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人类音乐的整体构成分为人声音乐和器乐音乐上下两编。以音色这一音乐基本属性为依据,遵循音乐风格发展之由简渐繁、由小渐大、由单渐多的历史规律,分门别类,设计体例。人声部分按照独唱(女高音、男高音、男女中音)、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混声合唱、康塔塔)、人声戏剧(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均按照国别语种)依次介绍;器乐部分以气鸣(木管、铜管)、弦鸣(拉弦、弹拨、击弦)、体鸣(带音高和无音高)与膜鸣四大乐器分类法为线索,按照独奏乐、室内乐、协奏乐、交响乐分而述之。
书中重点介绍的音乐作品,均具有较为公认的代表性。经过对比同类著作,为避免内容重复,本书一方面放弃了某些很容易找到参考资料的作品——这些作品,书中仅做提及,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并自行欣赏,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另一方面,考虑到西方音乐欣赏在中国存在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关注度较高且相关资料较为丰富的特点,本书也有意识地引入不少重要但在国内知名度尚低的作品——除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之外,增加了一定的现代主义音乐和当代作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填补一些空白,对知识体系稍做更新,扩大读者的聆赏范围。
全书写作贯穿了横向比较的思维,时常在不同作品之间互为对比,以此增益读者通过比较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而发展欣赏和分析能力,提升音乐鉴赏水平。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在线聆听,以确保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的同步。作为教材,其十五章的结构设计,与大学常规教学课时量一致,符合每周一讲的教学进度。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书中多处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作品的线性时间轴为基本分析线索,为读者提供聆听指南。每一章结尾处均提供拓展聆听的建议。部分章节选取女性作曲家的作品,以反映在此方面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全书力求协调中国与外国、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和当代等音乐内容的选择,照顾到读者在专业化与普及化程度上的需求平衡,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