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科本)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
定价:
10.80元
ISBN:
978-7-04-012232-9
版面字数:
200.000千字
开本:
32开
全书页数:
23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3-07-30
物料号:
12232-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暂无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 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三、实践性、创新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 二、与时俱进的本质内涵
      •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第五节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
      •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三、物质运动的时空存在方式
    •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二、实践的功能
      • 三、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 二、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 第一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二、联系的多样性
      • 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第二节 事物的永恒发展
      • 一、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二、发展的进程——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
      • 三、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三、矛盾论与系统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
      •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 二、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三、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二、真理的辩证性质
      •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一、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 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特征
      • 三、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
      • 一、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
      •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
      • 三、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
      • 一、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
      • 二、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
      • 一、社会思想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主体部分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 第七章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历史主体
    •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进步
      • 一、文明概念的涵义、种类及意义
      • 二、三个文明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 三、三个文明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状况的基本标志
    • 第二节 人性、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
      • 一、自由与必然
      • 二、人的全面发展
      • 三、共产主义理想和实践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