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基因工程


作者:
夏启中
定价:
39.80元
ISBN:
978-7-04-047579-1
版面字数:
5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7-08-0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本书共13 章,包括原理部分与各论应用部分,两者互为补充。原理部分以基因操作流程为主线,系统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包括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和载体、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的体外重组和转移、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等,并尽可能反映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各论应用部分突出基因工程的应用性,通过选取大肠杆菌、酵母、高等动植物等经典实例,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基因转移、表达、调控及蛋白质产品的检测与分离纯化等内容。

本书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内容简明实用,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教材,也可供医药、化工、农林、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
      • 一、 基因及基因工程的含义
      • 二、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 三、 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
      • 四、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
      • 五、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和基本技术路线
    •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及其管理
      • 一、 基因工程对人类健康安全性的影响
      • 二、 基因工程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
      • 三、 基因工程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 四、 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 一、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 二、 基因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
      • 三、 基因工程在医药中的应用
      • 四、 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原理
    • 第一节 DNA 的提取与纯化
      • 一、 质粒DNA 的提取
      • 二、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三、 DNA 的定量和纯度测定
      • 四、 DNA 相对分子质量的估计
    • 第二节 DNA 的凝胶电泳
      • 一、 电泳的基本原理
      • 二、 琼脂糖凝胶电泳
      • 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三节 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杂交
      • 一、 Southern 杂交
      • 二、 Northern 杂交
      • 三、 Western 杂交
      • 四、 原位杂交
      • 五、 菌落杂交
    • 第四节 PCR 技术及应用
      • 一、 PCR 及其发明
      • 二、 PCR 技术的原理
      • 三、 PCR 的温度循环过程
      • 四、 PCR 的特点
      • 五、 影响PCR 扩增的因素
      • 六、 PCR 技术的扩展
      • 七、 PCR 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DNA 序列分析
      • 一、 双脱氧链终止法
      • 二、 Maxam-Gilbert 化学降解法
      • 三、 DNA 杂交测序
      • 四、 DNA 自动化测序
      • 五、 第二代测序技术
      • 六、 第三代测序技术
    • 第六节 DNA 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 一、 凝胶阻滞试验
      • 二、 DNase 足迹试验
      • 三、 染色体免疫沉淀技术
      • 四、 酵母双杂交系统
      • 五、 酵母单杂交系统
    • 第七节 RNA 干扰技术
      • 一、 RNAi 作用机制
      • 二、 RNAi 机制相关基因和酶
      • 三、 RNAi 技术的应用
      • 四、 RNAi 技术要点
  •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
    •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 一、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学功能
      • 二、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
      • 三、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分类
      • 四、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产生的末端
      • 五、 影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反应的因素
    • 第二节 DNA 连接酶
      • 一、 DNA 连接酶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 二、 DNA 连接酶的类型
      • 三、 DNA 连接酶的连接反应机制
      • 四、 DNA 连接酶的连接反应条件
      • 五、 影响DNA 连接酶连接反应的因素
    • 第三节 DNA 聚合酶
      • 一、 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Ⅰ
      • 二、 Klenow 片段
      • 三、 T4 DNA 聚合酶
      • 四、 T7 DNA 聚合酶
      • 五、 修饰后的T7 DNA 聚合酶
      • 六、 反转录酶
    • 第四节 DNA 修饰酶
      • 一、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 二、 T4 多核苷酸激酶
      • 三、 碱性磷酸酶
    • 第五节 外切核酸酶
      • 一、 单链DNA 外切酶
      • 二、 双链DNA 外切酶
    • 第六节 单链DNA 内切酶
      • 一、 S1 单链核酸酶
      • 二、 Bal 31 核酸酶
  • 第四章 基因工程载体
    • 第一节 质粒载体
      • 一、 质粒
      • 二、 质粒载体
      • 三、 经典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
      • 四、 其他质粒载体
      • 五、 质粒载体的稳定性
    • 第二节 噬菌体载体
      • 一、 噬菌体的一般特性
      • 二、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 三、 单链噬菌体载体
      • 四、 双链噬菌体载体——λ 载体
    • 第三节 大分子DNA 克隆载体
      • 一、 酵母人工染色体
      • 二、 细菌人工染色体
      • 三、 人类人工染色体
      • 四、 植物人工染色体
    • 第四节 病毒载体
      • 一、 CaMV 载体
      • 二、 SV40 病毒载体
      • 三、 腺病毒载体
      • 四、 反转录病毒载体
    • 第五节 RNAi 载体
      • 一、 VIGS 载体
      • 二、 hpRNA 表达载体
  • 第五章 目的基因的获取
    • 第一节 化学合成法
    • 第二节 直接分离法
    • 第三节 体外扩增法
    • 第四节 文库构建法
      • 一、 基因文库的构建
      • 二、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五节 基于差异表达分离目的基因
      • 一、 mRNA 差异显示PCR
      • 二、 消减杂交
      • 三、 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
      • 四、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 第六章 基因的体外重组和转移
    • 第一节 目的基因的体外重组
      • 一、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酶切
      • 二、 酶切DNA 的电泳检测与回收
      • 三、 酶切DNA 片段的体外连接
      • 四、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二节 重组载体导入原核生物
      • 一、 基因工程常用的原核生物
      • 二、 重组载体导入大肠杆菌
    • 第三节 重组载体导入真核生物
      • 一、 重组载体导入酵母细胞
      • 二、 重组载体导入植物细胞
      • 三、 重组载体导入动物细胞
  • 第七章 重组子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一节 载体表型选择法
      • 一、 抗药性标记及其插入失活选择法
      • 二、 β- 半乳糖苷酶α 肽互补显色选择法
      • 三、 利用报道基因筛选植物转化细胞
      • 四、 利用遗传选择标记筛选哺乳动物转化细胞
    • 第二节 插入基因表型选择法
      • 一、 弥补缺陷表型选择法
      • 二、 增加新性状表型选择法
    • 第三节 DNA 电泳检测法
      • 一、 直接电泳筛选法
      • 二、 限制酶酶切电泳筛选法
      • 三、 PCR 扩增电泳检测法
    • 第四节 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法
    • 第五节 免疫化学检测法
      • 一、 放射性抗体检测法
      • 二、 免疫沉淀检测法
      • 三、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四、 Western 杂交检测
    • 第六节 转译筛选法
      • 一、 转译筛选
      • 二、 杂交抑制转译法
      • 三、 杂交释放转译法
  • 第八章 克隆基因的表达
    • 第一节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 一、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
      • 二、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序列
      • 三、 几种类型的原核表达系统
      • 四、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的策略
    • 第二节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 一、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 二、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序列
      • 三、 真核表达系统
  • 第九章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一节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原则要求
      • 一、 针对不同形式表达的产物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 二、 针对重组蛋白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技术和流程
      • 三、 综合运用多种分离纯化技术
      • 四、 选择适合的分离纯化介质
      • 五、 分离纯化过程的规模化
    • 第二节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技术原理
      • 一、 层析
      • 二、 高效液相色谱法
      • 三、 气相色谱法
      • 四、 膜分离
    • 第三节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基本流程
      • 一、 发酵液的预处理
      • 二、 菌体收集与细胞破碎
      • 三、 重组蛋白的粗分离
      • 四、 重组蛋白的精细纯化
  • 第十章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
    • 第一节 大肠杆菌受体菌株及相关表达载体
      • 一、 大肠杆菌受体菌株
      • 二、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 第二节 大肠杆菌中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策略
      • 一、 包涵体型蛋白表达策略
      • 二、 融合型蛋白表达策略
      • 三、 分泌型蛋白表达策略
      • 四、 寡聚型蛋白表达策略
      • 五、 整合型蛋白表达策略
    • 第三节 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 一、 胰岛素的结构
      • 二、 重组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 第四节 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与遗传不稳定性
      • 一、 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
      • 二、 影响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因素
      • 三、 改进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对策
  • 第十一章 酵母基因工程
    • 第一节 酵母宿主菌及改造
      • 一、 酵母宿主菌
      • 二、 酵母宿主菌的改造
    • 第二节 酵母载体系统
      • 一、 酵母载体的一般构件
      • 二、 酵母载体的基本类型
      • 三、 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表达载体
    • 第三节 重组子在酵母中的转化、筛选与表达
      • 一、 重组子在酵母中的转化与筛选
      • 二、 重组异源蛋白在酵母中的表达与加工修饰
    • 第四节 利用重组酵母生产乙肝疫苗
      • 一、 乙肝病毒及其结构
      • 二、 产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
      • 三、 产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的构建
  • 第十二章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
    • 第一节 高等植物的遗传学特征
    • 第二节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受体系统
      • 一、 愈伤组织受体系统
      • 二、 原生质体受体系统
      • 三、 种质受体系统
      • 四、 胚状体受体系统
      • 五、 直接分化芽受体系统
    • 第三节 农杆菌Ti 质粒介导的高等植物转基因技术
      • 一、 Ti 质粒的结构与改造
      • 二、 农杆菌载体的构建
      • 三、 Ti 质粒介导的整合转化的分子机制
    • 第四节 高等植物的基因表达系统
      • 一、 外源基因的四环素诱导系统
      • 二、 外源基因的乙醇诱导系统
      • 三、 外源基因的类固醇诱导系统
    • 第五节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一、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
      • 二、 抗虫害的转基因植物
      • 三、 转基因黄金大米
      • 四、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育种
  • 第十三章 哺乳动物基因工程
    • 第一节 哺乳动物基因工程概述
    • 第二节 哺乳动物的受体系统
      • 一、 哺乳动物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 二、 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哺乳动物受体细胞应具备的条件
      • 三、 常用的哺乳动物受体细胞
      • 四、 哺乳动物受体细胞的遗传标记
    • 第三节 哺乳动物载体系统
      • 一、 质粒型载体
      • 二、 病毒型载体
      • 三、 定向打靶载体
    • 第四节 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导入方法
    • 第五节 利用哺乳动物工程细胞生产重组蛋白
      • 一、 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外源蛋白的基本方法
      • 二、 利用哺乳动物工程细胞生产重组蛋白的实例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基因工程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涵盖了各章小结、教学课件、知识拓展和自测题等多种资源,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贴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