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
定价:
35.80元
ISBN:
978-7-04-026774-7
版面字数:
3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4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出版时间:
2011-09-1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编写课题组由21 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教育部袁贵仁、中央党校杨春贵、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北京大学丰子义。
       本书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批重点教材之一,全书围绕实践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和核心问题展开,包括哲学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世界、世界的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等内容,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以生动流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恰当评价,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 前辅文
  •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 一、 哲学与世界观
      • 二、 世界观与人生观
      •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
    •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
      • 二、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
      • 三、哲学的发展规律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 一、物质概念
      • 二、运动、时间和空间
      •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 第二节 意识及其本质
      • 一、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与类型
      •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二、实践的本质
      • 三、实践的内在矛盾
      • 四、实践的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 一、实践的主体
      • 二、实践的客体
      • 三、实践的中介
      • 四、实践的过程
    •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 一、联系的普遍性
      •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 三、发展的方向与过程
    • 第二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 一、整体与部分
      • 二、内容与形式
      • 三、本质与现象
      • 四、原因与结果
      • 五、必然与偶然
      • 六、现实与可能
    •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 一、规律的含义
      • 二、规律的类型
      • 三、辩证法的实质
  • 第六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二节 量变质变规律
      • 一、质、量、度
      • 二、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 一、肯定与否定
      • 二、否定之否定
      •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 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 一、历史活动的合力作用
      • 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 三、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 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
      •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 二、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三、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 第三节 发展先进生产力
      • 一、社会发展与先进生产力
      • 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 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 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
      •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 第二节 个人的历史作用
      •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 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第三节 群众的组织与作用的发挥
      • 一、历史活动与群众队伍
      •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 第十一章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文化与社会意识
      •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二、文化与社会心理
      • 三、文化与社会意识形式
    • 第二节 文化的社会功能
      • 一、文化与文明
      • 二、文化与人的塑造
      • 三、文化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十二章 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 第二节 认识的运动过程
      • 一、从实践到认识
      • 二、从认识到实践
      • 三、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和发展
    • 第三节 认识的思维方法
      • 一、归纳与演绎
      • 二、分析与综合
      • 三、抽象与具体
      • 四、逻辑与历史
  • 第十三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 第一节 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 一、真理的本质
      • 二、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 三、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 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
    • 第三节 真理的发展规律
      • 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 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
      • 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 第十四章 价值与价值观
    •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与形态
      • 一、价值的本质
      •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 三、价值的形态
    • 第二节 评价及其科学性
      • 一、评价与认知
      • 二、评价的标准
      • 三、评价的科学性
    • 第三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 一、价值观的形成
      • 二、价值观的功能
      • 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 第十五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 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 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
    •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 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 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
  • 阅读文献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后 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