、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 第七章 呼吸
      • 第一节 动物呼吸系统的进化、结构与功能
        • 一、非哺乳动物呼吸器官与呼吸方式的进化
        • 二、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二节 肺通气
        • 一、肺通气的动力
        • 二、肺通气的阻力
        • 三、肺通气功能评价
      • 第三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 二、肺换气
        • 三、组织换气
      • 第四节 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一、O2在血液中的运输
        • 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一、呼吸中枢
        • 二、呼吸运动的化学因素调节
        • 三、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 第六节 内呼吸和能量代谢
        • 一、内呼吸与能量释放
        • 二、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
        • 三、能量消耗和代谢率
    • 第八章 消化与吸收
      •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一般功能
        •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 二、消化道的结构和神经支配
        • 三、胃肠激素
        • 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 一、唾液的分泌
        • 二、咀嚼和吞咽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 一、胃液的分泌
        • 二、胃的运动
      •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 一、胰液的分泌
        • 二、胆汁的分泌
        • 三、小肠液的分泌
        • 四、小肠的运动
      •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 一、大肠液的分泌
        •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 三、肠道微生物
      • 第六节 吸收
        • 一、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吸收机制
        • 二、糖类的吸收
        • 三、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
        • 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 第九章 渗透调节与排泄
      • 第一节 水、电解质及渗透压调节
        • 一、细胞内外液、离子分布及渗透压
        • 二、不同环境中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 第二节 肾的形态结构与血流灌注
        • 一、肾的形态结构
        •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 第三节 肾小球的滤过
        •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第四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 二、几种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 第五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一、肾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及其形成
        • 二、肾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的保持
        • 三、影响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因素
        • 四、尿液稀释和浓缩功能的实现
      • 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
        • 一、肾内自身调节
        • 二、神经调节
        • 三、体液调节
    • 第十章 生殖
      • 第一节 性腺的形成与调控
        • 一、性别决定
        • 二、性腺的形成
        • 三、性激素
        • 四、生殖策略
      • 第二节 卵巢与雌性生殖
        • 一、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
        • 二、卵子、卵泡与雌性生殖调控
        • 三、妊娠和分娩
      • 第三节 雄性生殖系统
        • 一、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二、精子发生及相关调控
  • 第三篇 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
    • 第十一章 生理功能的内分泌调控
      •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概论
        • 一、内分泌系统
        • 二、激素的化学性质
        • 三、激素的作用特点
        • 四、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 一、垂体前叶激素
        • 二、下丘脑与垂体后叶激素
      • 第三节 甲状腺
        • 一、甲状腺激素
        • 二、降钙素
      • 第四节 胰岛
        • 一、胰岛素
        • 二、胰高血糖素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
        •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
        •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控
      •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
        • 一、肾上腺髓质的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
        •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调控
    •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与感觉器官
      • 第一节 感觉过程的一般原理
        • 一、感觉的分类
        • 二、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和换能作用
        • 三、感受器的放大作用
        • 四、感觉刺激的编码
        • 五、感觉的适应
        • 六、感觉的传入通路
        • 七、感觉的皮层投射
        • 八、感受器的中枢抑制
      • 第二节 化学感觉
        • 一、嗅觉
        • 二、味觉
      • 第三节 机械感觉
        • 一、毛细胞
        • 二、平衡觉
      • 第四节 听觉
        • 一、传声途径
        • 二、耳蜗的结构与机能
        • 三、听觉学说
        • 四、听觉的中枢神经通路和神经编码
        • 五、双耳听觉与声源方向的判定
      • 第五节 视觉
        • 一、无脊椎动物的视觉器官
        • 二、哺乳动物眼的结构与折光系统
        • 三、眼的调节
        • 四、眼的折光异常
        • 五、视网膜的结构与功能
        • 六、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 七、内在光敏感视神经节细胞
        • 八、感光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 九、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反应
        • 十、光感受器的光信号转导
        • 十一、颜色视觉
        • 十二、视觉的中枢通路
        • 十三、视觉神经元感受野及其形成机制
        • 十四、中枢视觉信号的传递和信息加工
        • 十五、感受野:形状感知单元
      • 第六节 温度觉与痛觉、痒觉
        • 一、温度感觉
        • 二、伤害感受和痛觉
        • 三、痒觉
    •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
      • 第一节 躯体运动系统的组构和控制模型
        • 一、控制躯体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构
        • 二、躯体运动控制模型
        • 三、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肌肉感受器
        • 四、脑干及其下行运动通路
        • 五、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下行运动通路
        • 六、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 第二节 反射运动和节律运动
        • 一、反射运动
        • 二、节律运动
      • 第三节 随意运动的发起和控制
        • 一、初级运动皮层
        • 二、辅助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
        • 三、基底神经节
        • 四、小脑
      • 第四节 内脏运动系统对内脏活动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 一、自主神经系统
        • 二、肠神经系统
        •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控制
        • 四、内脏系统的感觉传入
        • 五、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与行为调控
      • 第一节 本能行为
        • 一、摄食行为与能量代谢
        • 二、情绪情感
        • 三、睡眠觉醒与生物节律
      • 第二节 行为的动机和决策
        • 一、行为动机和决策的奖赏机制
        • 二、多巴胺与行为动机和决策
      • 第三节 学习与记忆
        • 一、反射相关学习与记忆活动的神经机制
        • 二、海马与外显记忆
        • 三、记忆存储的突触可塑性机制
      • 第四节 大脑皮层的认知功能
        • 一、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和语言功能
        • 二、前额叶与认知
    • 第十五章 生理学研究策略与技术
      • 第一节 生理学研究策略
        • 一、生理学研究策略的发展
        • 二、生理功能上调策略
        • 三、生理功能下调策略
        • 四、阐明生理因素与细胞功能的因果关系策略
        • 五、生理效应叠加和协同的研究策略
        • 六、生理效应阻塞策略
      • 第二节 生理学研究技术实例
        • 一、细胞生理学研究技术
        • 二、器官与系统生理研究技术
        • 三、神经生理学研究技术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