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
本书一改过去广播、电视分著的情况,在理论和实务上将二者有机融合。理论方面广泛涉猎了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并贯穿了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精神,保持了新的研究视野;实务方面结合作者参与媒体活动获得的各种经验和媒体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有现实指导性和一定前瞻性的见解。
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反映当今广播电视新闻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结构和内容上都做了较大调整,充实了最新的资料和案例,进一步加强了广播电视新闻实务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与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新闻工作者使用。
- 上编 广播电视概述
-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史
-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世界广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 第三节 世界电视传播技术演进简史
- 第二章 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 第一节 信息与通信技术
-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
- 第三章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因传播技术而渐次发展
- 第一节 世界广播传播技术语境下的早期节目形态
- 第二节 英国、美国的电视传播事业
- 第四章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事业概说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广播传播事业
- 第二节 新中国内地的广播电视事业
- 第三节 香港、澳门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
-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
- 第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 第一节 伦理、道德与责任
- 第二节 我国(大陆)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
- 第三节 职业道德实践中的问题
- 第六章 广播电视受众
-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 第二节 受众调查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受众调查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受众调查及研究观念的变化
-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
-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功能
- 中编 广播新闻理论与实务
- 第八章 广播新闻的符号系统
- 第一节 声音符号的特征
- 第二节 广播语言符号的分类与作用
- 第三节 广播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与区别
- 第九章 广播新闻写作
- 第一节 如何写适合听的广播新闻稿
- 第二节 导语的处理
- 第三节 名字、引言、出处的使用
- 第四节 必要的重复
- 第五节 改写成最新的消息
- 第六节 生动与情趣
- 第十章 广播新闻节目编辑与制作
- 第一节 广播新闻节目的文字编辑
- 第二节 广播新闻音响的编辑
- 第三节 广播新闻的串联
- 第四节 广播栏目的编辑
- 第五节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制作
- 第六节 现场新闻报道的制作
- 第七节 广播特写的制作
- 第八节 谈话—电话直播节目
- 第九节 录音—电话采访
- 第十节 广播评论节目制作
- 第十一节 广播新闻节目策划
- 下编 电视新闻理论与实务
-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
-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构成
-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类别
- 第三节 电视新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
- 第四节 电视新闻的声画双主体关系
-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结构系统论
-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结构的系统认知
- 第二节 电视时政(会议、会见)新闻
- 第三节 电视经济新闻
- 第四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 第五节 电视新闻言论
- 第十三章 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
- 第一节 电视新闻的采访
-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写作
-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
- 第十四章 电视新闻画面构成的基础元素
- 第一节 光线———形、影、色的基础渊源
- 第二节 画面构图的色彩控制
- 第三节 电视新闻画面的线条
- 第四节 影调是线条的具象表达
- 第十五章 电视新闻画面构成的实体元素
- 第一节 主体———画面构成的灵魂
- 第二节 陪体———凸显主体的绿叶
- 第三节 前景、背景———主体生存的环境
- 第四节 电视画面构成的特殊元素———空白
- 第十六章 电视新闻画面构成的三大角度
- 第一节 电视画面角度构成的美学基点
- 第二节 电视画面的拍摄距离
- 第三节 电视画面的拍摄方向
- 第四节 电视画面的拍摄高度
- 第十七章 世界电视采访与制作的经典范本《开拍了》
- 参考文献
- 原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