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美学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杨春时
定价:
22.80元
ISBN:
978-7-04-015302-6
版面字数:
31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6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4-04-23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哲学
二级分类:
哲学
三级分类:
哲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内容包括审美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审美的本质、审美的起源、审美意识、审美符号、审美文化、审美范畴、审美解释、审美的历史发展、审美的功能和美育等,全面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性质、特征。本书继承中国美学当代发展的成就,吸收现代世界美学的合理成果,突出美学的哲学性,确立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建立了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兼顾了美学的多学科性,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多学科角度阐释审美活动。本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
  本书既适合哲学学科的美学课程教学,也适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大学生学习。
  • 绪论
    •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 二、美学的学科属性
      • 三、美学的分支学科
    • 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 一、美学的知识学意义
      • 二、美学的哲学意义
      • 三、美学对艺术活动的指导意义
      •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
      •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 二、中国美学的历史
      • 三、中国美学的现代建设和发展问题
  • 第一章 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选讲)
    • 第一节 哲学与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 一、古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 二、近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 四、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体系
    • 第二节 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 二、确立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点
    •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一、西方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 二、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 三、现代中国美学的方法论原则
  • 第二章 审美的本质
    • 第一节 审美本质的发现
      • 一、审美的自由性
      • 二、审美的超越性
    • 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一: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 一、生存与生存方式
      • 二、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 三、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
    • 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 一、体验与体验方式
      • 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 三、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体悟
    • 第四节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 一、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本质问题
      • 二、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
      • 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
  • 第三章 审美的起源
    • 第一节 审美起源问题的分析
      • 一、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 二、对诸种审美起源理论的分析、评价
      • 三、审美起源问题的内涵
    • 第二节 审美的原型
      • 一、审美的生理基础——生物习性
      • 二、审美的原型——原始巫术
      • 三、原始文化作为原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原始劳动创造了审美的生理条件
      • 二、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
      • 三、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需要
    • 第四节 审美起源的内在根据
      • 一、审美发生的深层心理动力
      • 二、审美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
      • 三、审美发生的心理创造能力
    • 第五节 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
      • 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人类文明的发生
      • 二、巫术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化
      • 三、审美的确立
  • 第四章 意识与审美意识
    • 第一节 人类意识类型
      • 一、原始意识
      • 二、现实意识
      • 三、自由意识
    • 第二节 意识结构
      • 一、认知方面与意向方面
      • 二、意识层次
      • 三、意识水平
    • 第三节 审美意识
      • 一、审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
      • 二、审美意识的要素
      • 三、审美意识的创造
  • 第五章 审美符号(选讲)
    • 第一节 符号的性质和形态
      • 一、符号的性质
      • 二、原始符号
      • 三、现实符号
      • 四、超越性符号
    • 第二节 符号的分类和结构
      • 一、符号的形式分类
      • 二、符号的意义结构
    • 第三节 审美符号的性质
      • 一、审美符号是意象性符号
      • 二、审美符号是超越性符号
      • 三、审美符号的内涵语法
    • 第四节 审美符号的创造
      • 一、审美符号与现实符号的关系
      • 二、审美符号的生成
  • 第六章 审美对象和审美文化
    •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分类
      • 一、按存在形态划分的审美对象
      • 二、按心理感受方式划分的审美对象
      • 三、按接受感官划分的审美对象
    • 第二节 审美文化
      • 一、文化的形态
      • 二、文化的结构
      • 三、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
      •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
      • 二、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第四节 作为审美文化的艺术
      • 一、艺术的结构
      • 二、艺术的形态
      • 三、艺术的性质和意义
  • 第七章 审美范畴
    • 第一节 审美范畴的性质
      • 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
      •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 第二节 肯定性审美范畴
      • 一、优美
      • 二、崇高
      • 三、喜剧
    • 第三节 否定性审美范畴
      • 一、丑陋
      • 二、荒诞
      • 三、悲剧
  • 第八章 审美解释(选讲)
    • 第一节 审美解释的性质
      • 一、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
      • 二、审美解释是审美意义的呈现过程
      • 三、审美解释是审美释义与审美评价的同一
      • 四、审美解释的历史性与超历史性
    • 第二节 审美理解与审美判断
      • 一、审美理解(判断)是审美体验与审美阐释(批评)的中介
      • 二、审美判断及其标准
      • 三、审美理解及其依据
    • 第三节 审美阐释与审美批评
      • 一、审美阐释(批评)是对审美理解(判断)的反思和分析
      • 二、审美阐释(批评)的依据是更新的审美观念
    • 第四节 艺术批评
      • 一、艺术批评是审美解释的典范
      • 二、艺术批评的多种形态
      • 三、艺术批评的社会作用
  • 第九章 审美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审美历史的特性
      • 一、审美历史悖论
      • 二、审美是时间性与超时间性的统一
      • 三、审美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 四、审美是发展与超越的统一
      • 五、审美是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第二节 审美历史发展的动因
      • 一、社会发展是审美发展的现实条件
      • 二、人的发展是审美发展的根据
      • 三、社会发展与审美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三节 审美历史的结构分析
      • 一、审美文化模式和审美传统
      • 二、审美思潮
      • 三、审美历史的古典与现代
    • 第四节 审美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 一、审美发展中的继承
      • 二、审美发展中的革新
      • 三、审美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 第十章 审美的功能与美育
    • 第一节 审美的功能
      • 一、审美对抗异化的解放作用
      • 二、审美介入现实的批判作用
      • 三、审美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作用
      • 四、审美升华原欲的美感娱乐作用
      • 五、审美消除主客对立的协调作用
      • 六、审美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
    • 第二节 审美作用的特点
      • 一、审美作用的不可抗拒性
      • 二、审美作用的超功利性
      • 三、审美社会作用的间接性
      • 四、审美作用的内在性和潜移默化性
    • 第三节 美育
      • 一、美育的性质和任务
      • 二、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 三、美育对儿童的特殊意义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