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电影名片十五讲(第二版)


作者:
厉震林
定价:
45.00元
ISBN:
978-7-04-049361-0
版面字数:
41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4-12-02
物料号:
49361-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艺术
二级分类:
戏剧与影视学
三级分类:
电影学

本书是高校电影赏析类课程的配套教材,共有十五部中外经典影片的美学分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采用名片分析的文本细读方式,属于一种语言学分析,不是侧重于文学分析或者文化分析以及附加些许电影本体分析,而是一本地道的电影名片修辞学阐述著作,是目前国内电影语言分析最为详尽的电影名片分析教材;整个片目兼顾到地区、国别、流派、风格等构成元素,同时,它也突出亚洲和华语电影的特色,与其他电影名片分析教材形成了差异和风格;电影片目选择上侧重当代,在十五部名片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五部,20世纪60年代以后十部。本书第一版已在全国高校使用十余年,广受好评,第二版对部分电影片目和文字做了微调,更趋完善。

  • 第一讲 《马路天使》:都市和人间经验的挽歌
    • 第一节 电影修辞的成熟化标志
    • 第二节 二元对立模式及其裂隙
    •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娱乐性
  • 第二讲 《小城之春》:伦理故事与家国寓言
    • 第一节 电影叙事的现代意识及其形式
    • 第二节 声画语言的“新格调”和极致化
  • 第三讲 《一个和八个》:人的力和环境的力
    • 第一节 电影美学的基因突变
    • 第二节 造型符号的修辞学分析
    • 第三节 史学意义及其他的局限
  • 第四讲 《黑炮事件》:引申性意象及其风格化
    • 第一节 “赵书信性格”及其“潘多拉盒子”效应
    • 第二节 混合体与情绪团
    • 第三节 画面造型与模糊表演
  • 第五讲 《阮玲玉》:“历史”的存在方式和出场方式
    • 第一节 被改写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悲剧性格及其命运
    • 第三节 套层结构的复调性对话
    • 第四节 一种互文的关系
  • 第六讲 《霸王别姬》:形而上的通俗史诗
    • 第一节 情节剧、史诗和人文立场
    • 第二节 作者电影的语言处理
    • 第三节 写意和写实的问题
  • 第七讲 《一一》:现代主义的纪实美学
    • 第一节 有关生命的阶段性跨越
    • 第二节 主动和被动的三层人物关系
    • 第三节 情境与心境
    • 第四节 情节构造的镜面反射效果
    • 第五节 纪实而暧昧的声画语言
  • 第八讲 《买凶拍人》:杂糅、圆融与草根主题
    • 第一节 “混搭”的叙事
    • 第二节 “拼贴”的剪辑与它的幽默效应
  • 第九讲 《杀死比尔》:后现代主义的暴力游戏
    • 第一节 后现代的影像书写
    • 第二节 暴力美学与其道德图景
    • 第三节 暴力美学与音乐元素的结合
  • 第十讲 《公民凯恩》:真实与虚构的多重叙述
    • 第一节 导演与影片的互文本解读
    • 第二节 类型、结构和镜语特色
    • 第三节 黑白光影及其场面调度
  • 第十一讲 《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的基准点和理想中心
    • 第一节 “完美现实幻景”与“纯电影”
    • 第二节 空间和镜语的表意性
    • 第三节 非职业演员的公民电影
  • 第十二讲 《东京物语》:高度的日常性和程式化
    • 第一节 互文的“三部曲”故事
    • 第二节 自在的时空及其含义
    • 第三节 人物的脸谱化
    • 第四节 生活化、形式感和拍摄方式
  • 第十三讲 《教父》:新好莱坞的镜头语言美学
    • 第一节 两极化与反差性
    • 第二节 对比蒙太奇与缝合体系
  • 第十四讲 《肖申克的救赎》:时间、苦难、救赎及其意味
    • 第一节 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要素
    • 第二节 电影“造梦”的专业化标准
    • 第三节 反讽、悖论以及质询
  • 第十五讲 《地下》:魔幻现实主义的祖国历史
    • 第一节 杂糅的寓言
    • 第二节 画面和声音的造型
    • 第三节 人物性格的表层化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