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作者:
王杰
定价:
29.60元
ISBN:
978-7-04-032539-3
版面字数:
3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8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08-2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中文
二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三级分类:
汉语言文学

本书根据中文学科本科教学的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新近发展的情况编写,采取马克思主义文论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主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史论结合,突出问题意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既展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来源、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作全面、系统、科学的描述。本书批判性地吸收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吸取和采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有关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

本书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中文、艺术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问题域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
      •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点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性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革命性
      •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模式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五种模式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及历史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
      • 一、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问题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传统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思想生成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浪漫主义
      •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美学原则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
      •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开拓
      •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格局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 一、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二、 “莎士比亚化”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三、 “席勒式”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第二节 “历史悲剧”与“文学隐喻”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悲剧”理论
      • 二、 “文学隐喻”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审美形式
      • 一、 马克思主义审美形式理论的提出
      • 二、 审美形式理论的发展
      • 三、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人类学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人类学视角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学内涵
      • 二、 马克思的“神话”理论
      • 三、 艺术起源的人类学研究
    • 第二节 社会心理与文艺活动
      • 一、 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
      • 二、 社会心理:文艺与生活的中介
      • 三、 艺术审美与感性解放
    • 第三节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 一、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 二、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 三、 “两种生产”理论
  • 第四章 审美反映论与文艺本质
    • 第一节 反映论与审美反映论
      • 一、 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渊源
      • 二、 文学反映论的提出
      • 三、 从文学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 一、 恩格斯与“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提出
      • 二、 卢卡奇对“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发展
    • 第三节 布莱希特与“陌生化”理论
      • 一、 “陌生化”的理论渊源
      • 二、 “陌生化”的理论内涵
  • 第五章 意识形态论与审美话语
    •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话语
      • 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 二、 走向话语实践的意识形态
    •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
      • 一、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 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
      • 三、 审美话语:一种意识形态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意识形态
      • 一、 形式的内涵
      • 二、 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功能的形式
      • 三、 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六章 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
    • 第一节 技术、媒介与艺术生产
      • 一、 对艺术生产的一般理解
      • 二、 艺术生产的商品特征
      • 三、 媒介的作用
      • 四、 艺术的人文理性
      • 五、 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
    •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理论阐释
      • 一、 大众文化概述
      • 二、 大众文化批判
      • 三、 大众文化:从否定到顺应
    • 第三节 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
      • 一、 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 二、 消费社会的美学
      • 三、 审美消费
  • 第七章 审美交往与对话理论
    • 第一节 从交往实践到审美交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及其特点
      • 二、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当代发展
      • 三、 审美交往的特点及其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一、 政治的概念
      • 二、 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现代语境
      • 三、 公共空间与文学价值
    • 第三节 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复调”和“对话”
      • 一、 作为交往行为的审美活动
      • 二、 复调小说理论
      • 三、 走向对话主义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二、 左翼文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三、 延安文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就
      • 一、 文艺的本质与作用
      • 二、 文艺的中国气派与民族性
      • 三、 文艺的发展与传承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特点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色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寓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
      • 一、 世界文学的提出
      • 二、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世界文学
      • 三、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 第二节 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
      • 一、 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寓言的提出
      • 二、 世界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
      • 三、 文化传统与“民族寓言”
    •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矛盾
      • 一、 全球化语境与文化多样化
      • 二、 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 三、 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
      •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
      • 二、 后殖民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
      • 三、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论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性
      • 一、 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
      • 二、 新媒体与文学观念的演进
      • 三、 环境问题与绿色批评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性
      • 一、 大众文化与新的审美经验
      • 二、 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三、 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