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系统生态学——回顾与展望


作者:
方精云 刘玲莉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04-056648-2
版面字数:
6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10-08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本书反映国内外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成果。围绕生态系统营养级、物质-能量循环、污染物的生态行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恢复等核心理论问题以及技术与平台,作者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研究前沿开展系统调研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发展方向。

本书可供生态、生物、环境、地理、气象、水文、海洋和农林业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生态、资源、环境等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和政策决策者参考。

  • 前辅文
  • 第1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定位及发展趋势
    • 1.1 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
      • 1.1.1 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内涵
      • 1.1.2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及发展
    • 1.2 生态系统生态学重要概念与理论的发展
      • 1.2.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及代表人物
      • 1.2.2 生态系统研究相关的重要计划
    • 1.3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定位
      • 1.3.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1.3.2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定位
      • 1.3.3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1.3.4 生态系统生态学与其他学科及分支的关系
    • 1.4 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4.1 突破经典学科的限制
      • 1.4.2 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与整体性研究
      • 1.4.3 生态系统过程的非线性、临界点、复杂性和自适性
      • 1.4.4 跨尺度、跨生态系统类型研究
      • 1.4.5 生态系统生态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1.5 生态系统生态学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1.5.1 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 1.5.2 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过程与评估的集成研究
      • 1.5.3 跨学科、尺度和生态系统的联网研究
      • 1.5.4 水生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研究
      • 1.5.5 面向应用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动态与功能
    • 2.1 前言
      • 2.1.1 食物网概念的提出
      • 2.1.2 食物网及生态学网络理论研究的发展
      • 2.1.3 食物网及生态网络实证研究
    • 2.2 核心方向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营养级互作及食物网研究
      • 2.2.2 生态网络研究
      • 2.2.3 全球变化下的营养级和食物网动态
    • 2.3 前沿方向展望及优先发展领域
      • 2.3.1 种间互作与生态功能
      • 2.3.2 食物网与生态系统功能
      • 2.3.3 生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 2.3.4 生物互作与生态系统动态
    • 2.4 小结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 3.1 引言
    • 3.2 历史回顾
    • 3.3 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
      • 3.3.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 3.3.2 生态系统冠层-大气界面物质交换
      • 3.3.3 生态系统土壤-大气界面的物质交换
      • 3.3.4 径流物质交换
      • 3.3.5 根际系统物质交换
      • 3.3.6 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 3.3.7 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沿营养级传递及其效率
    • 3.4 前沿方向及优先领域
      • 3.4.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生态化学计量学
      • 3.4.2 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及其调控机制
      • 3.4.3 特殊或敏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调控机制
    • 经典文献
    • 热点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有害污染物在食物网中的传递及其生态效应
    • 4.1 前言
    • 4.2 核心方向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及生态效应
      • 4.2.2 化学物质的生物富集和放大现象
      • 4.2.3 常用的生物富集和放大评价指标
      • 4.2.4 生物富集和放大的模拟研究
      • 4.2.5 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的野外调查研究
      • 4.2.6 化学物质在食物网的传递动力学研究
      • 4.2.7 化学物质在水生食物网的传递行为
      • 4.2.8 化学物质生物富集性评价优先指标
      • 4.2.9 化学物质食物网传递行为的预测
    • 4.3 前沿方向展望及建议优先领域
      • 4.3.1 生物放大性机理研究及其预测
      • 4.3.2 高生态风险类污染物的高通量筛选
      • 4.3.3 化学物质的生态健康影响及其成因解析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
    • 5.1 前言
    • 5.2 相关概念及发展简史
      • 5.2.1 学科方向及相关概念
      • 5.2.2 发展历史
    • 5.3 核心方向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1 文献计量分析
      • 5.3.2 野外观测与实验方法
      • 5.3.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5.3.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 5.3.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
    • 5.4 前沿方向展望与优先领域
      • 5.4.1 BEF关系的多尺度格局和尺度推演
      • 5.4.2 生态-进化动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
      • 5.4.3 全球变化对BEF关系的影响
      • 5.4.4 BEF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 5.4.5 下一代BEF实验与理论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
    • 6.1 前言
    • 6.2 核心方向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2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3 降水格局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4 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5 臭氧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6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7 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6.3 前沿方向展望及优先领域
      • 6.3.1 加强观测平台与控制实验网络及观测指标体系和方法论的研究
      • 6.3.2 地下生态过程的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
      • 6.3.3 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等多因子复合研究
      • 6.3.4 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生态效应研究
      • 6.3.5 基于多数据、多方法的多尺度综合集成研究
      • 6.3.6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过程模拟与未来预测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7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技术
    • 7.1 引言
    • 7.2 历史回顾
      • 7.2.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 7.2.2 生态恢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7.3 核心方向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1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2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3 沙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4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5 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6 海洋及海滨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7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8 矿山生态系统恢复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前沿方向展望及建议优先领域
      • 7.4.1 恢复生态学的挑战
      • 7.4.2 恢复生态学的未来展望
      • 7.4.3 生态恢复研究中应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 8.1 引言
    • 8.2 核心方向的重大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1 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
      • 8.2.2 生态系统增温和FACE实验
      • 8.2.3 碳氮水氢、氧同位素技术和方法
      • 8.2.4 土壤团聚体及生物标志物技术和方法
      • 8.2.5 微生物组学技术和方法
      • 8.2.6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和方法
      • 8.2.7 生态遥感技术和方法
      • 8.2.8 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应用与问题
    • 8.3 前沿方向及优先领域
      • 8.3.1 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观测技术及应用
      • 8.3.2 生态系统增温和FACE实验及应用
      • 8.3.3 生态系统碳氮水氢、氧同位素技术及应用
      • 8.3.4 土壤团聚体和生物标志物技术及应用
      • 8.3.5 微生物组学技术及应用
      • 8.3.6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及应用
      • 8.3.7 生态遥感监测技术及应用
      • 8.3.8 陆地生物圈模型及应用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及实验平台
    • 9.1 引言
    • 9.2 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 9.2.1 综合观测研究网络
      • 9.2.2 特定要素观测网络
    • 9.3 生态系统实验平台
      • 9.3.1 全球变化控制实验
      • 9.3.2 全球变化控制实验网络
      • 9.3.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实验
      • 9.3.4 生物圈2号大型实验装置
    • 9.4 未来展望
      • 9.4.1 生态系统观测的发展趋势
      • 9.4.2 控制实验发展的新趋势
    • 经典文献
    • 参考文献
  • 术语缩写简表
  • 机构、平台、研究计划缩写简表
  • 索引
  • 彩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