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国伦理思想史(第二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者:
《中国伦理思想史》编写组
定价:
41.80元
ISBN:
978-7-04-050090-5
版面字数:
3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出版时间:
2018-09-0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哲学
二级分类:
哲学
三级分类:
哲学

暂无
  • 绪 论
    • 一、中国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二、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进程
    •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 四、学习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先秦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
      • 二、先秦时期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
      • 一、以禁忌和崇拜为核心的原始道德观念的产生
      • 二、西周前和西周时期的伦理思想
      • 三、春秋前期的伦理思想
    • 第三节 孔子的伦理思想
      • 一、重德的价值观
      • 二、仁礼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三、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 四、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论
    • 第四节 老子的伦理思想
      • 一、“道法自然”的价值观
      • 二、慈、俭、不争的道德准则论
      • 三、致虚守静的修养方法论
      • 四、返朴归真的理想人格
    • 第五节 墨子的伦理思想
      • 一、“兼以易别”的兼爱说
      • 二、义利、志功合一的功利主义
      • 三、“力生”“俭节”的道德观
    • 第六节 孟子的伦理思想
      • 一、“人性本善”的人性论
      • 二、以“四德”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 四、“思诚”“集义”的道德修养方法
    • 第七节 庄子的伦理思想
      • 一、齐是非的道德相对主义
      • 二、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 三、坐忘、撄宁的修养论
      • 四、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论
    • 第八节 《管子》的伦理思想
      • 一、德法兼施的政治伦理思想
      • 二、以“四维”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三、义利并重的义利观
    • 第九节 荀子的伦理思想
      • 一、“性伪之分”的人性论
      • 二、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三、义利两有的义利观
      • 四、重“义荣”“义辱”的荣辱观
      • 五、“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
    • 第十节 韩非的伦理思想
      • 一、自为、自利的人性论
      • 二、唯法为治的德法关系论
      • 三、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 第二章 秦汉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秦汉时期的中国社会
      • 二、秦汉时期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秦汉之际儒家经典中的伦理思想
      • 一、《礼记》的伦理思想
      • 二、《大学》的伦理思想
      • 三、《中庸》的伦理思想
      • 四、《孝经》的伦理思想
    • 第三节 董仲舒的伦理思想
      • 一、“道之大原出于天”的道德起源论
      • 二、“性三品”的人性论和教化论
      • 三、“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体系
      • 四、“任德而不任刑”的德刑关系论
      • 五、“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
    • 第四节 《白虎通》的伦理思想
      • 一、对“三纲五常”体系的系统论证
      • 二、“学以治性”的教化论
      • 三、儒家的忠谏观
    • 第五节 王充的伦理思想
      •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 二、禀气成性、有善有恶的人性论
      • 三、禀气决定命运的人生论
  •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
      •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玄学的伦理思想
      • 一、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
      •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 三、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论
      • 四、《列子·杨朱》的享乐主义
    • 第三节 道教的伦理思想
      • 一、尊生乐生的生命伦理
      • 二、柔弱慈爱的处世论
      • 三、身德相养的道德修养论
      • 四、善恶有报的道德赏罚论
    • 第四节 佛教的伦理思想
      • 一、出世主义的人生观
      • 二、三世轮回的报应论
      • 三、拔苦与乐的慈悲观
      • 四、自他不二的平等观
      • 五、止观并重的修持论
    • 第五节 韩愈、李翱的伦理思想
      • 一、韩愈的道统论与性情三品说
      • 二、李翱的复性说
  • 第四章 宋至明中叶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宋至明中叶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宋至明中叶的中国社会
      • 二、宋至明中叶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张载的伦理思想
      • 一、“由太虚而有”的人性论
      • 二、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
      • 三、“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
      • 四、“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
    • 第三节 二程的伦理思想
      • 一、天理道德本体的确立
      • 二、“性即理”的人性论
      • 三、理欲对立的理欲观
      • 四、“敬义夹持”的修养方法
    • 第四节 朱熹的伦理思想
      • 一、“万物一理”的道德本体论
      • 二、“性同气异”的人性论
      • 三、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
      • 四、“居敬涵养”的道德修养方法
      • 五、“行重于知”的道德实践主张
    • 第五节 陆九渊的伦理思想
      •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 二、自尊知耻、存心寡欲的道德修养方法
    • 第六节 陈亮、叶适的伦理思想
      • 一、陈亮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说
      • 二、叶适的“成利致义”观
    • 第七节 王守仁的伦理思想
      • 一、无善无恶的良知本体论
      • 二、“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 三、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论
  • 第五章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中国社会
      • 二、明中叶至清中叶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李贽的伦理思想
      • 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道德观
      • 二、“人必有私”的人性论
      • 三、“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的人格平等说
      • 四、“是非无定论”的道德相对主义
    • 第三节 黄宗羲、唐甄的伦理思想
      • 一、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 二、唐甄对君权和夫权的抨击
    • 第四节 王夫之的伦理思想
      • 一、理欲合性的人性论
      • 二、继善成性的道德修养方法
      • 三、义利并重的价值观
    • 第五节 颜元的伦理思想
      • 一、“气质”一元的人性论
      • 二、“正谊以谋利”的义利观
      • 三、重“习行”的道德践履论
    • 第六节 戴震的伦理思想
      • 一、“血气心知”的人性论
      • 二、理存于欲的理欲观
  • 第六章 近代的伦理思想
    • 第一节 近代的中国社会和伦理思想概述
      • 一、近代的中国社会
      • 二、近代伦理思想概述
    • 第二节 严复的伦理思想
      • 一、对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译介
      • 二、批判道德不变论,提倡自由
      • 三、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关注
    • 第三节 康有为的伦理思想
      • 一、“求乐免苦”的人性论和“天欲人理”的理欲观
      • 二、提倡平等、博爱,批判“三纲”
      • 三、大同世界的道德理想
    • 第四节 谭嗣同的伦理思想
      • 一、“仁—通—平等”的道德原则
      • 二、“冲决网罗”的时代强音
      • 三、以“朋友之道”改造其他四伦的主张
    • 第五节 梁启超的伦理思想
      • 一、“利群”的伦理观
      • 二、改造国民性的“新民说”
      • 三、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 第六节 章太炎的伦理思想
      • 一、“革命之道德”论
      • 二、善恶苦乐的“俱分进化”说
    • 第七节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
      • 一、对“心性文明”建设、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 二、对中国“固有道德”的继承和改造
      • 三、提倡“替众人服务”的精神
    • 第八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道德革命”
      • 一、对以“三纲”为核心的旧道德的猛烈批判
      • 二、提倡“自利利他”和“个人本位”主义
      • 三、“五四”“道德革命”的理想目标
  • 阅读文献
  • 后 记
  • 第二版后记
延伸阅读
文档docx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本章关键词
文档docx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本章关键词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本章关键词
文档docx
详见纸质图书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本章关键词
文档docx
详见纸质图书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资源链接
HTML
详见纸质图书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本章关键词
文档docx
详见纸质图书
思考题答案要点
文档pdf
详见纸质图书
本章关键词
文档docx
详见纸质图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