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的高等学校比较文学课程教材。
本书一方面继承了国外比较文学既有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国内同行的新研究成果,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材。本书跳出了以往比较文学研究中以学派划分来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框架,概括出了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具体分为五部分,“绪论” 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探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在尊重学科史的基础上,从实证性的角度探讨了具有实证性影响关系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第二章“变异研究”从“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角度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变异研究,这是本教材最富创新性的一章,“变异研究”的提出,拓展和更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第三章“平行研究”从“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等角度探讨了文学的平行比较研究;第四章“总体文学研究”将“总体文学”重新纳入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从跨文明和总体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建立总体文学的可能性。
- 前辅文
- 绪论
- 小引 无所不在的比较
-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可比性
-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
-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 二、比较文学研究四大领域
-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 第一节 流传学
- 一、流传学的定义、渊源和发展
- 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 三、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
- 第二节 渊源学
- 一、渊源学的定义和特征
- 二、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 三、从影响发送者的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 第三节 媒介学
- 第二章 变异研究
-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 第二节 译介学
- 一、译介学的兴起
- 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 三、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
- 第三节 形象学
-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 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
- 第四节 接受学
- 一、接受学的定义和兴起
- 二、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 三、接受学的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 一、文学他国化的定义和特点
- 二、文学他国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 三、文学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 四、文学他国化研究的意义
- 第三章 平行研究
- 第一节 类型学
-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
-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 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 第二节 主题学
- 一、主题学的定义和发展
- 二、主题学研究范畴
-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 第三节 文体学
- 一、文体学的定义和发展
- 二、文体分类比较及缺类研究
- 三、文体的平行研究
- 四、文体的影响研究
- 第四节 跨学科研究
- 一、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
- 二、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 三、跨学科研究对话的途径
- 第四章 总体文学研究
- 第一节 从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
- 一、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
- 二、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
- 三、总体文学研究实例分析
- 第二节 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研究
- 一、异质性的界定及其学术意义
- 二、跨文明研究中的异质性对比与文化寻根
- 三、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
- 第三节 跨文明阐发研究
- 一、跨文明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式
- 三、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 第四节 跨文明对话研究
- 一、跨文明对话研究的定义与特征
- 二、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
- 第五节 比较诗学
-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 三、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文学人类学
- 一、文学人类学的定义及其源流
- 二、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