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软件开发过程


作者:
倪子伟 编
定价:
20.30元
ISBN:
978-7-04-013702-6
版面字数:
3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4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4-01-20
读者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计算机大类
二级分类:
计算机类
三级分类:
软件技术

  本书是职业教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成果教材,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教材集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和实践于一体,阐述了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认识开发过程的概念化建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有关软件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方面的内容。
  本书集中讨论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清晰地解释了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并按此范型组织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开发范型和开发过程、需求分析、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类设计、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及软件维护和配置管理等。
  本书适于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院校及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以及民办高校使用,也可作为软件开发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等的参考书。
  • 第1章 软件工程概论
    • 1.1 软件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 1.1.1 软件的概念
      • 1.1.2 软件的特性
      • 1.1.3 软件的分类
    • 1.2 软件发展和软件危机
      • 1.2.1 软件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2 软件危机
      • 1.2.3 软件危机的表现
      • 1.2.4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 1.2.5 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
    • 1.3 软件工程概念
      • 1.3.1 对软件开发的新认识
      • 1.3.2 软件工程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 1.4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 1.5 软件生存周期方法学
      • 1.5.1 软件生存周期
      • 1.5.2 生存周期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 1.6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 1.6.1 新一轮软件危机和CASE
      • 1.6.2 软件开发环境
      • 1.6.3 CASE结构和CASE工具
    • 本章小结
    • 习题1
  • 第2章 软件开发范型和开发过程
    • 2.1 软件开发范型要素
      • 2.1.1 项目概念化
      • 2.1.2 项目表示
      • 2.1.3 项目实现
      • 2.1.4 统一的概念
    • 2.2 面向过程范型
      • 2.2.1 功能分解
      • 2.2.2 结构化分析和设计
    • 2.3 面向对象范型
      • 2.3.1 面向对象概念和术语
      • 2.3.2 面向对象方法学
      • 2.3.3 面向对象潜在的优点
      • 2.3.4 面向对象潜在的缺点
    • 2.4 软件开发过程
      • 2.4.1 瀑布模型
      • 2.4.2 快速原型法
      • 2.4.3 增量/迭代开发过程
      • 2.4.4 螺旋模型
    • 2.5 创建非正式场景
      • 2.5.1 场景说明
      • 2.5.2 创建非正式场景的指南
    • 2.6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6.1 建立模型的作用
      • 2.6.2 UML概念
      • 2.6.3 UML的发展简史
      • 2.6.4 UML建模框架
      • 2.6.5 UML模型的基本概念
    • 2.7 团队软件开发
      • 2.7.1 主人翁精神和团队精神
      • 2.7.2 项目组工作
      • 2.7.3 创建项目小组
    • 本章小结
    • 习题2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问题分析
      • 3.1.2 需求模型
    • 3.2 产品需求——设计之源
      • 3.2.1 软件设计的出发点——3W
      • 3.2.2 设计之源
      • 3.2.3 错误设计之源
      • 3.2.4 用户
    • 3.3 需求收集
      • 3.3.1 需求导出
      • 3.3.2 会谈
      • 3.3.3 集体讨论
      • 3.3.4 需求技巧和技术
    • 3.4 需求确认和描述
      • 3.4.1 需求确认和测试
      • 3.4.2 需求描述
    • 3.5 需求规格说明
      • 3.5.1 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
      • 3.5.2 数据需求
      • 3.5.3 功能需求
      • 3.5.4 补充规范
      • 3.5.5 管理需求
    • 3.6 需求分析的评审
      • 3.6.1 评审的内容
      • 3.6.2 评审的方法
    • 3.7 UCCD分析过程
      • 3.7.1 传统分析与面向对象分析
      • 3.7.2 UCCD需求分析步骤
    • 本章小结
    • 习题3
  • 第4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 4.1 面向对象的分析原则和任务
      • 4.1.1 面向对象的分析原则
      • 4.1.2 类职责协作模型
      • 4.1.3 类职责协作模型的优缺点
    • 4.2 需求规格说明
    • 4.3 图书馆管理系统规格说明
      • 4.3.1 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撰写的需求规格说明
      • 4.3.2 评价需求规格说明
    • 4.4 细化需求规格说明
      • 4.4.1 原型法作为细化工具
      • 4.4.2 细化LMS需求说明的其他元素
    • 4.5 验证需求规格说明
    • 4.6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过程
      • 4.6.1 以用例为中心的开发
      • 4.6.2 识别潜在的对象和类
      • 4.6.3 筛选对象和类
      • 4.6.4 识别对象的属性
      • 4.6.5 定义操作
      • 4.6.6 识别用例
      • 4.6.7 识别LMS中的用例
      • 4.6.8 场景开发
      • 4.6.9 LMS的样本场景
      • 4.6.10 用UML对系统建模
    • 4.7 类模型
      • 4.7.1 类图
      • 4.7.2 LMS的类图
      • 4.7.3 用例图
    • 4.8 需求分析小结
      • 4.8.1 UCCD需求分析过程
      • 4.8.2 系统演化
    • 本章小结
    • 习题4
  • 第5章 产品设计
    • 5.1 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
    • 5.2 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 5.2.1 模块化
      • 5.2.2 抽象
      • 5.2.3 封装与信息隐蔽
      • 5.2.4 模块独立
      • 5.2.5 耦合
      • 5.2.6 内聚
      • 5.2.7 可重用
      • 5.2.8 启发式规则
    • 5.3 产品设计
      • 5.3.1 面向对象设计模型
      • 5.3.2 产品设计
    • 5.4 对象持久化
      • 5.4.1 对象持久化
      • 5.4.2 对象序列化
      • 5.4.3 评价对象持久化
    • 5.5 进程体系结构
      • 5.5.1 多结点建模
      • 5.5.2 进程间通信建模
      • 5.5.3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 5.6 用户界面设计
      • 5.6.1 用户界面的作用
      • 5.6.2 用户界面的质量因素
      • 5.6.3 用户友好性
      • 5.6.4 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 5.7 交互样式
      • 5.7.1 命令语言
      • 5.7.2 菜单选择
      • 5.7.3 表单填写
      • 5.7.4 直接操纵
      • 5.7.5 自然语言
    • 5.8 LMS用户界面的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习题5
  • 第6章 类设计
    • 6.1 类类型体系结构
      • 6.1.1 类模型层次化
      • 6.1.2 模块化能力的准则
      • 6.1.3 类的重用
    • 6.2 类设计过程
      • 6.2.1 分析—类设计—实现
      • 6.2.2 类构架
      • 6.2.3 系统分解
    • 6.3 类模型演化
      • 6.3.1 类图的符号修饰
      • 6.3.2 交互图
      • 6.3.3 LMS的交互图
      • 6.3.4 协作图的创建
      • 6.3.5 评估设计
      • 6.3.6 对象图
      • 6.3.7 对象图的创建
    • 6.4 类设计阶段的目标
      • 6.4.1 通过重用设计类
      • 6.4.2 良好设计的类与方法
      • 6.4.3 数据完整性
      • 6.4.4 类设计准则
    • 6.5 类设计的验证
    • 本章小结
    • 习题6
  • 第7章 编程实现
    • 7.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7.1.1 什么是编程
      • 7.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 7.2 实现途径
      • 7.2.1 实现的方法
      • 7.2.2 “大突击”实现
      • 7.2.3 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实现
      • 7.2.4 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方法的结合
      • 7.2.5 实现的线程方法
    • 7.3 程序设计风格
      • 7.3.1 由艺术到科学
      • 7.3.2 源程序文档化
      • 7.3.3 数据说明
      • 7.3.4 语句结构
      • 7.3.5 输入和输出
    • 7.4 类的实现
      • 7.4.1 类的实现方案
      • 7.4.2 持久代码的实现
    • 7.5 程序效率
      • 7.5.1 程序效率的准则
      • 7.5.2 算法对效率的影响
    • 7.6 容错技术
      • 7.6.1 冗余程序设计
      • 7.6.2 防错程序设计
    • 7.7 实现计划
      • 7.7.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步骤
      • 7.7.2 实现计划
    • 7.8 项目编码标准
    • 本章小结
    • 习题7
  • 第8章 软件测试
    • 8.1 软件测试概念
      • 8.1.1 尽早地测试
      • 8.1.2 测试的目的
      • 8.1.3 测试的任务
      • 8.1.4 软件开发与代码测试
    • 8.2 测试团队
    • 8.3 测试原理
      • 8.3.1 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测试
      • 8.3.2 测试的经验谈
    • 8.4 错误、故障和失效
      • 8.4.1 定义
      • 8.4.2 三个术语的相关性
      • 8.4.3 错误是否应该分等级
    • 8.5 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
      • 8.5.1 测试计划
      • 8.5.2 测试喻示
      • 8.5.3 测试用例
      • 8.5.4 程序正确性证明
    • 8.6 测试分类
      • 8.6.1 测试方式
      • 8.6.2 黑盒测试
      • 8.6.3 边界值测试
      • 8.6.4 白盒测试
      • 8.6.5 回归测试
    • 8.7 代码测试阶段
      • 8.7.1 单元测试
      • 8.7.2 集成测试
      • 8.7.3 系统测试
      • 8.7.4 用户验收测试
    • 8.8 测试步骤
    • 8.9 面向对象测试的特殊论题
      • 8.9.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
      • 8.9.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
      • 8.9.3 有关继承的测试
    • 8.10 测试LMS的案例分析
      • 8.10.1 测试计划
      • 8.10.2 单元测试阶段
      • 8.10.3 系统地提出测试用例
    • 8.11 调试 
      • 8.11.1 调试活动的难度
      • 8.11.2 调试原则
      • 8.11.3 调试的方法
      • 8.11.4 调试的步骤
    • 本章小结
    • 习题8
  • 第9章 软件质量保证
    • 9.1 软件质量因素
      • 9.1.1 软件质量的定义和模型
      • 9.1.2 软件质量因素细分
    • 9.2 提高质量的基本方法
      • 9.2.1 质量、生产率与成本
      • 9.2.2 软件过程改进
      • 9.2.3 优化与折中
      • 9.2.4 软件质量评价原则
    • 9.3 软件质量保证
    • 9.4 技术审查与管理复审
      • 9.4.1 进行评审的必要性
      • 9.4.2 技术审查的标准和方法
      • 9.4.3 评审的内容
    • 9.5 软件质量控制
      • 9.5.1 我国软件现状
      • 9.5.2 引入规范过程
    • 9.6 软件质量保证标准
      • 9.6.1 ISO质量保证模型
      • 9.6.2 ISO9001标准
    • 本章小结
    • 习题9
  • 第10章 软件维护和配置管理
    • 10.1 软件维护概念
      • 10.1.1 维护的类型
      • 10.1.2 维护类型的比例
      • 10.1.3 区分维护类型
    • 10.2 软件维护的特点
      • 10.2.1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的对比
      • 10.2.2 维护的代价
      • 10.2.3 维护的问题
    • 10.3 维护过程
      • 10.3.1 维护组织
      • 10.3.2 维护报告
      • 10.3.3 维护周期
      • 10.3.4 保存维护记录
      • 10.3.5 评价维护活动
    • 10.4 可维护性
      • 10.4.1 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 10.4.2 文档
      • 10.4.3 可维护性复审
      • 10.4.4 软件维护的复审
    • 10.5 逆向工程与再生工程
      • 10.5.1 逆向工程与再生工程定义
      • 10.5.2 预防性维护
      • 10.5.3 逆向工程的元素
      • 10.5.4 恢复信息的级别和方法
    • 10.6 软件配置管理
      • 10.6.1 软件配置项和基线
      • 10.6.2 配置标识
      • 10.6.3 版本控制
      • 10.6.4 变更控制
      • 10.6.5 配置审核
      • 10.6.6 配置状态报告
    • 本章小结
    • 习题10
  • 参考文献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