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植物学(第3版)


作者:
主编:王丽 刘朝辉
定价:
66.00元
ISBN:
978-7-04-059206-1
版面字数:
5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2-0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植物学/植物生物学

本书为全彩色纸质内容与数字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新形态教材,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等层次,阐述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及植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和多样性。内容包括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死亡;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简介;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演化规律;以及与农、园、林实践密切相关的被子植物50 个科的介绍。

本书图文并茂,紧跟学科前沿进展,既可作为各类高等院校的植物学课程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相关科研工作者及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节 植物与植物界
    • 第二节 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
  • 第一部分 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建成
    •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与基本结构
      •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与死亡
    • 第二章 植物组织
      •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 第二节 植物组织的类型
      • 第三节 复合组织与组织系统
    • 第三章 被子植物种子、幼苗及营养器官的形态建成
      • 第一节 种子与幼苗
      • 第二节 幼苗形态特征与农、园、林实践
      • 第三节 植物体各营养器官形态建成的基本过程
    • 第四章 根的发育、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根的功能与形态
      • 第二节 根的伸长——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 第三节 根的分枝——侧根原基及侧根的形成
      • 第四节 根的加粗——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 第五节 根瘤与菌根
      • 第六节 根系特性与农、园、林实践
    • 第五章 茎的发育、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茎的功能与形态
      • 第二节 茎的伸长——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加粗——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 第四节 单子叶植物茎的加粗
      • 第五节 茎的生长特性与农、园、林实践
    • 第六章 叶的发育、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叶的功能与组成
      • 第二节 叶的发生和生长
      • 第三节 叶的结构
      • 第四节 叶的生态类型
      • 第五节 叶的衰老与死亡、脱落
      • 第六节 叶的生长特性与农、园、林实践
    • 第七章 营养器官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 第一节 营养器官间的联系——植物整体性的表现
      •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 第八章 生殖器官(Ⅰ)——花的发育与结构
      • 第一节 花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 第二节 花的概念及形态组成
      • 第三节 花芽分化
      • 第四节 雄蕊的发育及成熟花粉粒的形成
      • 第五节 雌蕊的发育与成熟胚囊的形成
      • 第六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 第七节 花的生长特性及有性生殖过程与农、园、林实践
    • 第九章 生殖器官(Ⅱ)——种子与果实的发育与结构
      • 第一节 种子的发育
      • 第二节 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 第三节 胚状体和人工种子
      • 第四节 果实的形成和基本类型
      • 第五节 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 第六节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 第二部分 植物类群和演化
    • 第十章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
      •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 第四节 植物命名法
      • 第五节 植物的鉴定方法
    • 第十一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演化
      • 第一节 藻类植物——自养的低等植物
      • 第二节 菌类植物——不含光合色素的异养或化能自养植物
      • 第三节 地衣门——藻类与真菌共生的植物
      • 第四节 苔藓植物门——配子体发达的高等植物
      • 第五节 蕨类植物门——现存最早的维管植物
      • 第六节 裸子植物门——种子裸露的高等植物
      • 第七节 被子植物门——最进化的现代优势植物
      • 第八节 植物界基本类群与演化小结
  • 第三部分 被子植物类群简介
    •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 第一节 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术语
      •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 二、樟科(Lauraceae)
        • 三、睡莲科(Nymphaeaceae)
        • 四、毛茛科(Ranunculaceae)
        • 五、桑科(Moraceae)
        • 六、大麻科(Cannabinaceae)
        • 七、胡桃科(Juglandaceae)
        • 八、壳斗科(Fagaceae)
        • 九、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 十、藜科(Chenopodiaceae)
        • 十一、苋科(Amaranthaceae)
        • 十二、蓼科(Polygonaceae)
        • 十三、山茶科(Theaceae)
        • 十四、锦葵科(Malvaceae)
        • 十五、堇菜科(Violaceae)
        • 十六、葫芦科(Cucurbitaceae)
        • 十七、杨柳科(Salicaceae)
        • 十八、十字花科(Cruciferae)
        • 十九、杜鹃花科(Ericaceae)
        • 二十、报春花科(Primulaceae)
        • 二十一、蔷薇科(Rosaceae)
        • 二十二、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 二十三、景天科(Crassulaceae)
        • 二十四、豆科(Leguminosae)
        • 二十五、桃金娘科(Myrtaceae)
        • 二十六、大戟科(Euphorbiaceae)
        • 二十七、鼠李科(Rhamnaceae)
        • 二十八、葡萄科(Vitaceae)
        • 二十九、芸香科(Rutaceae)
        • 三十、伞形科(Umbelliferae)
        • 三十一、茄科(Solanaceae)
        • 三十二、旋花科(Convolvulaceae)
        • 三十三、唇形科(Labiatae)
        • 三十四、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 三十五、木犀科(Oleaceae)
        • 三十六、忍冬科(Caprifoliaceae)
        • 三十七、菊科(Compositae)
      •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 一、泽泻科(Alismataceae)
        • 二、棕榈科(Palmae)
        • 三、天南星科(Araceae)
        • 四、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 五、禾本科(Gramineae)
        • 六、莎草科(Cyperaceae)
        • 七、百合科(Liliaceae)
        • 八、石蒜科(Amaryllidaceae)
        • 九、鸢尾科(Iridaceae)
        • 十、薯蓣科(Dioscoreaceae)
        • 十一、灯心草科(Juncaceae)
        • 十二、姜科(Zingiberaceae)
        • 十三、兰科(Orchidaceae)
      •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及分类系统简介
    • 名词术语简释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