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信息网络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
胡钰
定价:
10.80元
ISBN:
978-7-04-013556-5
版面字数:
180千字
开本:
32开
全书页数:
216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3-10-27
物料号:
1355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辅导员教育

  本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传播方式与意识形态斗争、构筑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重视BBS中的舆论引导、建立和完善高校校园信息网、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平台等六部分。本书选题新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了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提出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平台的论断和基本方法,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且富有操作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可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有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学生和一般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历程
    • 1.2 我国互联网的使用人群特征
    • 1.3 网络信息的吸引力和扩散力
    • 1.4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1.5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1.6 抓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与意识形态斗争
    • 2.1 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将互联网变成和平演变的新工具
      • 2.1.1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现代信息媒介打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2.1.2 互联网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软力量”
    • 2.2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 2.2.1 政治观:意识形态西化
      • 2.2.2 国家观:民族认同感弱化
      • 2.2.3 自由观: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
      • 2.2.4 道德观:道德评判相对化
      • 2.2.5 交往观:心理发育封闭化
    • 2.3 信息网络化与当代全球化进程的理论基础及认识误区
      • 2.3.1 信息网络化与新自由主义
      • 2.3.2 信息网络化与全民民主
      • 2.3.3 信息网络化与共同富裕
      • 2.3.4 信息网络化与世界多样化
      • 2.3.5 对信息网络化的正确认识
    • 2.4 信息网络化浪潮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2.4.1 理直气壮地推进互联网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2.4.2 让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先进的意识形态建设
      • 2.4.3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抢占互联网上的思想制高点
      • 2.4.4 加强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
    • 2.5 从战略高度认识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2.5.1 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 2.5.2 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保护互联网上的“信息疆域”
      • 2.5.3 建设互联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保证国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 第三章 构筑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 3.1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类型、创办与问题
      • 3.1.1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类型
      • 3.1.2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创办
      • 3.1.3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问题
    • 3.2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目标
      • 3.2.1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成为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新课堂
      • 3.2.2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成为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新纽带
      • 3.2.3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成为展现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新舞台
      • 3.2.4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成为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空间
    • 3.3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功能确立
      • 3.3.1 灌输功能
      • 3.3.2 引导功能
      • 3.3.3 沟通功能
      • 3.3.4 凝聚功能
    • 3.4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机制
      • 3.4.1 坚持领导重视和发挥基层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 3.4.2 坚持自主建设与总体规划相结合
      • 3.4.3 坚持掌握先进理论的建设队伍与掌握先进技术的建设队伍相结合
      • 3.4.4 坚持积极建设、充分使用与认真评估相结合
    • 3.5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评估
      • 3.5.1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评估的原则
      • 3.5.2 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值
  • 第四章 重视BBS中的舆论引导
    • 4.1 BBS中的舆论特征
      • 4.1.1 舆论生成的表层性
      • 4.1.2 舆论制造主体的少数性
      • 4.1.3 舆论传播的发散性
      • 4.1.4 舆论效果的煽动性
    • 4.2 BBS中的舆论形成规律
      • 4.2.1 BBS中的舆论形成阶段
      • 4.2.2 BBS中的谣言
      • 4.2.3 “沉默的螺旋”与议题设置
    • 4.3 BBS中的舆论引导原则
      • 4.3.1 及时性原则
      • 4.3.2 正面性原则
      • 4.3.3 柔和性原则
    • 4.4 BBS中的舆论引导方法
      • 4.4.1 权威对话法
      • 4.4.2 广泛讨论法
      • 4.4.3 事实发布法
      • 4.4.4 幽默消解法
  • 第五章 建立和完善高校校园信息网
    • 5.1 高校校园的多元信息环境
      • 5.1.1 信息社会与当代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使用
      • 5.1.2 大众传媒的特征
      • 5.1.3 多元信息环境中的大学生
    • 5.2 高校校园信息网的“把关人”与把关原则
      • 5.2.1 校园信息网中的“把关人”
      • 5.2.2 校园信息网的把关原则
      • 5.2.3 校园信息网的信息能力培养目标
    • 5.3 高校校园网络媒体的建设与使用
      • 5.3.1 实现有效制约
      • 5.3.2 使校园网成为主流声音的园地
      • 5.3.3 加强网上网下教育结合
      • 5.3.4 及时准确把握校园网上思想动态
    • 5.4 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合力
      • 5.4.1 宣传和教育合力的分类
      • 5.4.2 宣传和教育合力的特征
      • 5.4.3 宣传和教育合力的系统原理
      • 5.4.4 宣传和教育合力的运行原则
  • 第六章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平台
    • 6.1 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历史意义
      • 6.1.1 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与现代化进程
      • 6.1.2 互联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 6.2 防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良倾向
      • 6.2.1 防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娱乐化倾向
      • 6.2.2 防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抽象化倾向
      • 6.2.3 防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科学化倾向
    • 6.3 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 6.3.1 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 6.3.2 坚持理论教育、舆论引导与文化熏陶相结合
      • 6.3.3 坚持教育内容的客观性、说理性
      • 6.3.4 坚持严格管理与道德自律共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泽民论信息网络技术
    • 附录二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