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基础化学


作者:
陈亚东
定价:
72.00元
ISBN:
978-7-04-053384-2
版面字数:
8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11-01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医药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
三级分类:
基础化学及实验

本书是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全书根据药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内容整合,强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以与药学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及其应用为主线,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全书内容除绪论及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外,从微观结构、宏观性质、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质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1—2章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为微观结构内容。第3—6章是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为宏观性质内容。第7—12章是溶液中的质子酸碱平衡、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为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质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药学、医学、生物学各专业的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参考。

  • 前辅文
  • 绪论
    • 0.1 化学的出现:历史的回顾
    • 0.2 化学的分类
    • 0.3 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 0.4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0.4.1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及其物质基础的科学
      • 0.4.2 化学在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0.4.3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化学科学的影响
    • 0.5 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 第1章 原子结构
    • 1.1 经典核模型的建立
      • 1.1.1 电子的发现
      • 1.1.2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 1.1.3 行星模型的困难
    • 1.2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 1.2.1 氢原子光谱
      • 1.2.2 能量量子化和光子学说
      • 1.2.3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 1.3 微观粒子的运动属性
      • 1.3.1 微观粒子的运动属性——波粒二象性
      • 1.3.2 不确定原理
    • 1.4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 1.4.1 原子轨道、波函数及四个量子数
      • 1.4.2 波函数的有关图形表示
    • 1.5 多电子原子结构
      • 1.5.1 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 1.5.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构型
    • 1.6 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构型
      • 1.6.1 周期与核外电子构型
      • 1.6.2 族与核外电子构型
      • 1.6.3 元素周期表分区
    • 1.7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 1.7.1 原子半径
      • 1.7.2 电离能
      • 1.7.3 电子亲和能
      • 1.7.4 电负性
    • 习题
  • 第2章 分子结构
    • 2.1 离子键
      • 2.1.1 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2.1.2 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 2.1.3 离子的特征
    • 2.2 价键理论
      • 2.2.1 海特勒和伦敦对H2的处理
      • 2.2.2 价键理论的要点
      • 2.2.3 共价键的特点
      • 2.2.4 共价键的类型
    • 2.3 杂化轨道理论
      • 2.3.1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 2.3.2 杂化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 2.3.3 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
    • 2.4 分子轨道理论
      • 2.4.1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 2.4.2 几种简单的分子轨道
      • 2.4.3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 2.4.4 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 2.4.5 键参数
      • 2.4.6 离域π键(大π键)
    • 2.5 价层电子互斥理论
    • 2.6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 2.6.1 分子的极性
      • 2.6.2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 2.6.3 氢键
    • 习题
  • 第3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 3.1 气态
      • 3.1.1 气体的通性
      • 3.1.2 低压下气体的几个经验定律
      • 3.1.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 3.1.4 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 3.1.5 实际气体
      • 3.1.6 实际气体的等温线
      • 3.1.7 范德华气体等温线
    • 3.2 溶液
      • 3.2.1 溶液的形成
      • 3.2.2 溶液浓度表示法
      • 3.2.3 液体的蒸气压
      • 3.2.4 液体的沸点
      • 3.2.5 水的相图
      • 3.2.6 稀溶液的实验定律——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 3.2.7 稀溶液的依数性
    • 3.3 晶体
      • 3.3.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点阵的概念
      • 3.3.2 金属晶体
      • 3.3.3 离子晶体
      • 3.3.4 分子晶体
      • 3.3.5 共价晶体
      • 3.3.6 混合键型晶体
      • 3.3.7 蛋白质晶体的结构特点
    • 习题
  • 第4章 化学热力学
    • 4.1 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 4.1.1 体系与环境
      • 4.1.2 状态与性质
      • 4.1.3 过程和途径
      • 4.1.4 热和功
    • 4.2 热力学第一定律
      • 4.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4.2.2 内能
      • 4.2.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4.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4.3.1 化学反应进度
      • 4.3.2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 4.3.3 标准状态
      • 4.3.4 热化学方程式
      • 4.3.5 盖斯定律
      • 4.3.6 标准摩尔生成焓
      • 4.3.7 标准摩尔燃烧焓
    • 4.4 自发变化和熵
      • 4.4.1 自发过程
      • 4.4.2 混乱度、熵和微观状态数
      • 4.4.3 化学反应熵变
    • 4.5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 4.5.1 吉布斯自由能
      • 4.5.2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 4.5.3 温度对反应自发方向的影响
    • 习题
  • 第5章 化学平衡
    • 5.1 标准平衡常数
      • 5.1.1 可逆反应
      • 5.1.2 化学平衡的特征
      • 5.1.3 标准平衡常数
      • 5.1.4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 5.1.5 多重平衡规则
    • 5.2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 5.2.1 标准平衡常数K⊖与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的关系
      • 5.2.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 5.3 化学平衡的移动
      • 5.3.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5.3.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5.3.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习题
  • 第6章 化学动力学
    • 6.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 6.1.1 定容均相反应的反应速率
      • 6.1.2 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
    • 6.2 反应机理(历程)、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 6.3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 6.3.1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 6.3.2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
      • 6.3.3 简单级数反应
    • 6.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6.5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 6.5.1 碰撞理论
      • 6.5.2 过渡态理论
    • 6.6 催化作用
      • 6.6.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 6.6.2 催化剂的特性
      • 6.6.3 酶催化作用
    • 习题
  • 第7章 溶液中的质子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 7.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状况
      • 7.1.1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 7.1.2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 7.2 酸碱质子理论
      • 7.2.1 酸碱的定义
      • 7.2.2 酸碱反应的实质
      • 7.2.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
      • 7.2.4 质子酸碱的强度
      • 7.2.5 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
    • 7.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7.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7.3.2 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7.3.3 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
      • 7.3.4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 7.4 溶液中酸碱平衡的系统处理
      • 7.4.1 溶液中的其他相关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及质子平衡
      • 7.4.2 H+浓度对酸碱平衡体系中各酸碱组分分布的影响
    • 7.5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 7.6 酸碱滴定法
      • 7.6.1 滴定分析法概述
      • 7.6.2 酸碱指示剂
      • 7.6.3 酸碱滴定原理
      • 7.6.4 滴定终点误差
      • 7.6.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 7.7 非水酸碱滴定法
      • 7.7.1 溶剂的分类
      • 7.7.2 溶剂的性质
      • 7.7.3 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 7.7.4 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 习题
  • 第8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
    • 8.1 酸碱电子理论
    • 8.2 沉淀溶解平衡
      • 8.2.1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 8.2.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 8.2.3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 8.3 重量分析法
      • 8.3.1 沉淀重量法
      • 8.3.2 挥发重量法
    • 8.4 沉淀滴定法
      • 8.4.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 8.4.2 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
      • 8.4.3 应用与示例
    • 习题
  • 第9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淀
    • 9.1 配位化合物及其组成
      • 9.1.1 配位化学的早期发展
      • 9.1.2 配合物的定义、组成与命名
    • 9.2 价键理论
      • 9.2.1 价键理论的要点
      • 9.2.2 杂化类型、配位数与空间构型
      • 9.2.3 价键理论的应用
    • 9.3 晶体场理论
      • 9.3.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 9.3.2 八面体场中d轨道的能级分裂
      • 9.3.3 分裂能
      • 9.3.4 其他构型的配合物
      • 9.3.5 八面体场中中心离子的d电子分布
      • 9.3.6 晶体场稳定化能
      • 9.3.7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 9.4 配合物药物简介
      • 9.4.1 抗癌铂配合物
      • 9.4.2 抗癌钌配合物
      • 9.4.3 金的抗关节炎药物
      • 9.4.4 银的抗感染试剂
      • 9.4.5 铋的抗溃疡药
      • 9.4.6 放射性诊断试剂和药物
      • 9.4.7 作为胰岛素模拟物的金属钒化合物
      • 9.4.8 心血管系统药
    • 9.5 生物大分子体系中的配位化学简介
      • 9.5.1 氨基酸和多肽的金属配合物
      • 9.5.2 蛋白质的金属配合物
      • 9.5.3 金属特化单元和辅基
      • 9.5.4 核酸的金属配合物
      • 9.5.5 离子载体
    • 9.6 配位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 9.6.1 配位平衡常数
      • 9.6.2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 9.6.3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合物的性质
      • 9.6.4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 9.7 配位滴定法
      • 9.7.1 配位滴定曲线
      • 9.7.2 金属离子指示剂
      • 9.7.3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 9.7.4 应用与示例
    • 习题
  • 第10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 10.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 10.1.1 元素的氧化数
      • 10.1.2 氧化和还原
    • 10.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 10.2.1 氧化数法
      • 10.2.2 离子电子法
    • 10.3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 10.3.1 原电池
      • 10.3.2 电极电势
      • 10.3.3 标准电极电势
      • 10.3.4 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计算
    • 10.4 能斯特方程
      • 10.4.1 能斯特方程
      • 10.4.2 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 10.5 电极电势的应用
      • 10.5.1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 10.5.2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 10.5.3 判断标准态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 10.5.4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 10.5.5 其他
    • 10.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 10.6.1 元素电势图
      • 10.6.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 10.7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 10.8 氧化还原滴定法
      • 10.8.1 滴定曲线
      • 10.8.2 指示剂
      • 10.8.3 滴定前的预处理
    • 10.9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 10.9.1 碘量法
      • 10.9.2 高锰酸钾法
      • 10.9.3 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 10.9.4 铈量法
      • 10.9.5 高碘酸钾法
      • 10.9.6 亚硝酸钠法
      • 10.9.7 重铬酸钾法
    • 10.10 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示例
    • 习题
  • 第11章 非金属元素
    • 11.1 碳、硅、硼
      • 11.1.1 碳、硅、硼的成键特征
      • 11.1.2 碳、碳酸、碳酸盐
      • 11.1.3 常用的含碳药物
      • 11.1.4 二氧化硅、硅酸和硅酸盐
      • 11.1.5 硼酸及硼砂
    • 11.2 氮、磷
      • 11.2.1 氮、磷的单质
      • 11.2.2 氮和氢的化合物
      • 11.2.3 氮的氧化物
      • 11.2.4 氮的含氧酸及其盐
      • 11.2.5 磷的含氧化合物
      • 11.2.6 常用的含氮、磷药物
    • 11.3 氧、硫
      • 11.3.1 氧和硫的单质
      • 11.3.2 过氧化氢
      • 11.3.3 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
      • 11.3.4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 11.3.5 常用的含氧、硫药物
    • 11.4 氟、氯、溴、碘
      • 11.4.1 单质
      • 11.4.2 卤化氯和氢卤酸
      • 11.4.3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 11.4.4 卤化物
      • 11.4.5 常用含卤素药物
    • 习题
  • 第12章 金属元素
    • 12.1 金属概述
    • 12.2 s区金属
      • 12.2.1 s区金属通性
      • 12.2.2 s区金属单质
      • 12.2.3 s区金属化合物
    • 12.3 p区金属
      • 12.3.1 铝、锡、铅
      • 12.3.2 锑、铋、钋
    • 12.4 d区和ds区金属
      • 12.4.1 d区和ds区金属通性
      • 12.4.2 铬、锰
      • 12.4.3 铁、钴、镍
      • 12.4.4 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
    • 12.5 常见金属元素生物学作用及药物
      • 12.5.1 生物学作用
      • 12.5.2 常见药物
    • 习题
  • 第13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 13.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 13.1.1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13.1.2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1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 13.2.1 有效数字
      • 13.2.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 13.2.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 13.3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 13.3.1 t分布曲线
      • 13.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间估计
      • 13.3.3 显著性检验
      • 13.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 13.3.5 统计检验的注意事项
      • 13.3.6 相关与回归
    • 习题
  • 附录
    • 附录一 SI基本单位及导出单位
    • 附录二 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 附录三 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98.15K)
    • 附录四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97)[Ar(12C)=12]
    • 附录五 一些质子酸的解离常数(I=0,T=298K)
    • 附录六 一些金属离子的lgM(OH)值
    • 附录七 一些氨羟配位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ML)
    • 附录八 一些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i(298K,βi=Kf1Kf2…Kfi)
    • 附录九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8K)
    • 附录十 一些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E⊖和条件电极电势E⊖′(298K)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