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医诊断学(第3版)


作者:
王忆勤
定价:
29.80元
ISBN:
978-7-04-059839-1
版面字数:
293.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2-1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中医学



  • 前辅文
  • 绪论
    • 一、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三、 中医诊断的原则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 一、 望神
      • 二、 望色
      • 三、 望形
      • 四、 望态
    • 第二节 局部望诊
      • 一、 望头面
      • 二、 望五官
      • 三、 望颈项
      • 四、 望躯体
      • 五、 望肢体
      • 六、 望皮肤
      • 七、 望下窍
    • 第三节 望排出物
      • 一、 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 二、 望排出物的内容
    • 第四节 舌诊
      • 一、 舌的形态结构
      • 二、 望舌的原理
      • 三、 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四、 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 五、 舌诊的内容
      • 六、 舌象分析的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闻诊
    • 第一节 听声音
      • 一、 正常声音
      • 二、 病变声音
    • 第二节 嗅气味
      • 一、 病体气味
      • 二、 分泌物、排泄物气味
      • 三、 病室气味
  • 第三章 问诊
    •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 一、 问诊的地位及意义
      • 二、 问诊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主诉
      • 三、 现病史
      • 四、 既往史
      • 五、 个人生活史
      • 六、 家族史
    • 第三节 问现在症
      • 一、 问寒热
      • 二、 问汗
      • 三、 问疼痛
      • 四、 问头身胸腹不适
      • 五、 问饮食口味
      • 六、 问二便
      • 七、 问情绪
      • 八、 问睡眠
      • 九、 问妇女
      • 十、 问男子
      • 十一、 问小儿
  • 第四章 切诊
    • 第一节 脉诊
      • 一、 脉象形成的原理
      • 二、 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三、 脉象要素及正常脉象
      • 四、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 五、 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 六、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 七、 脉诊的临床意义
    • 第二节 按诊
      • 一、 按诊的意义
      • 二、 按诊的方法
      • 三、 按诊的内容
  •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 一、 表里辨证
      • 二、 寒热辨证
      • 三、 虚实辨证
      • 四、 阴阳辨证
    •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 一、 证候相兼
      • 二、 证候错杂
      • 三、 证候转化
      • 四、 证候真假
  • 第六章 病因辨证
    • 第一节 六淫、疫疠辨证
      • 一、 六淫辨证
      • 二、 疫疠辨证
    • 第二节 情志病辨证
      • 一、 喜伤证
      • 二、 怒伤证
      • 三、 忧思伤证
      • 四、 悲伤证
      • 五、 惊恐伤证
    • 第三节 其他病因辨证
      • 一、 劳逸伤证
      • 二、 食积证
      • 三、 虫积证
      • 四、 外伤证
  •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 第一节 气病辨证
      • 一、 气虚类证
      • 二、 气滞类证
    • 第二节 血病辨证
      • 一、 血虚类证
      • 二、 血实类证
    •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 一、 气血两虚证
      • 二、 气虚血瘀证
      • 三、 气不摄血证
      • 四、 气随血脱证
      • 五、 气滞血瘀证
    •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 一、 津液亏虚证
      • 二、 水液内停证
  • 第八章 脏腑辨证
    •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 一、 心气虚证
      • 二、 心阳虚证
      • 三、 心阳暴脱证
      • 四、 心阴虚证
      • 五、 心血虚证
      • 六、 心火亢盛证
      • 七、 痰蒙心窍证
      • 八、 痰火扰神证
      • 九、 小肠实热证
      • 十、 心脉痹阻证
      • 十一、 瘀阻脑络证
    •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 一、 肺气虚证
      • 二、 肺阴虚证
      • 三、 风寒犯肺证
      • 四、 风热犯肺证
      • 五、 燥邪犯肺证
      • 六、 肺热炽盛证
      • 七、 痰热壅肺证
      • 八、 寒痰阻肺证
      • 九、 大肠液亏证
      • 十、 肠虚滑泻证
      • 十一、 大肠湿热证
    •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 一、 脾气虚证
      • 二、 脾虚气陷证
      • 三、 脾阳虚证
      • 四、 脾不统血证
      • 五、 寒湿困脾证
      • 六、 湿热蕴脾证
      • 七、 胃阴虚证
      • 八、 胃火炽盛证
      • 九、 寒滞胃脘证
      • 十、 食滞胃脘证
    •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 一、 肝血虚证
      • 二、 肝阴虚证
      • 三、 肝气郁结证
      • 四、 肝火上炎证
      • 五、 肝阳上亢证
      • 六、 肝风内动证
      • 七、 寒滞肝脉证
      • 八、 胆郁痰扰证
      • 九、 肝胆湿热证
    •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 一、 肾阳虚证
      • 二、 肾阴虚证
      • 三、 肾精亏虚证
      • 四、 肾气不固证
      • 五、 膀胱湿热证
    •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 一、 心肾不交证
      • 二、 心脾两虚证
      • 三、 心肝血虚证
      • 四、 心肾阳虚证
      • 五、 心肺气虚证
      • 六、 心胆气虚证
      • 七、 脾肺气虚证
      • 八、 脾肾阳虚证
      • 九、 肺肾阴虚证
      • 十、 肝肾阴虚证
      • 十一、 肝脾不调证
      • 十二、 肝胃不和证
      • 十三、 肝火犯肺证
  •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 第一节 经络辨证
      • 一、 十二经脉病证的特点
      • 二、 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 第二节 六经辨证
      • 一、 六经病证
      • 二、 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 一、 卫气营血病证
      • 二、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方式
    • 第四节 三焦辨证
      • 一、 三焦病证
      • 二、 三焦病证的传变方式
  • 第十章 诊断与病案
    •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整理
      • 一、 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二、 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 三、 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 一、 各种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 二、 辨证的内容和步骤
      • 三、 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 四、 辨证的具体要求
    • 第三节 病案
      • 一、 病案的历史沿革与意义
      • 二、 中医病案的书写通则和标题名称
      • 三、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 主要参考文献

中医诊断学(第3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