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附电子教案)(换封面)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王建
定价:
52.50元
ISBN:
978-7-04-028706-6
版面字数:
6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9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0-10-2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自然地理学及实习

本书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十几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层环境为主线,阐述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特征,分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机制以及地貌发育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对地球表层环境评估、规划、管理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 前辅文
  • 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 一、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二、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 一、 综合性
        • 二、 区域性
        • 三、 环境性
        • 四、 系统性
      •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 一、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 二、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 第五节 自然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 一、 总体趋势
        • 二、 其他趋势与特征
        • 三、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 一、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 二、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 三、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 四、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 一、 能量的来源
        • 二、 引力的影响
        • 三、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 四、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 一、 能量的来源
        • 二、 物质的交换
        • 三、 其他环境效应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 一、 三大界
        • 二、 固、 液、 气三态物质
        • 三、 陆地与海洋
      •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 一、 圈层结构
        • 二、 结构特征
      •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 一、 物质传输、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 二、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 三、 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 第四节 主要的地表过程
        • 一、 物理过程
        • 二、 化学过程
        • 三、 生物过程
        • 四、 人类过程
      •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 一、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 二、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 三、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各圈层的组成、 结构、 运动与特征
    •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
        • 一、 化学元素组成
        • 二、 矿物组成
        • 三、 岩石组成
      •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
        • 一、 垂直分层
        • 二、 水平变异
      • 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
        • 一、 岩石圈运动的方向
        • 二、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 三、 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
        • 四、 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 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 一、 海陆分布
        • 二、 地面起伏
      • 第五节 构造地貌
        • 一、 大地构造地貌
        • 二、 区域构造地貌
        • 三、 局地构造地貌
      • 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
        • 一、 岩石与人类
        • 二、 矿物与人类
        • 三、 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 四、 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
        • 五、 人类对岩石圈的改造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
        • 一、 大气的成分
        • 二、 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作用与功能
        • 三、 几种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时空变化
      • 第二节 大气圈的结构
        • 一、 垂直变化特征
        • 二、 垂直分层
        • 三、 水平分异与季节变化
      •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
        • 一、 水平气压梯度力
        • 二、 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 三、 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 四、 大气环流
      • 第四节 大气圈的物质输移
        • 一、 水汽的输移
        • 二、 二氧化碳的输移
        • 三、 气溶胶的输移
      • 第五节 大气圈的能量传输
        • 一、 高低纬间的传输
        • 二、 海陆间的传输
        • 三、 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 第六节 气候分异规律
        • 一、 气温分异
        • 二、 湿度和降水的分异
        • 三、 气候分异
      • 第七节 大气圈与人类
        • 一、 大气成分与人类
        • 二、 人类活动与大气圈
        • 三、 天气、 气候与人类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水圈与水量平衡
      • 第一节 水圈的组成
        • 一、 海洋水
        • 二、 陆地水
      • 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
        • 一、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 二、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 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
        • 一、 水从无到有
        • 二、 水从少到多
        • 三、 从酸性到碱性
        • 四、 从气态到液态、 固态
      • 第四节 水的运动
        • 一、 水循环
        • 二、 河水的运动
        • 三、 冰川的运动
        • 四、 海水的运动
        • 五、 海平面升降与三相转化
      • 第五节 水量平衡
        • 一、 水量平衡的概念
        • 二、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 三、 海洋水量平衡
        • 四、 陆地水量平衡
        • 五、 全球水量平衡
      • 第六节 水圈与人类
        • 一、 水——人体的重要组成
        • 二、 生命来源于水
        • 三、 生命运动离不开水
        • 四、 水灾
        • 五、 水荒
        • 六、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 一、 物质组成
        • 二、 元素组成
        • 三、 系统组成
        • 四、 生物组成
      •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 二、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 三、 多级嵌套结构
        • 四、 结构特性
        • 五、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 第三节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 一、 生命的起源
        • 二、 生物圈的演化
      • 第四节 生态系统
        •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三、 生态系统的功能
        • 四、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 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 第五节 人与生物圈
        • 一、 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 二、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 三、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
        • 四、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
        • 五、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 一、 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
        • 二、 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 三、 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
      • 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 一、 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二、 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三、 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
        • 一、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 二、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 三、 干旱气候区地形的演化
        • 四、 湿热气候区地形的演化
      • 第四节 风成地貌
        • 一、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和风成地貌
        • 二、 风蚀地貌
        • 三、 风积地貌
      • 第五节 沙尘暴
        • 一、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和沙尘暴
        • 二、 沙尘暴与人类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岩石与水
        • 一、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 二、 岩石的风化、 剥蚀与水有关
        • 三、 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 流动与循环
        • 四、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 一、 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
        • 二、 岩石圈的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 第三节 水的分布、 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 一、 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
        • 二、 水负荷均衡调整与岩石圈的形变
        • 三、 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
      • 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 一、 侵蚀循环理论
        • 二、 剥蚀系统模式
      • 第五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 一、 坡面流水作用与地貌
        • 二、 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 三、 河流作用与地貌
      • 第六节 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
        • 一、 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
        • 二、 海岸均衡剖面
        • 三、 海岸线的进退
        • 四、 海岸地貌
      • 第七节 滑坡、 崩岸、 泥石流、 海啸——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 一、 滑坡
        • 二、 崩岸
        • 三、 泥石流
        • 四、 海啸
      • 第八节 陆、 海相互作用与河口、 三角洲
        • 一、 河口的特点
        • 二、 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 三、 三角洲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
        • 一、 水汽分布与天气
        • 二、 水汽相变与天气
      • 第二节 水与气候
        • 一、 海洋水与气候
        • 二、 陆地水与气候
        • 三、 环流、 气候与水的分布
        • 四、 水汽含量与气候
      • 第三节 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
        • 一、 洋流
        • 二、 波浪
        • 三、 湖流
      • 第四节 大气环流与水循环
      • 第五节 海气相互作用
        • 一、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 二、 风暴潮
        • 三、 二氧化碳—海洋—大气反馈
        • 四、 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气候—海平面—冰川—均衡
      • 第二节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
        • 一、 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
        • 二、 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
        • 三、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
        • 四、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
      • 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 第四节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 一、 黄土的性状与成因
        • 二、 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 三、 黄土地貌的发育与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
      • 第五节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 冰缘地貌
        • 一、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 冰缘作用
        • 二、 冰川地貌
        • 三、 冰缘地貌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一、 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 二、 岩石、 土壤、 生物之间的关系
        • 三、 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 四、 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 五、 生物岩石、 生物矿床和生物地貌
      •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一、 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 二、 风与生物
        • 三、 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 四、 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 负反馈作用
        • 五、 大气污染与植物
      •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 一、 生命与水
        • 二、 生物分布与水
        • 三、 水质与生物
        • 四、 植被与水循环
        • 五、 生物与水的正反馈作用
      • 第四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一、 湖泊效应
        • 二、 荒漠化效应
        • 三、 绿洲效应
        • 四、 洋面封冻效应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
        • 一、 能量的来源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 二、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转化
        • 三、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
      •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 一、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
        • 二、 碳循环
        • 三、 氧循环
        • 四、 氮循环
        • 五、 矿质循环
      • 第三节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一、 纬度地带性
        • 二、 干湿度分带性
        • 三、 垂直带性
        • 四、 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 第四节 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 一、 土壤的组成
        • 二、 土壤剖面与层次
        • 三、 土壤的性状
        • 四、 土壤分类
        • 五、 土壤的分布
        • 六、 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发育
      • 第五节 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 一、 喀斯特作用
        • 二、 喀斯特地貌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 原理与实例
    • 第十四章 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
      • 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
        • 一、 气候分类
        • 二、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 三、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 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 一、 生物与地球表层环境
        • 二、 生物环境评估指标
        • 三、 世界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 四、 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
      • 第三节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 一、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
        • 二、 中国的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
      • 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
        • 一、 水资源的特性
        • 二、 水资源的分布
        • 三、 水资源评价
        • 四、 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
      • 第五节 土地分类、 分级与评估
        • 一、 土地与土地系统
        • 二、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级系统
        • 三、 土地分类系统与土地类型
        • 四、 土地分等和土地评估
        • 五、 土地结构与土地利用
        • 六、 中国的土地资源区划
      • 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
        • 一、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 二、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 三、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 四、 世界自然区划
        • 五、 中国自然区划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地球表层环境预测
      • 第一节 地球表层环境预测的原则
      • 第二节 岩石圈的变化趋势
      • 第三节 大气圈的变化趋势
        • 一、 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 二、 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
        • 三、 气候变化的趋势
      • 第四节 水圈的变化趋势
        • 一、 海面的变化
        • 二、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变化
        • 三、 水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 第五节 生物圈的变化趋势
        • 一、 生物圈组成的变化
        • 二、 生物圈结构的变化
        • 三、 生物生产率的变化
      • 第六节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
        • 一、 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
        • 二、 能量流的改变
        • 三、 物质流的改变
        • 四、 信息流的改变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地球表层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 一、 环境规划的原则
        • 二、 环境规划的特点
        • 三、 环境规划的分类
      • 第二节 环境规划编制
        • 一、 编制的原则
        • 二、 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 三、 实例
      • 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其特征
        • 一、 环境管理的概念
        • 二、 环境管理的特征
      •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 一、 环境管理的任务
        • 二、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手段
        • 一、 法律手段
        • 二、 经济手段
        • 三、 行政手段
        • 四、 技术手段
        • 五、 教育手段
      • 第六节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 一、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二、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
        • 三、 实例
      • 活动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地球表层环境的优化调控
      • 第一节 优化调控概述
      • 第二节 优化调控原理
        • 一、 优化调控的理论基础
        • 二、 优化调控的原理
      • 第三节 优化调控的途径
        • 一、 物质流的调控
        • 二、 能量流的调控
        • 三、 信息流的调控
      • 第四节 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
        • 一、 优化调控的程序
        • 二、 常用优化调控模型及应用
      • 活动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