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 下册 第3版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李爱菊
定价:
33.80元
ISBN:
978-7-04-052522-9
版面字数:
3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9-09-1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机械/能源类
二级分类:
机械类专业核心课
三级分类: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2 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基于新工科的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小组制定的最新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内容力求与国外先进教材接轨,体现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横向上不仅涵盖了常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还充分体现了与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纵向上不仅涉及现有工程材料成形和制造技术,还体现了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下册由9 章组成,包括机械加工基础知识、零件表面的常规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特种加工、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数控机床加工、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经济性与管理及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各章均附有本章学习指南和复习思考题。

本书内容较传统的金属工艺学更为丰富,特别注意了按照成形工艺和不同工程材料种类的成形方法加以分类,并据此进行了模块化编写。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获取制造基础知识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业管理等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 第一节 切削运动及切削要素
      • 一、 零件表面的形成
      • 二、 切削表面与切削运动
      • 三、 切削用量
      • 四、 切削层参数
    • 第二节 切削刀具及其材料
      • 一、 切削刀具
      • 二、 刀具材料
    • 第三节 切削过程及控制
      • 一、 切屑的形成及其类型
      • 二、 积屑瘤
      • 三、 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 四、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 五、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
      • 六、 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 第四节 磨具与磨削过程
      • 一、 磨具
      • 二、 磨削过程中磨粒的作用
      • 三、 磨削过程的特点
    • 第五节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一、 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指标
      • 二、 常用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三、 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 第六节 机械加工质量的概念
      • 一、 机械加工精度
      • 二、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 复习思考题
  • 第二章 零件表面的常规加工方法
    • 第一节 回转面的加工
      • 一、 外圆面的加工
      • 二、 孔的加工
    • 第二节 平面的加工
      • 一、 平面的加工方法
      • 二、 平面加工方案的选择
    • 第三节 特形表面的加工
      • 一、 成形面加工
      • 二、 螺纹加工
      • 三、 齿形加工
    • 复习思考题
  • 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 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 二、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 三、 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 第二节 工件的安装和夹具
      • 一、 工件的安装
      • 二、 机床夹具的分类和组成
      • 三、 基准及其选择
      • 四、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 第三节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 一、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内容及作用102
      • 二、 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原始资料
      • 三、 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
    • 第四节 零件的切削结构工艺性
      • 一、 合理确定零件的技术要求
      • 二、 遵循零件结构设计的标准化
      • 三、 合理标注尺寸
      • 四、 零件结构要便于加工
    • 复习思考题
  • 第四章 特种加工
    • 第一节 电火花加工
      • 一、 电火花加工的原理
      • 二、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
      • 三、 电火花加工的应用范围
    • 第二节 电解加工
      • 一、 电解加工的原理
      • 二、 电解加工的特点
      • 三、 电解加工的应用
    • 第三节 超声波加工
      • 一、 超声波加工的原理
      • 二、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 三、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 第四节 高能束加工
      • 一、 激光加工
      • 二、 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
    • 复习思考题
  • 第五章 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
    •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
      • 一、 陶瓷的加工
      • 二、 玻璃的加工
      • 三、 石材的加工
    •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
      • 一、 塑料的单刃切削
      • 二、 塑料的多刃切削
      • 三、 塑料的磨削
    •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加工
      • 一、 概述
      • 二、 几种常用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特点
      • 三、 复合材料的常规机械加工方法
      • 四、 其他机械加工方法
      • 五、 特种加工方法
    • 第四节 特种材料加工的发展趋势
      • 一、 建立非金属材料切削理论
      • 二、 使用专用机床
      • 三、 发展新型刀具材料
    • 复习思考题
  • 第六章 数控机床加工
    • 第一节 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
      • 一、 输入与输出装置
      • 二、 数控系统
      • 三、 伺服系统
      • 四、 数控机床主机
      • 五、 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
    • 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特点
      • 一、 数控机床在加工方面的特点
      • 二、 数控机床的适应性与经济性特点
      • 三、 数控机床在管理与使用方面的特点
    • 第三节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
      • 一、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基本知识
      • 二、 数控加工程序的代码及其功能
    • 第四节 数控编程实例
      • 一、 数控铣削加工的程序编制实例
      • 二、 数控车削加工程序编制实例
    • 第五节 加工中心
      • 一、 加工中心的分类与应用范围
      • 二、 加工中心的特点
      • 三、 加工中心的特殊构件
      • 四、 加工中心的发展
    • 复习思考题
  • 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
    •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
      • 一、 CAD/CAM的基本概念
      • 二、 CAD/CAM系统的组成
      • 三、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 四、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 五、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 六、 CAD/CAPP/CAM集成技术
    • 第二节 柔性制造技术
      • 一、 FMS的定义及基本组成
      • 二、 FMS的组成
    • 第三节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一、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二、 CIMS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智能制造系统
      • 一、 智能制造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 二、 IMS的基本构成
      • 三、 IMS的运作过程
      • 四、 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大数据的关系
    • 复习思考题
  • 第八章 机械制造经济性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
      • 一、 现代企业
      • 二、 现代企业管理职能和组织结构
      • 三、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 第二节 成本管理
      • 一、 成本管理概述
      • 二、 成本预测
      • 三、 成本控制
      • 四、 作业成本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一、 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二、 质量管理方法
      • 三、 ISO 9000系列标准简介
      • 四、 质量成本
    • 第四节 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 一、 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分析的含义
      • 二、 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 复习思考题
  • 第九章 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械工业的环境污染
    • 第二节 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技术
      • 一、 工业废气的防治
      • 二、 工业废水的防治
      • 三、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
      • 四、 工业噪声的防治
    • 复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资源为多媒体课件,素材包括图片、动画等,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