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湖沼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mnology)


作者:
Stanley I Dodson 著 韩博平 王洪铸 陆开宏 等译
定价:
89.00元
ISBN:
978-7-04-050477-4
版面字数:
6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8-10-31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本书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湖沼学的历史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主要包括水的化学与物理学,从淡水微生物到大型生物中常见的生物类群,种群与种群动态,生物群落中的多样性、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群落的变化,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湖泊和河流景观结构,湖泊与河流的形成、发育与消亡,最后讨论了公共湖沼学工作者如何参与水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在最后一章中为本科生设计了野外生态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给出实验湖沼学的操作实例和方法。

  • 前辅文
  • 引言
  • 第1章 湖沼学概论
    • 1.1 湖沼学定义
    • 1.2 湖沼学的早期发展
      • 1.2.1 早期的关键发明与技术
      • 1.2.2 湖沼学教材
    • 1.3 内陆水体的名称
    • 1.4 环境主义与传统湖沼学
    • 1.5 湖沼学中建模及统计思维的作用
      • 1.5.1 建模
      • 1.5.2 描述性模型
      • 1.5.3 预测性模型
      • 1.5.4 假设检验
    • 1.6 小型围隔实验与全湖实验
    • 1.7 野外站的作用
    • 1.8 杂志与学会的作用
    • 1.9 章节安排
    • 1.10 湖沼学中使用的计量单位
    • 1.11 学习指南
  • 第2章 舞台设置:水作为一种环境——水作为一种物质的小尺度特征
    • 2.1 湖沼生物的多样性
    • 2.2 水的基本特性
      • 2.2.1 分子形态
      • 2.2.2 极性
      • 2.2.3 黏性
      • 2.2.4 表面张力
      • 2.2.5 溶剂
      • 2.2.6 密度
      • 2.2.7 热
      • 2.2.8 冷却和蒸发
      • 2.2.9 几个关键湖沼学数字
    • 2.3 湖泊的垂直分层
      • 2.3.1 温度的垂直特性
      • 2.3.2 溶解氧的垂直特征
      • 2.3.3 光的垂直分布
      • 2.3.4 生物分布的垂直分布格局
      • 2.3.5 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分布
      • 2.3.6 光热与生物的交互作用
    • 2.4 水的运动
      • 2.4.1 扩散
      • 2.4.2 大规模传输
      • 2.4.3 周期性运动
    • 2.5 总结
    • 2.6 学习指南
  • 第3章 水生生物多样性:单细胞和球形群体生物
    • 3.1 湖沼生物的多样性
      • 3.1.1 分类和多样性
      • 3.1.2 外部构造、形态和内部结构
      • 3.1.3 生境
      • 3.1.4 游泳与逃避行为
      • 3.1.5 摄食偏好和摄食行为
      • 3.1.6 生活史与滞育
      • 3.1.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3.2 大小
    • 3.3 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
      • 3.3.1 分类与多样性
      • 3.3.2 外部构造、形态和内部结构
      • 3.3.3 生境
      • 3.3.4 游泳与逃避行为
      • 3.3.5 摄食偏好和摄食行为
      • 3.3.6 生活史与滞育
      • 3.3.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3.4 原生生物
      • 3.4.1 分类与多样性
      • 3.4.2 外部构造、形态和内部结构
      • 3.4.3 生境
      • 3.4.4 游泳与逃避行为
      • 3.4.5 摄食偏好和摄食行为
      • 3.4.6 生活史与滞育
      • 3.4.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3.5 真菌
      • 3.5.1 分类与多样性
      • 3.5.2 外部构造、形态和内部结构
      • 3.5.3 生境
      • 3.5.4 游泳与逃避行为
      • 3.5.5 摄食偏好和摄食行为
      • 3.5.6 生活史与滞育
      • 3.5.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3.6 总结
    • 3.7 学习指南
  • 第4章 水生生物多样性:轮虫、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 4.1 小型无脊椎动物
    • 4.2 轮虫
      • 4.2.1 分类和多样性
      • 4.2.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2.3 生境
      • 4.2.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2.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2.6 生活史与滞育
      • 4.2.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3 环节动物门(寡毛纲)
      • 4.3.1 分类和多样性
      • 4.3.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3.3 生境
      • 4.3.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3.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3.6 生活史与滞育
      • 4.3.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4 鳃足类
      • 4.4.1 分类和多样性
      • 4.4.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4.3 生境
      • 4.4.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4.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4.6 生活史与滞育
      • 4.4.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5 桡足类
      • 4.5.1 分类和多样性
      • 4.5.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5.3 生境
      • 4.5.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5.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5.6 生活史与滞育
      • 4.5.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6 软甲类
      • 4.6.1 分类和多样性
      • 4.6.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6.3 生境
      • 4.6.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6.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6.6 生活史与滞育
      • 4.6.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7 昆虫
      • 4.7.1 分类和多样性
      • 4.7.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4.7.3 生境
      • 4.7.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4.7.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4.7.6 生活史与滞育
      • 4.7.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4.8 学习指南
  • 第5章 水生生物多样性:大型生物
    • 5.1 大型水生动物和植物
    • 5.2 软体动物门
      • 5.2.1 分类和多样性
      • 5.2.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5.2.3 生境
      • 5.2.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5.2.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5.2.6 生活史与滞育
      • 5.2.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5.3 鱼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 5.3.1 分类和多样性
      • 5.3.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5.3.3 生境、游泳和摄食偏好
      • 5.3.4 生活史与滞育
      • 5.3.5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5.4 其他脊椎动物——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 5.4.1 分类和多样性
      • 5.4.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
      • 5.4.3 生境
      • 5.4.4 游泳和逃避行为
      • 5.4.5 摄食偏好和行为
      • 5.4.6 生活史与滞育
      • 5.4.7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5.5 植物——大型水生植物
      • 5.5.1 分类和多样性
      • 5.5.2 外部结构、形态和解剖及生境
      • 5.5.3 运动和躲避行为
      • 5.5.4 摄食偏好和行为
      • 5.5.5 生活史与滞育
      • 5.5.6 经济重要性和管理
    • 5.6 总结
    • 5.7 学习指南
  • 第6章 湖沼学中的种群动态:种群大小的时间变化
    • 6.1 湖沼学的变化
    • 6.2 种群动态的定义
      • 6.2.1 种群分布
      • 6.2.2 种群大小估计
      • 6.2.3 稳定性
      • 6.2.4 种群动态模型
      • 6.2.5 基于个体的模型
    • 6.3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
      • 6.3.1 种群数据计算
      • 6.3.2 年龄结构模型
      • 6.3.3 指数式种群增长和入侵
    • 6.4 卵(种子)库种群增长模型
    • 6.5 生物适合度和种群增长率
    • 6.6 生活史策略
      • 6.6.1 生活史的季节时性,包括繁殖
      • 6.6.2 后代的大小和数量
      • 6.6.3 年龄级的能量分配模式——繁殖、生长和维持
      • 6.6.4 种群增长率与休眠卵产量
      • 6.6.5 首次繁殖的年龄和个体大小或年龄选择性捕食
      • 6.6.6 寿命
      • 6.6.7 生活史适应性
    • 6.7 过渡
    • 6.8 学习指南
  • 第7章 群落生态学:种间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
    • 7.1 群落的概念
      • 7.1.1 群落的定义
      • 7.1.2 群落的结构单元
    • 7.2 主要水生生物群落
      • 7.2.1 湖泊群落
      • 7.2.2 溪流群落
      • 7.2.3 食物网模型
    • 7.3 群落间相互作用
      • 7.3.1 有限资源的竞争
      • 7.3.2 捕食者-被捕食者相互作用
      • 7.3.3 竞争和捕食的生态重要性比较
      • 7.3.4 互利共生
    • 7.4 群落结构
      • 7.4.1 物种多样性
      • 7.4.2 群落组成
      • 7.4.3 个体大小谱
    • 7.5 学习指南
  • 第8章 群落生态学:淡水生物群落演替
    • 8.1 群落的形成
    • 8.2 群落动态
      • 8.2.1 群落的日动态
      • 8.2.2 浮游生物的季节性生态演替(PEG模型)
      • 8.2.3 群落长期变化
      • 8.2.4 灭绝
      • 8.2.5 生物入侵
      • 8.2.6 抵抗力
      • 8.2.7 恢复力
    • 8.3 生物操纵——营养级联效应
      • 8.3.1 人为富营养化
      • 8.3.2 生物操纵
    • 8.4 稳态转换
    • 8.5 总结
    • 8.6 学习指南
  • 第9章 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理学:能量流动
    • 9.1 生态系统
      • 9.1.1 能流模型
      • 9.1.2 时空图
    • 9.2 初级生产力
      • 9.2.1 光合生物
      • 9.2.2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 9.2.3 湖泊和溪流中的初级生产力
      • 9.2.4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 9.2.5 热带地区的生产力
      • 9.2.6 非光照的能量输入
    • 9.3 次级生产力
      • 9.3.1 生态效率
      • 9.3.2 鱼类和初级生产力
      • 9.3.3 微生物环
      • 9.3.4 外源输入
    • 9.4 生理生态学导论
      • 9.4.1 表面积与体积比
      • 9.4.2 代谢率与体型大小
      • 9.4.3 代谢率和温度
      • 9.4.4 生长余力与温度选择
      • 9.4.5 温度和个体大小的相互作用
      • 9.4.6 代谢率和其他因素
    • 9.5 生物能量平衡模型
    • 9.6 总结
    • 9.7 学习指南
  • 第10章 水生生态系统:化学循环
    • 10.1 水体化学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0.2 水体碳循环
      • 10.2.1 碳的形态
      • 10.2.2 碳的储存库
      • 10.2.3 二氧化碳、碳酸氢盐与碳酸盐平衡
      • 10.2.4 pH、无机碳平衡与光合作用
      • 10.2.5 酸沉降
      • 10.2.6 二氧化碳的负面效应
    • 10.3 水体中的氧循环
      • 10.3.1 氧的形态
      • 10.3.2 氧的储存库
      • 10.3.3 低氧浓度的代谢适应
    • 10.4 湖泊中的磷循环
      • 10.4.1 磷的形态
      • 10.4.2 磷的储存库
      • 10.4.3 作为限制性营养盐的磷酸盐
      • 10.4.4 分层
      • 10.4.5 过度消耗
      • 10.4.6 再循环
      • 10.4.7 限制性营养盐
      • 10.4.8 人为富营养化
      • 10.4.9 环境保护
    • 10.5 水体氮循环
      • 10.5.1 氮的形态
      • 10.5.2 氮库
      • 10.5.3 固氮作用
      • 10.5.4 硝化作用
      • 10.5.5 反硝化作用
      • 10.5.6 同化作用
      • 10.5.7 氮排泄
      • 10.5.8 生态系统操纵和氮循环
    • 10.6 水体中的硅
    • 10.7 生态化学计量学
    • 10.8 有毒化学物质
      • 10.8.1 淡水水体中的重金属
      • 10.8.2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人为有机污染物
      • 10.8.3 有毒化学物质的生态学效应
      • 10.8.4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 10.9 学习指南
  • 第11章 景观中的水体
    • 11.1 景观概念
    • 11.2 湖泊和溪流的形状和大小
      • 11.2.1 形状
      • 11.2.2 湖岸长度
      • 11.2.3 面积
      • 11.2.4 深度
      • 11.2.5 体积
      • 11.2.6 流域或集水盆地
    • 11.3 溪流的形态测量
      • 11.3.1 流速
      • 11.3.2 坡度
      • 11.3.3 横截面积
      • 11.3.4 流量
    • 11.4 景观位置
      • 11.4.1 湖泊所在位置
      • 11.4.2 溪流等级和河流连续体概念
    • 11.5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关系:水文循环
      • 11.5.1 地下水
      • 11.5.2 湖泊
      • 11.5.3 溪流
      • 11.5.4 水库
      • 11.5.5 湿地
      • 11.5.6 河口
      • 11.5.7 大气
    • 11.6 湖泊起源:湖泊是怎样产生的?
      • 11.6.1 冰期
      • 11.6.2 牛轭湖
      • 11.6.3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洞湖
      • 11.6.4 岩石池
      • 11.6.5 冰冻多边形
      • 11.6.6 板块活动
      • 11.6.7 火山活动
      • 11.6.8 陨石
      • 11.6.9 生物活动
    • 11.7 溪流起源
    • 11.8 湖泊和溪流的动态变化
      • 11.8.1 沉积
      • 11.8.2 溪流的发育
      • 11.8.3 水坝拆除
      • 11.8.4 溃坝
    • 11.9 古湖沼学
    • 11.10 总结
    • 11.11 学习指南
  • 第12章 公共湖沼学家
    • 12.1 湖沼学与社会
    • 12.2 观察
      • 12.2.1 观察模式
      • 12.2.2 大众的看法
      • 12.2.3 湖沼学观
    • 12.3 淡水的管理
      • 12.3.1 生物完整性
      • 12.3.2 适应性管理
      • 12.3.3 水生群落恢复
    • 12.4 总结
    • 12.5 学习指南
  • 第13章 野外与室内实验
    • 13.1 背景
    • 13.2 统计分析附录
    • 13.3 补充阅读
    • 13.4 野外实验方案
    • 13.5 实验1 湖泊的垂直结构
      • 13.5.1 着装
      • 13.5.2 目标
      • 13.5.3 引言
      • 13.5.4 实验活动
      • 13.5.5 实验设计——假设检验
      • 13.5.6 记录
      • 13.5.7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6 实验2 湖泊浮游动物
      • 13.6.1 着装
      • 13.6.2 目标
      • 13.6.3 前言
      • 13.6.4 实验活动
      • 13.6.5 实验设计——假设检验
      • 13.6.6 记录
      • 13.6.7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7 实验3 认识轮虫
      • 13.7.1 着装
      • 13.7.2 目标
      • 13.7.3 前言
      • 13.7.4 实验活动
      • 13.7.5 记录
      • 13.7.6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8 实验4 认识枝角类
      • 13.8.1 着装
      • 13.8.2 目标
      • 13.8.3 前言
      • 13.8.4 实验活动
      • 13.8.5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9 实验5 认识桡足类
      • 13.9.1 着装
      • 13.9.2 目标
      • 13.9.3 前言
      • 13.9.4 实验活动
      • 13.9.5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10 实验6 溪流水生昆虫
      • 13.10.1 着装
      • 13.10.2 目标
      • 13.10.3 引言
      • 13.10.4 踢样法说明
      • 13.10.5 实验设计——假设检验
      • 13.10.6 记录
      • 13.10.7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11 实验7 大型水生植物与多元统计分析
      • 13.11.1 着装
      • 13.11.2 目标
      • 13.11.3 地点
      • 13.11.4 前言
      • 13.11.5 实验设计——假设检验
      • 13.11.6 记录
      • 13.11.7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12 实验8 湖泊和溪流中的鱼类
      • 13.12.1 着装
      • 13.12.2 目标
      • 13.12.3 前言
      • 13.12.4 实验设计——零假设
      • 13.12.5 记录
      • 13.12.6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13 实验9 污水池的化学过程和生产力
      • 13.13.1 着装
      • 13.13.2 目标
      • 13.13.3 前言
      • 13.13.4 记录
      • 13.13.5 所需材料与工具
    • 13.14 实验10 水生资源完整性
      • 13.14.1 着装
      • 13.14.2 目标
      • 13.14.3 前言
      • 13.14.4 记录
      • 13.14.5 所需材料与工具
  • 附录1 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检验
  • 附录2 卡方独立性检验,着重卡方中位数检验
  • 参考文献
  • 鸣谢
  • 索引
  • 译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