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作物栽培学(第2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胡立勇 丁艳锋
定价:
58.00元
ISBN:
978-7-04-051954-9
版面字数:
8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9-08-0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农林
二级分类:
农学/植保

《作物栽培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本教材第1 版发行10 多年来,为近30 所高等院校所选用。本版教材基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采用“纸质教材+ 数字课程”的新形态教材模式修订出版。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8 章。上篇5 章系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作物栽培新技术等共性知识。下篇13 章,重点分章介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棉花、苎麻、油菜、花生、甘蔗、烟草等12 种主要农作物,并在第18 章介绍大麦、粟、高粱、荞麦、木薯、大麻、亚麻、红麻、向日葵、芝麻、甜菜、绿肥作物与饲料作物等13 种小宗特色作物。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尽力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知识结构上力求系统性与完整性,积极追溯传承我国农耕思想文化的经典与精华,注重追踪引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纸质教材力求重点突出、文字精练,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每章均设置了本章提要、名词解释、问答题和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导学部分。配套数字课程以增强教材的前沿性、启发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为目标,由推荐阅读、深入学习、应用实例、彩图等不同部分组成,可供教师与读者选择使用。

本书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植保、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材,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以及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和培训人员的农业科技用书与拓宽知识领域的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上篇 总 论
    • 1 绪论
      • 1.1 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 1.1.1 作物的概念
        • 1.1.2 作物的分类
        • 1.1.3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 1.2 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 1.2.1 作物生产的特点
        • 1.2.2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 1.3 作物生产概况
        • 1.3.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 1.3.2 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 1.3.3 中国种植业分区
      • 1.4 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 1.4.1 作物的起源
        • 1.4.2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 1.5 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1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 1.5.2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 2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 2.1 作物的生长发育
        • 2.1.1 作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
        • 2.1.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 2.1.3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 2.2 作物的器官建成
        • 2.2.1 作物种子与发芽出苗
        • 2.2.2 作物的器官
        • 2.2.3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 2.3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 2.3.1 作物的发育特性
        • 2.3.2 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
        • 2.3.3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2.3.4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 2.4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 2.4.1 光照
        • 2.4.2 温度
        • 2.4.3 水分
        • 2.4.4 空气
        • 2.4.5 养分
    • 3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 3.1 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
        • 3.1.1 作物产量
        • 3.1.2 产量构成因素
        • 3.1.3 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生长分析
      • 3.2 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 3.2.1 源
        • 3.2.2 库
        • 3.2.3 流
        • 3.2.4 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 3.3 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 3.3.1 作物群体
        • 3.3.2 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 3.3.3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
      • 3.4 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 3.4.1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 3.4.2 作物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
        • 3.4.3 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 3.4.4 栽培措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与调控
    • 4 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 4.1 种植制度
      • 4.2 土壤耕作
        • 4.2.1 基本耕作
        • 4.2.2 表土耕作
        • 4.2.3 保护性耕作法
      • 4.3 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
        • 4.3.1 播种期的确定
        • 4.3.2 播种技术
        • 4.3.3 育苗与移栽技术
        • 4.3.4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 4.4 作物覆盖栽培技术
        • 4.4.1 覆盖的作用
        • 4.4.2 覆盖栽培技术的类别
        • 4.4.3 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 4.4.4 地膜覆盖技术
      • 4.5 作物肥水管理技术
        • 4.5.1 作物施肥技术
        • 4.5.2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 4.5.3 水肥耦合技术
      • 4.6 作物生长调控技术
        • 4.6.1 作物生长人工与机械调控技术
        • 4.6.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
      • 4.7 作物灾害防控技术
        • 4.7.1 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 4.7.2 作物草害防治技术
        • 4.7.3 气象灾害防控技术
      • 4.8 收获与贮藏
        • 4.8.1 适时收获
        • 4.8.2 收获方式
        • 4.8.3 干燥与贮藏保鲜
    • 5 作物栽培新技术
      • 5.1 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 5.1.1 作物机械化生产的优势与特点
        • 5.1.2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 5.1.3 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
        • 5.1.4 机械化施肥技术
        • 5.1.5 机械化中耕除草技术
        • 5.1.6 机械化收获技术
      • 5.2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
        • 5.2.1 作物标准化生产的特点
        • 5.2.2 作物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 5.2.3 制定作物生产标准的原理与方法
        • 5.2.4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及其体系
      • 5.3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
        • 5.3.1 作物精确栽培的内涵
        • 5.3.2 作物精确栽培的关键技术
        • 5.3.3 作物精确栽培的应用实例
      • 5.4 作物分子栽培技术
        • 5.4.1 作物分子栽培的定义
        • 5.4.2 作物分子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 5.4.3 作物分子栽培学的特性
        • 5.4.4 作物分子栽培技术实例
  • 下篇 各 论
    • 6 水稻
      • 6.1 概述
        • 6.1.1 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 6.1.2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 6.1.3 我国水稻生产与分区
        • 6.1.4 稻的起源与分类
      • 6.2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反应特性
        • 6.2.1 水稻的生育过程
        • 6.2.2 水稻的生育期、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
        • 6.2.3 水稻的器官建成
        • 6.2.4 水稻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 6.2.5 水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6.3 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
        • 6.3.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 6.3.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过程与调控
        • 6.3.3 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优质群体的构建
      • 6.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 6.4.1 稻米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 6.4.2 稻米品质评价
        • 6.4.3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
      • 6.5 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 6.5.1 育秧
        • 6.5.2 稻田耕整
        • 6.5.3 移栽与密度
        • 6.5.4 水稻营养与施肥
        • 6.5.5 稻田水分管理
        • 6.5.6 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诊断
        • 6.5.7 水稻的收割与贮藏
      • 6.6 水稻其他栽培技术
        • 6.6.1 水稻抛秧栽培
        • 6.6.2 水稻机插栽培
        • 6.6.3 水稻直播栽培
        • 6.6.4 再生稻栽培
        • 6.6.5 水稻旱种栽培
    • 7 小麦
      • 7.1 概述
        • 7.1.1 发展小麦生产的意义
        • 7.1.2 小麦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 7.1.3 我国小麦产区划分
      • 7.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7.2.1 小麦的植物学分类与栽培种
        • 7.2.2 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
        • 7.2.3 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及其应用
        • 7.2.4 小麦的器官建成
      • 7.3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 7.3.1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7.3.2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 7.3.3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 7.4 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 7.4.1 小麦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
        • 7.4.2 专用小麦及其分类
        • 7.4.3 小麦的品质调控技术
      • 7.5 小麦栽培技术
        • 7.5.1 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 7.5.2 小麦播种技术
        • 7.5.3 小麦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 7.5.4 小麦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水技术
        • 7.5.5 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 7.5.6 小麦收获、加工与贮藏
        • 7.5.7 春小麦关键栽培技术
    • 8 玉米
      • 8.1 概述
        • 8.1.1 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8.1.2 玉米的起源与传播
        • 8.1.3 玉米生产概况与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 8.1.4 我国玉米产区分布
        • 8.1.5 玉米的类型
      • 8.2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8.2.1 玉米的生育期
        • 8.2.2 玉米器官形态与发育
        • 8.2.3 玉米器官的相关生长
        • 8.2.4 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8.2.5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8.3 玉米栽培技术
        • 8.3.1 品种选用
        • 8.3.2 土壤耕作
        • 8.3.3 施肥技术
        • 8.3.4 播种和种植密度
        • 8.3.5 田间管理
        • 8.3.6 收获与贮藏
      • 8.4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 8.4.1 特用玉米的种类
        • 8.4.2 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 9 大豆
      • 9.1 概述
        • 9.1.1 发展大豆生产的意义
        • 9.1.2 大豆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 9.1.3 我国大豆生产的分区
        • 9.1.4 大豆的分类
      • 9.2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9.2.1 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
        • 9.2.2 大豆的植物学性状
        • 9.2.3 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 9.2.4 大豆的生态适应性
      • 9.3 大豆栽培技术
        • 9.3.1 轮作和间作
        • 9.3.2 整地
        • 9.3.3 施肥
        • 9.3.4 良种选用
        • 9.3.5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 9.3.6 田间管理
        • 9.3.7 收获与贮藏
    • 10 马铃薯
      • 10.1 概述
        • 10.1.1 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0.1.2 马铃薯的起源、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 10.1.3 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划
      • 10.2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0.2.1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 10.2.2 马铃薯的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
        • 10.2.3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0.3 马铃薯栽培技术
        • 10.3.1 选地整地
        • 10.3.2 种植
        • 10.3.3 施肥
        • 10.3.4 田间管理
        • 10.3.5 收获与贮藏
        • 10.3.6 加工用马铃薯的栽培
      • 10.4 马铃薯的退化及其防止
        • 10.4.1 马铃薯退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 10.4.2 防止退化的途径和主要措施
    • 11 甘薯
      • 11.1 概述
        • 11.1.1 发展甘薯生产的意义
        • 11.1.2 甘薯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 11.1.3 我国甘薯的产区划分
      • 11.2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1.2.1 甘薯的形态特征
        • 11.2.2 甘薯的生长发育过程
        • 11.2.3 甘薯产量形成
        • 11.2.4 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1.3 甘薯栽培技术
        • 11.3.1 品种选择
        • 11.3.2 育苗
        • 11.3.3 整地做垄
        • 11.3.4 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 11.3.5 剪苗与栽插
        • 11.3.6 田间管理
        • 11.3.7 收获与贮藏
        • 11.3.8 蔓尖菜用型甘薯的栽培技术
    • 12 棉花
      • 12.1 概述
        • 12.1.1 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2.1.2 棉花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 12.1.3 棉花的栽培种
      • 12.2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2.2.1 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 12.2.2 棉花的器官形成
        • 12.2.3 棉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2.2.4 棉花的产量形成及纤维的品质指标
      • 12.3 棉花栽培技术
        • 12.3.1 棉田种植制度
        • 12.3.2 播前准备
        • 12.3.3 播种保苗
        • 12.3.4 种植密度
        • 12.3.5 地膜覆盖
        • 12.3.6 施肥技术
        • 12.3.7 灌溉和排水
        • 12.3.8 整枝
        • 12.3.9 中耕、除草、培土
        • 12.3.10 化学调控
        • 12.3.11 收获
      • 12.4 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
        • 12.4.1 简化栽培
        • 12.4.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 12.4.3 节水灌溉
    • 13 苎麻
      • 13.1 概述
        • 13.1.1 苎麻的用途
        • 13.1.2 苎麻的起源与发展
        • 13.1.3 我国苎麻的产区划分
      • 13.2 苎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3.2.1 苎麻的植物学特征与生长发育
        • 13.2.2 苎麻的生长发育时期
        • 13.2.3 苎麻的产量结构
        • 13.2.4 苎麻纤维结构与理化性质
        • 13.2.5 苎麻类型与品种
        • 13.2.6 苎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3.3 苎麻栽培技术
        • 13.3.1 繁殖方法
        • 13.3.2 新麻园的建立与管理
        • 13.3.3 常年麻园的管理
      • 13.4 苎麻的收获与加工
        • 13.4.1 收获时期与方法
        • 13.4.2 原麻加工
        • 13.4.3 原麻脱胶
    • 14 油菜
      • 14.1 概述
        • 14.1.1 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
        • 14.1.2 油菜生产的发展
        • 14.1.3 油菜的类型
      • 14.2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4.2.1 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
        • 14.2.2 油菜的形态特征
        • 14.2.3 油菜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4.2.4 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 14.3 油菜栽培技术
        • 14.3.1 种植
        • 14.3.2 施肥技术
        • 14.3.3 灌溉排水
        • 14.3.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14.3.5 中耕除草及培土
        • 14.3.6 防止早花和冻害
        • 14.3.7 防止倒伏及高温逼熟
        • 14.3.8 防治病虫害
        • 14.3.9 收获
        • 14.3.10 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花生
      • 15.1 概述
        • 15.1.1 种植花生的意义
        • 15.1.2 花生生产概况
      • 15.2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5.2.1 花生的类型及起源
        • 15.2.2 花生的植物学性状
        • 15.2.3 花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 15.2.4 花生产量的形成
        • 15.2.5 花生品质的形成
      • 15.3 花生栽培技术
        • 15.3.1 播种
        • 15.3.2 田间管理
        • 15.3.3 收获与贮藏
    • 16 甘蔗
      • 16.1 概述
        • 16.1.1 发展甘蔗生产的意义
        • 16.1.2 甘蔗生产概况
        • 16.1.3 甘蔗的类型与品种
      • 16.2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6.2.1 甘蔗的形态特征
        • 16.2.2 甘蔗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6.2.3 甘蔗的产量形成
      • 16.3 甘蔗栽培技术
        • 16.3.1 蔗田准备
        • 16.3.2 播种
        • 16.3.3 甘蔗大田管理
        • 16.3.4 收获与蔗种贮藏
      • 16.4 宿根甘蔗栽培技术
      • 16.5 果蔗栽培技术
        • 16.5.1 商品质量和优良品种
        • 16.5.2 果蔗栽培技术要点
    • 17 烟草
      • 17.1 概述
        • 17.1.1 烟草的用途
        • 17.1.2 烟草的发展与生产概况
        • 17.1.3 我国烟草种植区的划分
        • 17.1.4 烟草的类型
      • 17.2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17.2.1 烟草的植物学特征
        • 17.2.2 烟草的生育时期
        • 17.2.3 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7.2.4 烟草的产量与品质
      • 17.3 烟草栽培技术
        • 17.3.1 种植制度
        • 17.3.2 培育壮苗
        • 17.3.3 大田整地、施肥与移栽
        • 17.3.4 大田管理
        • 17.3.5 地膜覆盖栽培
      • 17.4 烟叶调制与分级
        • 17.4.1 烟草的成熟与采收
        • 17.4.2 烟叶调制
        • 17.4.3 烟叶分级
    • 18 其他作物
      • 18.1 大麦
        • 18.1.1 大麦概述
        • 18.1.2 大麦的生物学特性
        • 18.1.3 大麦栽培技术
      • 18.2 粟
        • 18.2.1 粟概述
        • 18.2.2 粟的生物学特性
        • 18.2.3 粟栽培技术
      • 18.3 高粱
        • 18.3.1 高粱概述
        • 18.3.2 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 18.3.3 高粱栽培技术
      • 18.4 荞麦
        • 18.4.1 荞麦概述
        • 18.4.2 荞麦的生物学特性
        • 18.4.3 荞麦栽培技术
      • 18.5 木薯
        • 18.5.1 木薯概述
        • 18.5.2 木薯的生物学特性
        • 18.5.3 木薯栽培技术
      • 18.6 亚麻
        • 18.6.1 亚麻概述
        • 18.6.2 亚麻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8.6.3 纤维亚麻栽培技术
        • 18.6.4 油用亚麻栽培技术
      • 18.7 工业大麻
        • 18.7.1 纤维大麻栽培技术
        • 18.7.2 籽用大麻栽培技术
      • 18.8 红麻
        • 18.8.1 红麻概述
        • 18.8.2 红麻栽培技术
      • 18.9 向日葵
        • 18.9.1 向日葵概述
        • 18.9.2 向日葵栽培技术
      • 18.10 芝麻
        • 18.10.1 芝麻概述
        • 18.10.2 芝麻栽培技术
      • 18.11 甜菜
        • 18.11.1 甜菜概述
        • 18.11.2 甜菜栽培技术
      • 18.12 绿肥作物与饲料作物
        • 18.12.1 绿肥作物
        • 18.12.2 饲料作物
  • 中英文对照索引

作物栽培学(第2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结合。数字课程包括推荐阅读、深入学习、应用实例、彩图等多项内容,可供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师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也可供相关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