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宗教学纲要


作者:
吕大吉
定价:
47.70元
ISBN:
978-7-04-013116-1
版面字数:
4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1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3-12-19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在吸取国内外宗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宗教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已成为一家之说并形成广泛影响。本书以吕大吉所著《宗教学通论》(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等奖项)及《宗教学通论新编》为蓝本,重新编写而成;主要可供高等院校哲学和宗教学专业教学使用,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读者的最新读本。

  • 绪论
    • 第一节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 一、 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 二、 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 三、 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 四、 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 第二节 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
      • 一、 宗教学发展史概述
      • 二、 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
    •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 一、 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
      • 二、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 三、 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 第1编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
    •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 第一节 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 一、 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
        • 二、 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
        • 三、 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 四、 对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
        • 二、 《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 第三节 本书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 一、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 二、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 三、 “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
        • 四、 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 第二章 宗教观念
      • 第一节 灵魂观念
        • 一、 灵魂观念的涵义
        • 二、 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
        • 三、 灵魂观念的演变
        • 四、 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
        • 五、 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 第二节 神灵观念
        • 一、 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
        • 二、 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
        • 三、 神灵的种类
        • 四、 神灵世界的结构
      • 第三节 神性观念
        • 一、 神性的涵义
        • 二、 天命观念
        • 三、 神迹观念
    • 第三章 宗教经验
      • 第一节 宗教经验的涵义
        • 一、 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
        • 二、 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 一、 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
        • 二、 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 三、 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 四、 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
        • 五、 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 一、 理论的引导
        • 二、 道德的净化
        • 三、 药物的使用
        • 四、 宗教的修习
      • 第四节 宗教经验的实质
        • 一、 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
        • 二、 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
        • 三、 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 第四章 宗教行为
      • 第一节 巫术
        • 一、 巫术的性质和特点
        • 二、 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
        • 三、 巫术的种类
        • 四、 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第二节 宗教禁忌
        • 一、 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
        • 二、 宗教禁忌的起源
        • 三、 宗教禁忌的种类
        • 四、 宗教禁忌的功能
      •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
        • 一、 献祭
        • 二、 祈祷
        • 三、 忏悔
        • 四、 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 第五章 宗教体制
      • 第一节 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 一、 宗教组织的性质
        • 二、 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 三、 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
        • 四、 宗教组织的类型
        • 五、 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 一、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
        • 二、 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 第三节 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 一、 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
        • 二、 宗教修行的目的
        • 三、 宗教修行法门种种
        • 四、 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 第四节 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 一、 宗教礼仪的性质
        • 二、 宗教礼仪的种类
        • 三、 宗教礼仪的功能
  • 第2编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 第六章 概说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 第一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
        • 一、 自然神话论
        • 二、 实物崇拜说
        • 三、 万物有灵论
        • 四、 祖灵论或鬼魂论
        • 五、 图腾论
        • 六、 前万物有灵论
        • 七、 原始启示说
      • 第二节 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 二、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三、 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三节 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 一、 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
        • 二、 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 第七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
      • 第一节 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 一、 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
        • 二、 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
        • 三、 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
        • 四、 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 第二节 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 一、 自发性和朴素性
        • 二、 整体性和排他性
        • 三、 制度化的约束性
        • 四、 鲜明的功利性
      • 第三节 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 一、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
        • 二、 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 第八章 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 第一节 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
        • 一、 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
        • 二、 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
        • 一、 概说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
        • 二、 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
        • 三、 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
        • 四、 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
        • 五、 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
        • 一、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
        • 二、 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
        • 三、 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
        • 四、 社稷崇拜
        • 五、 特点和作用
      •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
        • 一、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
        • 二、 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 三、 奥义书的宗教思想
        • 四、 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 第五节 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 一、 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
        • 二、 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
        • 三、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
        • 四、 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
      • 第六节 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
        • 一、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
        • 二、 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
        • 三、 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
      • 第七节 几点认识
    • 第九章 世界宗教
      • 第一节 世界宗教的特点
        • 一、 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
        • 二、 产生的创建性
        • 三、 组织的独立性
      • 第二节 宗教世界化的原因
        • 一、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
        • 二、 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 第三节 佛教的形成和世界化
        • 一、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 佛陀的创教活动
        • 三、 佛教的基本教义
        • 四、 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
        • 五、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
        • 六、 佛教的发展
        • 七、 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
      • 第四节 基督教的形成与世界化
        • 一、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 耶稣其人其事
        • 三、 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 四、 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
      •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形成与世界化
        • 一、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
        • 三、 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制度
        • 四、 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
  • 第3编 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十章 概说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一节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 一、 文化即人性化的自然
        • 二、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 第二节 宗教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作用
        • 一、 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作用观
        • 二、 从“四要素”说看宗教的社会文化作用
    • 第十一章 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
        • 一、 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
        • 二、 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
      • 第二节 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 一、 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 二、 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
        • 三、 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社会财富
        • 四、 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宗教与政治
      •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 一、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
        • 二、 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
      • 第二节 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
        • 一、 宗教与阶级关系
        • 二、 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
      • 第三节 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
        • 一、 宗教国家化为国教
        • 二、 政教合一
        • 三、 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
      • 第四节 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
        • 一、 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
        • 二、 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
        • 三、 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 第五节 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
        • 一、 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 二、 政教分离
        • 三、 宗教与政党
        • 四、 宗教与国际争端
    • 第十三章 宗教与道德
      •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 一、 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剖析
        • 二、 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
        • 三、 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
      •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 一、 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
        • 二、 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
      •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
        • 一、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 二、 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
        • 三、 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
    • 第十四章 宗教与艺术
      •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 一、 “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
        • 二、 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
        • 三、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
      • 第二节 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
        • 二、 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 三、 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
    • 第十五章 宗教与科学
      • 第一节 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 一、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 二、 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
      • 第二节 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
        • 一、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
        • 二、 哥白尼天文学说对于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
        • 三、 近代实验科学的无神论意义
        • 四、 天体演化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 第三节 关于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问题
    • 第十六章 宗教与哲学
      • 第一节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 一、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
        • 二、 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 第二节 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 二、 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 三、 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 第三节 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 一、 关于灵魂不灭问题
        • 二、 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
        • 三、 关于神迹——超自然律的自由问题
  • 第4编 现代社会的宗教及其发展趋势
    • 第十七章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
        • 一、 经济走向全球化
        • 二、 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
        • 三、 高新科技大发展
      •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演变
        • 一、 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 二、 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
      • 第三节 新兴宗教的活跃
        • 一、 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 新兴宗教的特点
        • 三、 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
        • 四、 “异端”与邪教现象
      • 第四节 宗教的对立与对话
        • 一、 宗教对立的原因
        • 二、 宗教对话的基础
        • 三、 宗教对话运动
    • 第十八章 宗教的未来
      • 第一节 关于“宗教永恒论”
        • 一、 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
        • 二、 宗教为人性天赋论
        • 三、 宗教为社会必需论
      • 第二节 关于“宗教消亡论”
        • 一、 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
      • 第三节 几点认识
    • 阅读参考书
    • 外国人名中英文对照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