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植物育种学(第2版)


作者:
孔令让
定价:
42.00元
ISBN:
978-7-04-053280-7
版面字数:
550.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12-2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农林
二级分类:
农学/植保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育种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绪论、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无性繁殖植物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抗逆育种、品质育种、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等。本书可作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 前辅文
  • 绪论
    • 一、植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 二、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 三、植物育种学的发展
    • 四、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 五、植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 1 育种目标
    • 第一节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 一、产量性状
      • 二、品质性状
      • 三、成熟期
      • 四、 对病虫害的抗耐
      • 五、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 六、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 七、适应农业机械化要求
    •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 一、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 二、农业生产实际与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 三、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
      •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 2 种质资源
    •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三、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 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
      • 一、本地种质资源
      • 二、外地种质资源
      • 三、野生种质资源
      • 四、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搜集
      • 一、广泛搜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法
      • 三、搜集材料的整理
    •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保存
      • 一、种植保存
      • 二、贮藏保存
      • 三、离体试管保存
      • 四、基因文库保存
      • 五、利用保存
    •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 一、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研究
      • 二、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 3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方式
      • 一、有性繁殖…
      • 二、无性繁殖…
      • 三、植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 一、自花授粉植物
      • 二、异花授粉植物
      • 三、常异花授粉植物
      • 四、无性繁殖植物
    • 第三节 植物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
      • 一、植物品种的类型
      •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 4 引种
    • 第一节 引种的作用
      • 一、丰富作物种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二、引进作物新种质,充实种质资源
      • 三、利用异地种植,提高作物产量
    • 第二节 引种的原理
      • 一、气候相似论
      • 二、作物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类型
      •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 第三节 作物引种规律
      • 一、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 二、高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 三、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与引种
    • 第四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
      • 一、引种材料的搜集
      • 二、检疫工作
      • 三、引种材料的选择
      • 四、引种试验
    • 第五节 植物化
      • 一、植物驯化的意义
      • 二、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 5 选择育种
    •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方法
      • 一、选择的意义
      • 二、选择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 三、选择的基本方法
      • 四、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
      • 五、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
    •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简史及成效
      • 一、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 二、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
    •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 一、纯系学说
      • 二、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产生原因
    • 第四节 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 一、株选的方法
      • 二、系统育种程序
      • 三、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 四、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
    • 第五节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 一、芽变选种
      • 二、实生选种
  • 6 杂交育种
    •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 一、杂交育种的概念
      • 二、杂交育种的意义
    • 第二节 亲本选择与选配
      • 一、亲本的选择
      • 二、亲本的选配
    • 第三节 杂交方式
      • 一、单交
      • 二、复交
      • 三、回交
      • 四、多父本杂交
    •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
      • 一、杂种后代的培育
      • 二、杂种后代的处理和选择
    •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 一、杂交育种的程序
      •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 第六节 回交育种
      •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 二、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
      • 三、回交育种的技术要点
      • 四、回交法的其他应用方式
    • 第七节 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
      • 一、早代测验的概念及意义
      •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
  • 7 杂种优势利用
    •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与表现
      •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 二、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
      • 三、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 四、杂种优势的固定
      • 五、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
    • 第二节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 一、显性假说
      • 二、超显性假说
    • 第三节 植物繁殖方式与杂种优势利用
      •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
      •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
    • 第四节 选育杂交种的一般程序
      • 一、自交系的选育
      • 二、配合力测定
      • 三、杂交种的类型和组配方式
      • 四、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意义
      •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
      • 三、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性的应用
      •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应用
    • 第六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 一、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 三、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 四、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 五、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方法
  • 8 无性繁殖植物杂交育种
    • 第一节 无性繁殖植物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特点
      • 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 二、遗传杂合程度大,杂交F或实生后代常发生复杂多样的变异与分离
      • 三、非加性效应解体,导致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普遍退化
      • 四、双向选择性状在杂交后代中表现趋中变异
      • 五、修饰基因的复杂互作,导致质量性状的异常分离
    • 第二节 无性繁殖植物的诱导开花.
      • 一、诱导无性繁殖植物的假说
      • 二、诱导无性繁殖植物的开花
    • 第三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
      • 一、亲本选择
      • 二、亲本选配
    • 第四节 杂交后代的培育与选择
      • 一、薯类、球茎类作物的实生苗培育和杂种选择
      • 二、多年生无性繁殖植物的实生苗培育和杂种选择
  • 9 远缘杂交育种
    •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
      •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作用
    •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
      •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克服方法
      • 一、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
      • 二、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
    •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和选择
      •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表现和遗传的特点
      • 二、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及利用
      • 三、远缘杂种后代选择的特点
  • 10 倍性育种
    • 第一节 植物的多倍性
      • 一、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
      • 二、多倍体的由来与进化
      • 三、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 第二节 多倍体育种
      • 一、材料的选择
      • 二、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
      • 三、多倍体的鉴定
      • 四、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育利用
    • 第三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一、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 二、诱导产生单倍体的方法
      • 三、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
      •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 11诱变育种
    •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
      • 一、诱变育种的依据
      •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 三、诱变育种的意义
    • 第二节 物理诱变
      • 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
      • 二、辐射处理的剂量单位和剂量率
      • 三、辐射诱变的机制
      • 四、植物的辐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
      • 五、辐射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化学诱变
      • 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
      • 二、化学诱变剂作用的特点
      • 三、化学诱变处理方法
    •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 二、诱变剂量的确定
      • 三、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
      • 四、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
      • 五、以营养器官(接穗、插条、薯块等)为试材的种植与选择处理
      • 六、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诱变处理的特点
    • 第五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
      • 一、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
      • 二、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
    • 第六节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
      • 一、植物空间技术育种的概念和特点
      • 二、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三、空间诱发植物突变的作用机制
      • 四、空间技术育成品种的安全性问题
  • 12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
      • 一、轮回选择的基本模式
      • 二、轮回选择的应用…
      • 三、轮回选择的方法
    •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 一、利用隐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体
      • 二、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体
    • 第四节 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 一、群体改良的复合选择方案
      • 二、定向选择与歧化选择
      • 三、进化育种法
      • 四、混合集团选系法
      • 五、标记辅助轮回选择
  • 13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
      •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 二、原生质体融合
      •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
      • 四、杂种细胞的鉴定
    • 第三节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
      • 三、重组DNA的制备
      •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
      •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四节 分子标记与育种
      •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
      • 二、构建遗传图谱
      • 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
      • 四、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五、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 14 抗逆育种
    • 第一节 抗病育种
      •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及进展
      • 二、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的遗传变异
      • 三、抗病机制与抗病性的遗传
      • 四、抗病性鉴定
      • 五、抗病育种的方法
    • 第二节 抗虫育种
      • 一、概述
      • 二、抗虫机制
      • 三、抗虫性的遗传
      • 四、植物抗虫性鉴定
      • 五、抗虫育种的方法
    • 第三节 抗旱与耐盐育种
      • 一、干旱伤害与抗旱生理
      • 二、盐害与耐盐
      • 三、抗旱与耐盐性鉴定
      • 四、植物抗旱耐盐的基因工程
    • 第四节 抗寒和耐热育种
      • 一、抗寒与耐热生理
      • 二、抗寒与耐热鉴定及资源评价
      • 三、植物抗寒育种的方法
    • 第五节 耐湿性与耐弱光育种
      • 一、耐湿性育种
      • 二、耐弱光育种
    • 第六节 抗除草剂育种
      • 一、草害及除草剂伤害
      • 二、抗除草剂育种
    • 第七节 植物逆境信号传递与抗逆育种
  • 15 品质育种
    • 第一节 作物品质育种的意义
      • 一、作物品质的概念及其分类
      • 二、品质育种的意义
    • 第二节 大田作物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特点
      • 一、水稻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 二、小麦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 三、玉米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 四、棉花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 第三节 主要园艺作物的品质及其遗传
      • 一、园艺作物品质分类
      • 二、 园艺作物品质的遗传
    • 第四节 品质育种方法
      • 一、选择育种
      • 二、杂交育种
      • 三、杂种优势利用
      • 四、诱变育种
      • 五、生物技术育种
  • 16 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
    • 第一节 品种试验
      • 一、品种区域试验
      •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 三、D US测试
    • 第二节 品种审定与登记
      • 一、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
      • 二、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
      • 三、品种审定的程序…
      • 四、品种登记
    •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
      •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发展
      •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构
      • 三、品种权授予的条件
      • 四、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
      • 五、品种权的权限和归属
      • 六、品种权的保护期限和侵权行为的处罚
      •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进展
    • 第四节 品种推广
      • 一、品种推广的意义
      • 二、品种推广体系
      • 三、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 四、品种区域化和合理布局
      • 五、良种良法配套
    • 第五节 种子生产
      • 一、种子生产的意义和任务
      • 二、种子生产的程序和体系
      • 三、品种的混杂退化和防杂保纯
      • 四、原种种子生产
      • 五、园林植物种苗的无性繁殖
      • 六、良种的加速繁殖
      • 七、人工种子的研制
    • 第六节 种子检验
      • 一、种子标准化与种子检验
      • 二、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
      • 三、种子检验的项目与方法
      • 四、种子质量评定与分级
  • 中英文名词对照
  • 主要参考文献

植物育种学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深入学习的推荐阅读材料,以及章后思考题答案等丰富的内容,可供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师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也可供相关科学工作者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