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众包地理知识:志愿式地理信息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东 黄健熙 苏伟 译
定价:
79.00元
ISBN:
978-7-04-049250-7
版面字数:
4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4-12
物料号:
49250-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
三级分类:
地球信息科学

暂无
  • 前辅文
  • 第1章 志愿式地理信息:数据洪流和正在扩张的数字鸿沟
    • 1.1 引言
    • 1.2 VGI和大数据的洪流
    • 1.3 在缩小和分化的世界中的VGI
    • 1.4 本书的章节概况
    • 1.5 众包地理知识:距离的消失到地理学的复兴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公众参与和公民科学
    • 第2章 理解VGI的价值
      • 2.1 引言
      • 2.2 对价值和地理信息价值的定义
      • 2.3 权威GI价值的定义方法
      • 2.4 评估VGI有哪些不同?
        • 2.4.1 VGI数据特点
        • 2.4.2 VGI的使用和生产过程
      • 2.5 从价值链到乐高积木:VGI是可扩展和可重用的数据组件
      • 2.6 总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志愿式还是贡献式?来源于公众的地理信息的重要区别
      • 3.1 引言
      • 3.2 志愿还是贡献:公众数据的重要区别
      • 3.3 道德与法律问题
      • 3.4 标识的真实性
      • 3.5 为公众地理信息标识真相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元数据的平方:提高志愿式地理信息和地理网络的可用性
      • 4.1 引言
      • 4.2 背景
        • 4.2.1 元数据的库模型
        • 4.2.2 元数据的地图模型
        • 4.2.3 数字时代的交互式和嵌入式元数据
      • 4.3 关于元数据的正式和非正式讨论
        • 4.3.1 “保留元数据”:新生代地理学者
        • 4.3.2 元数据及其意义:地理信息科学
      • 4.4 自上而下的元数据
        • 4.4.1 可用性
        • 4.4.2 社区
        • 4.4.3 元数据的可搜索性和可分性
        • 4.4.4 自下向上的元数据或是元数据的平方
        • 4.4.5 OpenStreetMap
        • 4.4.6 元数据类型
        • 4.4.7 评价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政府采用VGI的情形
      • 5.1 引言
      • 5.2 政府的VGI实践
      • 5.3 政府对VGI的采纳
        • 5.3.1 VGI的成本
        • 5.3.2 政府使用非专家数据的挑战
        • 5.3.3 VGI的司法管辖权
      • 5.4 政府采用VGI的情形
        • 5.4.1 加强VGI收集的规范化
        • 5.4.2 鼓励政府间的合作
        • 5.4.3 VGI参与潜力的调查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当Web 2.0 遇上PPGIS:中国的VGI与参与式制图
      • 6.1 引言81
      • 6.2 理论背景
        • 6.2.1 VGI与PPGIS:一致与分歧
        • 6.2.2 主体性和数字空间
        • 6.2.3 信息模式和空间叙事模式
      • 6.3 中国公众的参与活力
      • 6.4 中国的VGI实践
        • 6.4.1 四川地震的救灾地图
        • 6.4.2 中国矿难地图
        • 6.4.3 销量/租金比值地图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公众科学与VGI:参与概况与参与类型
      • 7.1 引言
      • 7.2 公众科学
      • 7.3 背景和驱动因素
      • 7.4 地理公众科学
      • 7.5 科学研究的文化问题
      • 7.6 从参与式科学角度看待地理公众科学
      • 7.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地理知识生产和地方认知
    • 第8章 志愿式地理信息和计算地理:新观点
      • 8.1 引言
      • 8.2 什么是计算地理?
      • 8.3 计算地理的实例
        • 8.3.1 拓扑和尺度变换的概念
        • 8.3.2 案例一:瑞士的街道模式
        • 8.3.3 案例二:法国的街区模式
        • 8.3.4 案例三:通过自然城市验证Zipf定律
      • 8.4 讨论
      • 8.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第9章 众包地理的演变:将志愿式地理信息带到第三维
      • 9.1 引言
      • 9.2 开放式街道地图:流传最广的一个VGI例子
      • 9.3 三维开放式街道地图
        • 9.3.1 3D兼容OSM属性的讨论
        • 9.3.2 系统架构
        • 9.3.3 建筑特点的产生
        • 9.3.4 增加附加数据源
        • 9.3.5 性能和统计
      • 9.4 增加语义信息
      • 9.5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从志愿式地理信息到志愿式地理服务
      • 10.1 引言
      • 10.2 VGI和Web 2.0:生产、显示及解释的转变
      • 10.3 VGS的灵感:VGI和危机应对
      • 10.4 志愿式地理服务:使用的一般情况和两个实例
        • 10.4.1 暴风雨时车道清雪
        • 10.4.2 协调防洪疏散
      • 10.5 PSUmobile.org的VGS的实现
        • 10.5.1 服务器
        • 10.5.2 安卓客户端
      • 10.6 总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维基百科作者的地理特性
      • 11.1 引言
      • 11.2 共同创作过程
      • 11.3 维基百科中的志愿式地理信息
      • 11.4 有关作者的地理
        • 11.4.1 数据收集
        • 11.4.2 有关作者的空间模型
      • 11.5 讨论
        • 11.5.1 架构因素
        • 11.5.2 社会因素
        • 11.5.3 方法论因素
      • 1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从有空间参考的自然语言描述中判断话题地点
      • 12.1 引言
      • 12.2 背景
        • 12.2.1 地点
        • 12.2.2 主题建模
        • 12.2.3 相关研究
      • 12.3 数据处理
      • 12.4 从LDA结果进行地点建模
        • 12.4.1 主题建模结果
        • 12.4.2 添加位置信息
      • 12.5 构建主题差异的区域
        • 12.5.1 复合主题可视化
        • 12.5.2 主题定位的测量
      • 12.6 时域分析法
      • 12.7 总结与结论
      • 12.8 附录A: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13章 “我不来自任何地方”:探索地理网站和志愿式地理信息在重新解读一个分散的原住民社区观念时所发挥的作用
      • 13.1 背景
        • 13.1.1 家乡
        • 13.1.2 家乡的失去
        • 13.1.3 地图与参与式
      • 13.2 研究项目
        • 13.2.1 研究合作者
        • 13.2.2 制图过程
      • 13.3 讨论
        • 13.3.1 探索地理空间网站的知识流
        • 13.3.2 志愿信息与本地知识
        • 13.3.3 本地知识和公共领域
        • 13.3.4 权威本地知识以及地理空间网站所扮演的角色
      • 1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兴应用和新的挑战
    • 第14章 VGI对传统地形基础测绘项目的潜在贡献和挑战
      • 14.1 引言
      • 14.2 专业制图组织面临的挑战
        • 14.2.1 什么是“权威数据”
        • 14.2.2 航空制图对传统地形制图特点的影响
      • 14.3 工作流程、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
        • 14.3.1 吸引和留住志愿者
        • 14.3.2 关于质量保证的考虑
        • 14.3.3 评估贡献者可信度
        • 14.3.4 风险管理的实例
      • 14.4 讨论
      • 14.5 传统的公众制图部分的未来
      • 1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5章 “我们知道你是谁并知道你住哪儿”:网络人口数据统计研究
      • 15.1 引言
      • 15.2 网络人口统计也是VGI?
      • 15.3 网络人口统计研究
        • 15.3.1 数据获取
        • 15.3.2 数据处理
        • 15.3.3 数据检验
        • 15.3.4 数据应用
        • 15.3.5 隐私
        • 15.3.6 其他相关问题
      • 15.4 总结和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第16章 志愿式地理信息,行动者网络理论,强风暴报告
      • 16.1 引言
      • 16.2 行动者网络理论
        • 16.2.1 行动者、媒介和网络
        • 16.2.2 信息转化
        • 16.2.3 计算中心
      • 16.3 风暴观察和风暴追逐行动者
        • 16.3.1 行动者-中介-网络
        • 16.3.2 风暴观察和风暴追逐行动者网络中的信息转化
        • 16.3.3 美国国家气象局的计算中心
      • 16.4 总结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7章 作为地图导航数据库编绘工具的VGI
      • 17.1 引言
      • 17.2 关于地图数据库编绘的VGI
        • 17.2.1 众包如何应用于地图编绘?
      • 17.3 主动贡献众包系统的类型
      • 17.4 众包地图编绘是否像宣传中那样好用呢?
        • 17.4.1 开放和混合地图编绘系统中众包地图数据是怎样符合标准的?
        • 17.4.2 众包的商业化现状
      • 17.5 总结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VGI和公共健康:可能性和陷阱
      • 18.1 引言
      • 18.2 志愿式地理信息在公共健康实践中的潜力
      • 18.3 隐私问题和健康数据
      • 18.4 公共健康的伦理规范
      • 18.5 隐私法和机构审查委员会监管下的地理信息去身份化
      • 18.6 总结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19章 教育中的VGI:从K-12(幼儿园到12年级)到研究生教育
      • 19.1 引言
      • 19.2 相关工作
      • 19.3 IFGI课程中的VGI
        • 19.3.1 K-12教育中的VGI
        • 19.3.2 本科教学中的VGI
        • 19.3.3 研究生教育中的VGI
        • 19.3.4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
      • 19.4 调查和评估
        • 19.4.1 调查设计
        • 19.4.2 参与者
        • 19.4.3 评估
      • 19.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VGI研究的前景和新兴的第四范式
      • 20.1 回顾
      • 20.2 空间、地点和VGI
      • 20.3 VGI的质量保证
      • 20.4 VGI:志愿、参与、个人、集体?
      • 20.5 VGI的前景:从分析到合成
      • 20.6 VGI、GIScience和地理学:迈向第四范式?
      • 参考文献
  • 主编和作者简介
  • 索引
  • 彩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