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像•非像——视像传播机理研究


作者:
刘洪
定价:
56.00元
ISBN:
978-7-04-029864-2
版面字数:
3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8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2-02-16
物料号:
29864-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像·非像:视像传播机理研究》将视像作为图、画和形等视觉符号的统称来加以研究,旨在尝试建构一个新的视像观察平台,进而揭示视像的传播机理。本书从“元像,,和“视像”入手,丰富了它们的所指,并将所有以外形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像”——包括物体本身的“物像”和人类以各种 方式再现出来的“像”,称为“视像”。可以说“视像”包含了除文字和声音之外的信息传播工具,也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视频+图像”。过去有时将视像作为 电视和电影的统称,而在《像·非像:视像传播机理研究》中视像统摄所有图、画、形和像。该书适用于大专院校的学’生、学者,及对视像传播、文化传播有兴趣 的读者。

 

  • 前辅文
  • 导论
    • 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二、研究的路径、难点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像脉
    • 第一节视像的谱系
      • 一、像、图和画的本义
      • 二、“图像”的英文含义
      • 三、为什么用“视像”
    • 第二节元像
      • 一、元像的概念
      • 二、元像的由来
      • 三、元像的表征机理
    • 第三节像识
      • 一、“画杀”
      • 二、视像的“准符号”特征
      • 三、前人论“像”
      • 四、“像”和字的比较
      • 五、数字图像的特点
  • 第二章像理
    • 第一节视像与矢量
      • 一、视像四边的拉力和推力
      • 二、视像的重力
      • 三、中心的向心力(凝聚力)
    • 第二节视像与秩序
      • 一、上下秩序
      • 二、左右秩序
      • 三、前后秩序
      • 四、社会秩序
    • 第三节视像的时态性
      • 一、静止画面的动感
      • 二、视像的时态性
    • 第四节视像与节奏感
      • 一、画面的节奏感
      • 二、点线、形状和色彩节奏
      • 三、对比产生节奏
  • 第三章像情
    • 第一节视像与情感
      • 一、由情到像
      • 二、由像到情
    • 第二节视像的魅力
      • 一、形式的吸引力
      • 二、色彩、线条和谐的凝聚力
      • 三、迷人的视错觉
      • 四、模仿力
    • 第三节视像与崇高和优美
      • 一、人对像的惊恐
      • 二、崇高来自恐惧
      • 三、视像与优美
      • 四、象(像)思维
  • 第四章技术发展与视像观念的演变
    • 第一节农耕时代的技术及其视像观
      • 一、农耕时代的视像技术
      • 二、农耕时代的视像观
    • 第二节机械时代的技术及其视像观
      • 一、捕影捉像的技术进步
      • 二、日新月异的视像观念
      • 三、以图为主的大众媒体——画报
    • 第三节电影技术与视像观念
      • 一、电影技术的诞生
      • 二、特技使电影走上了独特的艺术之路
      • 三、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视像观
      • 四、摄影与电影的探索之路
    • 第四节电子时代的技术及其视像观
      • 一、电视的诞生
      • 二、从剧院到家庭:观影方式的变化
      • 三、数字图像
  • 第五章像链
    • 第一节视像与权力的关系
      • 一、权力的定义
      • 二、权力控制着视像
      • 三、视像也是施暴者
    • 第二节视像对权力的不争之争
      • 一、“像”是一把双刃剑
      • 二、视像抗衡权力的机理
    • 第三节视像之演变
      • 一、视像风格的背后
      • 二、视像直接标榜政治
      • 三、视像间接为政治服务
      • 四、铸像自行走四方
      • 五、连环塑像叙事
      • 六、古老的声画结合
    • 第四节像差•像压
      • 一、表征
      • 二、视像的表征机理:像差•像压
      • 三、单幅图像的像差•像压
      • 四、老照片的新像差•像压
  • 第六章像•非像
    • 第一节“像•非像”谱系
      • 一、本像
      • 二、常像
      • 三、超像
      • 四、非像
    • 第二节视像的使用价值
      • 一、认知功能
      • 二、传播功能
      • 三、审美功能
      • 四、社会阶层的标识功能
      • 五、自我实现功能
    • 第三节超像和非像的路线图
      • 一、成为著名的视像
      • 二、非凡表现
      • 三、资源稀缺
    • 第四节“像•非像”的消费特征
      • 一、本像的消费特征
      • 二、常像的消费特征
      • 三、超像的消费特征
      • 四、非像的消费特征
    • 第五节人类为什么需要非像
      • 一、非像夸张的背后
      • 二、非像的源头
      • 三、造像运动的意外效果
    • 第六节“像•非像”之比较
  • 第七章滞胀的视像
    • 第一节恶搞
      • 一、横空出世的恶搞
      • 二、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
      • 三、“我”在乱中立
    • 第二节视像的主力军——影视剧
      • 一、视像在影视中的地位
      • 二、把视像当文化来思考
    • 第三节从制度上遏制新闻假照片
      • 一、假照阵地:从前期拍摄变为后期编辑
      • 二、打假主力:从编辑变为“编辑+受众”
      • 三、制度打假:修改游戏规则
  • 第八章未来视像展望(代结束语)
    • 一、利用视像还是被视像利用
    • 二、“双管”挤压假像的生存空间
    • 三、“我”轻松进入影视作品或游戏之中
    • 四、像思维——中西文化未来的理想结合点
    • 五、东西方两个赛事引领着视像的发展
  • 参考论著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