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徐晓东
定价:
26.00元
ISBN:
978-7-04-015781-9
版面字数:
5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7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4-11-1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计算机/教育技术类
二级分类:
教育技术专业课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第一篇),以及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二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三篇),适合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的环境及国家有关政策和举措(第四篇),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的方法、技术和评价(第五篇)以及国内外教学案例(第六篇)。
  本教材不仅适合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也有指导作用。
  •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
        •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
        •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
      •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
        •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
      •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
        • 2.1.1 什么是信息
        • 2.1.2 信息的类型
      • 2.2 数据与信息
        • 2.2.1 数据
        • 2.2.2 数据与信息
        • 2.2.3 知识
        • 2.2.4 智慧
      •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
        • 2.3.1 信息的本质
        • 2.3.2 信息的特征
        • 2.3.3 信息的传播
      •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
        •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
      •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
        •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
        •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
      •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
        •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
        • 3.2.2 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提出的Big6技能
        •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
      •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能的特点
        •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
        • 3.3.2 问题解决过程
        • 3.3.3 问题解决策略
        • 3.3.4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意义
        • 3.3.5 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 3.3.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3.3.7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3.4 人类的信息认知能力特征
        • 3.4.1 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课题
        • 3.4.2 人类的信息加工特征
        • 3.4.3 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 3.4.4 信息加工中社会行为的制约
        • 3.4.5 从小学阶段开展人类信息加工特征教育的可能性
        • 3.4.6 结论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
      • 4.1 信息意识与情感
        • 4.1.1 什么是信息意识
        • 4.1.2 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
        • 4.2 网络交往与社会道德规范
        • 4.2.1 网络化社会的特征
        • 4.2.2 网络交往以及社会道德规范
      • 4.3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安全
        • 4.3.1 网络犯罪
        • 4.3.2 网络安全
        • 4.3.3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 4.3.4 黑客及防范
      • 4.4 个人信息与网络侵权
        • 4.4.1 网上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权
        • 4.4.2 其他网络侵权行为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5章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
      • 5.1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和现实世界的虚拟性
        • 5.1.1 虚拟世界的特征
        • 5.1.2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
      • 5.2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 5.2.1 虚拟教育势在必行
        • 5.2.2 虚拟学习空间的学习特征与教育特征
        • 5.2.3 虚拟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5.2.4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 5.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 5.3.1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 5.3.2 网络科技时代师生关系
        • 5.3.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 第6章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 6.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 6.1.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 6.1.2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 6.1.3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 6.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 6.2.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 6.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 6.3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 6.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 6.4.1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
        • 6.4.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 6.4.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 6.4.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 6.5 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 6.5.1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整体思考
        • 6.5.2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7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
      • 7.1 特色学校与校本课程
        • 7.1.1 特色学校
        • 7.1.2 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 7.2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 7.2.1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
        • 7.2.2 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 7.2.3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 7.2.4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 7.2.5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 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7.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7.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7.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 7.3.4 正确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
    •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
        • 8.1.1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理论
        • 8.1.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理论
      • 8.2 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 8.2.1 什么是学习环境
        • 8.2.2 学习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基础
        • 8.2.3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策略
      • 8.3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模式
        • 8.3.1 计算机在教育和人类学习中的作用
        • 8.3.2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
        • 8.3.3 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与资源
        • 8.3.4 ITE、CAI、CMI、CSCW、CSCL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 9.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
        • 9.1.1 “做中学”的原则
        • 9.1.2 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
      • 9.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
        • 9.2.1 PBL的特点
        • 9.2.2 PBL设计步骤
      • 9.3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
        • 9.3.1 基于方案学习的特点
        • 9.3.2 基于方案学习的形式
        • 9.3.3 基于方案学习的步骤
      • 9.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主题与论题的学习
      • 9.5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GBS的学习
        • 9.5.1 GBS简介
        • 9.5.2 基于GBS的学习设计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环境
    • 第10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 10.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 10.1.1 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 10.1.2 自主学习研究的演进及主要理论
        • 10.1.3 自主学习的具体教学指导模式
      • 10.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
        • 10.2.1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及区别
        • 10.2.2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10.2.3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一般模式
      • 10.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
        • 10.3.1 校际协作学习的概念与原理
        • 10.3.2 校际协作学习的优势与开展方法
        • 10.3.3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案例简介
        • 10.3.4 校际协作学习案例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构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
      • 11.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 11.1.1 校园网的含义、功能与意义
        • 11.1.2 校园网建设的原则
        • 11.1.3 校园网的基本框架
        • 11.1.4 校园网群的形成
        • 11.1.5 校园网及校园网群的应用
      • 11.2 高度信息化环境中的课堂教学
        • 11.2.1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教学
        • 11.2.2 “明日苹果教室”里的教师
      • 11.3 未来学家对信息社会学校的畅想
        • 11.3.1 未来学家的畅想
        • 11.3.2 未来的教育形象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
      • 12.1 认识“校校通”
        • 12.1.1 “校校通”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 12.1.2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2.2 “校校通”硬件环境的组成模式
      • 12.3 “校校通”软件环境的组成
        • 12.3.1 基于P2P技术的“校校通”方案
        • 12.3.2 多功能“校校通”软件平台
      • 12.4 “校校通”工程课程资源建设
        • 12.4.1 “校校通”课程资源建设的模
        • 12.4.2 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两种类型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3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 13.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概述
        • 13.1.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内涵
        • 13.1.2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产生的起因
        • 13.1.3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内容
        • 13.1.4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作用
      • 13.2 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及其特点
      • 13.3 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 13.4 中国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4章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
      • 14.1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
        • 14.1.1 电子政务
        • 14.1.2 电子商务
        • 14.1.3 电子化国家
      • 14.2 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
        • 14.2.1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 14.2.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模式
      • 14.3 远程教育
        • 14.3.1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 14.3.2 现代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
        • 14.3.3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 14.3.4 我国的远程教育
        • 14.3.5 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
      • 14.4 远程教育的未来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评价
    • 第15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
      • 1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 15.1.1 WebQuest学习的环境模块和过程
        • 15.1.2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 15.1.3 补充说明
      • 15.2 综合学习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
        • 15.2.1 综合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
        • 15.2.2 综合学习中涵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 15.2.3 在综合学习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 15.2.4 教师角色和作用
        • 15.2.5 综合学习活动成果
        • 15.2.6 综合学习活动评价的方式
        • 15.2.7 补充说明
      • 15.3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 15.3.1 教学目标
        • 15.3.2 教学过程
        • 15.3.3 教师角色和作用
        • 15.3.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 15.3.5 提供参考资料和补充材料
        • 15.3.6 补充说明
      • 15.4 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
        • 15.4.1 学习目标
        • 15.4.2 学习的步骤
        • 15.4.3 教师角色和作用
        • 15.4.4 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资源
      • 15.5 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
        • 15.5.1 基于项目学习的步骤及相应的学生活动
        • 15.5.2 学生交流的意义
        • 15.5.3 教师在此项目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 15.5.4 基于项目学习中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
      • 15.6 基于主题的学习案例
        • 15.6.1 学习目标
        • 15.6.2 主题学习活动步骤
        • 15.6.3 教师角色及作用
        • 15.6.4 给学生提供的相关学科的资料
      • 15.7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方法
        • 15.7.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 15.7.2 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 15.7.3 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原则
        • 15.7.4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实例——基于GBS的教学设计与教材开发的方法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6章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 16.1 建立教师指导组织和协作体制
        • 16.1.1 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必要性
        • 16.1.2 教师共同体的支持系统
      • 16.2 教学设计和制作指导方案
      • 16.3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用于支持发现学习的案例
        • 16.3.1 多媒体技术
        • 16.3.2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 16.3.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模拟与发现学习
      • 16.4 计算机用于辅助创新、设计和创作
        • 16.4.1 计算机辅助创新
        • 16.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 16.4.3 计算机辅助创作
      • 16.5 计算机用于支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
        • 16.5.1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类别
        • 16.5.2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特点
      • 16.6 利用计算机通信获取与他人交流和工具资源
        • 16.6.1 E-mail
        • 16.6.2 Web白板
        • 16.6.3 BBS
        • 16.6.4 IP电话(或FAX)
        • 16.6.5 视频会议系统
        • 16.6.6 其他常见的网络实时交流工具
      • 16.7 利用计算机通信开展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交流
        • 16.7.1 在线教育
        • 16.7.2 网络课程
        • 16.7.3 在线课堂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7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研修
      • 17.1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 17.1.1 计算机文化阶段(1981—1986年)
        • 17.1.2 计算机工具阶段(1986—2000年)
        • 17.1.3 信息素养教育阶段(2000—)
      • 17.2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者
        • 17.2.1 导师
        • 17.2.2 合作者
        • 17.2.3 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 17.2.4 学习顾问
        • 17.2.5 研究者
        • 17.2.6 学习者
      • 17.3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修方法
        • 17.3.1 骨干教师培训
        • 17.3.2 案例教学
        • 17.3.3 任务驱动
        • 17.3.4 校本研究
        • 17.3.5 反思
      • 17.4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
      • 18.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及特征
        • 18.1.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
        • 18.1.2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 18.1.3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特征
      • 18.2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文件夹评价
        • 18.2.1 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发展及其意义
        • 18.2.2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含义和特征
        • 18.2.3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实施步骤
        • 18.2.4 应用学习文件夹评价的教案
      • 思考与练习
      • 参考文献
  • 第六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 第1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 19.1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 19.1.1 一个典型的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实例
        • 19.1.2 “亚马逊危机”课程教学的分析
      • 19.2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 19.2.1 案例——世界饥饿:面对饥饿
        • 19.2.2 案例分析
      • 19.3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 19.3.1 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
        • 19.3.2 实践结果和考察
        • 19.3.3 专家在线答疑
        • 19.3.4 案例简评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