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第1版于1979年出版,至今已再版5次,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是高校土木类等专业材料力学课程广泛采用的教材.
本教材第6版是在第5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此次修订,保留了第5版概念准确、说理透彻、内容丰富的特点,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删了部分例题,并增加了配套的数字资源,读者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即可链接相关的数字资源观看学习.
本教材第6版仍分为Ⅰ、Ⅱ两册,《材料力学(Ⅰ)》包含了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可供50~60学时的材料力学课程选用;《材料力学(Ⅱ)》包含了材料力学较为深入的内容,为有潜力的学生留有深入学习的余地.
本书为《材料力学(Ⅰ)》,共九章,内容包括:绪论及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应力、梁弯曲时的位移、简单的超静定问题、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压杆稳定.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类等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材,亦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及基本概念
-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 §1-2 材料力学发展概述
- §1-3 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 §1-4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
- §1-5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 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 §2-2 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
- §2-3 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
- §2-4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 §2-5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 §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 §2-7 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
- §2-8 应力集中的概念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三章 扭转
- §3-1 概述
- §3-2 薄壁圆筒的扭转
- §3-3 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
- §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 §3-5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 §3-6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 §3-7 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 *§3-8 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四章 弯曲应力
- §4-1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 §4-2 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 §4-3 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 §4-4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 §4-5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 §4-6 梁的合理设计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 §5-1 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
- §5-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 §5-3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 *§5-4 奇异函数·梁挠曲线的初参数方程
- *§5-5 矩-面积定理·梁挠曲线的几何性质
- §5-6 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 §5-7 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六章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 §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 §6-2 拉压超静定问题
- §6-3 扭转超静定问题
- §6-4 简单超静定梁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 §7-1 概述
- §7-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
-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 §7-4 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 §7-5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 §7-6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 §7-8 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 §8-1 概述
- §8-2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 §8-3 拉伸(压缩)与弯曲
- §8-4 扭转与弯曲
- §8-5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 §8-6 铆钉连接的计算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九章 压杆稳定
- §9-1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 §9-2 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 §9-3 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
- §9-4 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
- §9-5 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
- §9-6 压杆的稳定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 思考题
- 习题
- 附录Ⅰ 截面的几何性质
- §Ⅰ-1 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
- §Ⅰ-2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
- §Ⅰ-3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
- §Ⅰ-4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 思考题
- 习题
- 附录Ⅱ 常用截面的几何性质计算公式
- 附录Ⅲ 型钢规格表
- 附录Ⅳ 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
- 附录Ⅴ 力学性能名词及符号的新旧对照表
- 主要参考书
- 习题答案
- 索引
- Synopsis
- Contents
- 作者简介
材料力学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动画、视频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