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风险评价(第二版)


作者:
Glenn W.Suter II
定价:
59.90元
ISBN:
978-7-04-027882-8
版面字数:
83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44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06-1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销售服务技术》的第二版,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
全书共分七章,着重阐述了销售服务技术概述,零售商业柜台服务技术,柜台营业工作程序及基本业务技术,零售商业柜台操作技术,礼品包装技术,收银操作技术,柜台、货架、橱窗商品陈列技术。为便于读者阅读、使用和练习,每章后都附有复习思考题及实训题(第一章没有实训题)。
      本书采用出版物短信防伪系统,用封底下方的防伪码,按照本书最后一页“郑重声明”下方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可查询图书真伪并有机会赢得大奖。本书同时配有学习卡资源,按照本书最后一页“郑重声明”下方的学习卡使用说明,登录http://sve.hep.com.cn,可上网学习,下载资源。
      本书实用性强、内容丰富,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商业人员在职培训及自学辅导用书,以及商品经营类专业学生参加营业员技术等级考核(中级)的指导书。

 

  • 第一篇 生态风险评价导论
    • 第1 章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
      • 1 .1 前瞻性和回顾性风险评价
      • 1 .2 风险、收益和成本
      • 1 .3 支持的决策
        • 1 .3 .1 危害优先化
        • 1 .3 .2 替代行动的比较
        • 1 .3 .3 排放许可
        • 1 .3 .4 限制负荷
        • 1 .3 .5 修复和恢复
        • 1 .3 .6 批准和管理土地使用
        • 1 .3 .7 物种管理
        • 1 .3 .8 评价损失
      • 1 .4 风险评价的社会政治目的
      • 1 .5 角色分配
        • 1 .5 .1 风险评价者
        • 1 .5 .2 风险管理者
        • 1 .5 .3 利益相关者
    • 第2 章 其他类型的评价
      • 2 .1 监测状况和趋势
      • 2 .2 制定标准
      • 2 .3 生命周期评价
      • 2 .4 禁令
      • 2 .5 技术规则
      • 2 .6 最佳实践、规则或指南
      • 2 .7 预防原则
      • 2 .8 适应性管理
      • 2 .9 类推
      • 2 .10 生态系统管理
      • 2 .11 健康风险评价
      • 2 .12 环境影响评价
      • 2 .13 小结
    • 第3 章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3 .1 USEPA 基本框架
      • 3 .2 替代框架
        • 3 .2 .1 WHO整合框架
        • 3 .2 .2 多重行为
        • 3 .2 .3 生态流行病学
        • 3 .2 .4 因果链框架
      • 3 .3 扩展框架
      • 3 .4 迭代评价
        • 3 .4 .1 筛选评价与确定性评价
        • 3 .4 .2 基线评价和备选方案评价
        • 3 .4 .3 作为适应性管理的迭代评价
      • 3 .5 特定问题框架
      • 3 .6 结论
    • 第4 章 生态流行病学和归因分析
      • 4 .1 生物调查
      • 4 .2 生物评价
      • 4 .3 归因分析
        • 4 .3 .1 识别候选原因
        • 4 .3 .2 分析证据
        • 4 .3 .3 表征原因
        • 4 .3 .4 归因分析的迭代
      • 4 .4 来源识别和备选管理
      • 4 .5 生态流行病学中的风险评价
      • 4 .6 小结
    • 第5 章 可变性、不确定性及概率
      • 5 .1 不可预测性的来源
        • 5 .1 .1 可变性
        • 5 .1 .2 不确定性
        • 5 .1 .3 可变性/不确定性的二分法
        • 5 .1 .4 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组合
        • 5 .1 .5 误差
        • 5 .1 .6 忽视和混淆
        • 5 .1 .7 来源小结
      • 5 .2 概率的定义
        • 5 .2 .1 概率类型:频率与可信度
        • 5 .2 .2 概率类型:无条件概率和条件概率
      • 5 .3 分析概率的方法
        • 5 .3 .1 频率论统计学
        • 5 .3 .2 贝叶斯统计学
        • 5 .3 .3 重新采样统计学
        • 5 .3 .4 其他方法
      • 5 .4 为什么使用概率分析?
        • 5 .4 .1 确保安全
        • 5 .4 .2 避免过分保守
        • 5 .4 .3 了解并阐述不确定性
        • 5 .4 .4 估算概率性终点
        • 5 .4 .5 制定采样与试验计划
        • 5 .4 .6 比较假设与模型
        • 5 .4 .7 协助决策
        • 5 .4 .8 原因小结
      • 5 .5 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技术
        • 5 .5 .1 不确定性因子
        • 5 .5 .2 置信区间
        • 5 .5 .3 数据分布
        • 5 .5 .4 统计建模
        • 5 .5 .5 蒙特卡罗分析和不确定性传播
        • 5 .5 .6 嵌套蒙特卡罗分析
        • 5 .5 .7 敏感性分析
        • 5 .5 .8 列表和定性评估
      • 5 .6 风险评价过程中的概率
        • 5 .6 .1 暴露分布的界定
        • 5 .6 .2 效应分布的界定
        • 5 .6 .3 风险分布的估算
      • 5 .7 具不确定性的参数
      • 5 .8 小结
    • 第6 章 维度、尺度和组织层次
      • 6 .1 组织层次
      • 6 .2 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
      • 6 .3 区域尺度
      • 6 .4 维度
        • 6 .4 .1 动因的多度和强度
        • 6 .4 .2 持续时间
        • 6 .4 .3 空间
        • 6 .4 .4 受影响的比例
        • 6 .4 .5 效应的严重性
        • 6 .4 .6 效应的类型
        • 6 .4 .7 如何处理多维?
    • 第7 章 作用模式和作用机理
      • 7 .1 化学模式和机理
      • 7 .2 机理测试
      • 7 .3 非化学模式和机理
    • 第8 章 混合物与多种动因
      • 8 .1 化学混合物
        • 8 .1 .1 基于整体混合物的方法
        • 8 .1 .2 基于组分检测的方法
        • 8 .1 .3 复杂混合物的整合
      • 8 .2 多种动因
        • 8 .2 .1 动因的分类和联合
        • 8 .2 .2 测定空间与时间的重叠部分
        • 8 .2 .3 定义效应与作用模式
        • 8 .2 .4 效应筛选
        • 8 .2 .5 简单效应加和
        • 8 .2 .6 暴露加和
        • 8 .2 .7 联合效应的机理模型
        • 8 .2 .8 复杂动因和活动的整合
    • 第9 章 质量保证
      • 9 .1 数据质量
        • 9 .1 .1 原始数据
        • 9 .1 .2 二级数据
        • 9 .1 .3 默认和假设
        • 9 .1 .4 数据质量表征
        • 9 .1 .5 数据管理
      • 9 .2 模型的质量
      • 9 .3 概率分析的质量
      • 9 .4 评价的质量
        • 9 .4 .1 评价过程的质量
        • 9 .4 .2 同行对评价的审查
        • 9 .4 .3 评价的重复
      • 9 .5 小结
  • 第二篇 风险评价规划与问题形成
    • 第10 章 推动力和要求
    • 第11 章 目标与宗旨
    • 第12 章 管理备选方案
    • 第13 章 动因和源
      • 13 .1 排放
      • 13 .2 活动和项目
      • 13 .3 成因来源
      • 13 .4 动因特征
      • 13 .5 导致间接暴露与效应的排放源
      • 13 .6 排放源和动因的筛选
    • 第14 章 环境描述
    • 第15 章 暴露情景
    • 第16 章 评价终点
      • 16 .1 评价终点和组织水平
      • 16 .2 普通评价终点
        • 16 .2 .1 基于政策决定的普通终点
        • 16 .2 .2 基于功能的普通终点
        • 16 .2 .3 普通终点的应用
      • 16 .3 普通终点的明确
      • 16 .4 基于目标层次的终点
    • 第17 章 概念模型
      • 17 .1 概念模型的应用
      • 17 .2 概念模型的形式
      • 17 .3 概念模型的建立
      • 17 .4 与其他概念模型的衔接
    • 第18 章 分析计划
      • 18 .1 暴露、效应和环境状况测定方法的选择
      • 18 .2 参考地点和参考信息
        • 18 .2 .1 污染或破坏前的生态信息
        • 18 .2 .2 模型信息
        • 18 .2 .3 其他场地信息
        • 18 .2 .4 区域参考信息
        • 18 .2 .5 采用梯度作为参考
        • 18 .2 .6 阳性参考信息
        • 18 .2 .7 以目标为参考
  • 第三篇 暴露分析
    • 第19 章 源的识别与表征
      • 19 .1 源和环境
      • 19 .2 未知源
      • 19 .3 小结
    • 第20 章 采样、分析和检测
      • 20 .1 介质的采样和化学分析
      • 20 .2 采样和样品制备
      • 20 .3 冲突的数据
      • 20 .4 筛选分析
      • 20 .5 辅助因子分析
      • 20 .6 水
      • 20 .7 沉积物
      • 20 .8 土壤
      • 20 .9 生物区和生物标志物
      • 20 .10 生物测试
      • 20 .11 生物调查
      • 20 .12 采样、分析和概率
      • 20 .13 结论
    • 第21 章 化学物质迁移和归趋的数学模型
      • 21 .1 目标
      • 21 .2 模型的基本概念
        • 21 .2 .1 排放或负荷
        • 21 .2 .2 点源和非点源
        • 21 .2 .3 稳态和非稳态源
        • 21 .2 .4 尺度的重要性
      • 21 .3 质量平衡模型的公式化
        • 21 .3 .1 确定室
        • 21 .3 .2 反应速率
        • 21 .3 .3 迁移速率
        • 21 .3 .4 排放
        • 21 .3 .5 求解质量平衡方程
        • 21 .3 .6 复杂性、有效性和置信限
      • 21 .4 简单质量平衡模型的例释
        • 21 .4 .1 被模拟的体系
        • 21 .4 .2 浓度计算
        • 21 .4 .3 逸度计算
        • 21 .4 .4 讨论
      • 21 .5 重要化学物质和模拟其行为的模型
        • 21 .5 .1 通用多介质模型
        • 21 .5 .2 特定环境介质模型
        • 21 .5 .3 特定类别化学物质的模型
      • 21 .6 关于选择和应用模型的总结
    • 第22 章 化学物质和其他动因的暴露
      • 22 .1 暴露模型
      • 22 .2 地表水化学物质的暴露
      • 22 .3 沉积物中化学物质的暴露
      • 22 .4 土壤污染物暴露
        • 22 .4 .1 估算暴露的化学分析
        • 22 .4 .2 土壤的深度剖面
      • 22 .5 陆生植物暴露
        • 22 .5 .1 根系深度
        • 22 .5 .2 根际
        • 22 .5 .3 湿地植物暴露
        • 22 .5 .4 土壤特征与植物暴露
        • 22 .5 .5 植物的种间差异
        • 22 .5 .6 植物在空气中的暴露
      • 22 .6 土壤无脊椎动物暴露
        • 22 .6 .1 暴露深度和吸收物质
        • 22 .6 .2 土壤性质和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
      • 22 .7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暴露
      • 22 .8 野生动物的暴露
        • 22 .8 .1 基于外部测定的暴露模型
        • 22 .8 .2 暴露评价参数
      • 22 .9 吸收模型
        • 22 .9 .1 水生生物吸收
        • 22 .9 .2 底栖无脊椎动物吸收
        • 22 .9 .3 陆生植物吸收
        • 22 .9 .4 蚯蚓吸收
        • 22 .9 .5 陆生节肢动物吸收
        • 22 .9 .6 陆生脊椎动物吸收
      • 22 .10 石油和其他化学混合物暴露
      • 22 .11 极端自然事件暴露
      • 22 .12 生物体暴露
      • 22 .13 概率与暴露模型
      • 22 .14 暴露表征
  • 第四篇 效应分析
    • 第23 章 暴露反应关系
      • 23 .1 暴露反应关系方法
        • 23 .1 .1 机理模型
        • 23 .1 .2 回归模型
        • 23 .1 .3 统计显著性
        • 23 .1 .4 内插法
        • 23 .1 .5 效应水平和置信度
      • 23 .2 暴露反应关系中的问题
        • 23 .2 .1 阈值和基准
        • 23 .2 .2 时间可作为暴露和反应的量度
        • 23 .2 .3 浓度与时间结合
        • 23 .2 .4 非单调关系
        • 23 .2 .5 不同类别的变量
        • 23 .2 .6 野外数据的暴露反应关系
        • 23 .2 .7 残留量反应关系
      • 23 .3 毒效动力学——机理性的内在暴露反应关系
        • 23 .3 .1 金属在鱼鳃内的毒效动力学
      • 23 .4 间接效应
    • 第24 章 试验
      • 24 .1 试验中的问题
      • 24 .2 化合物或污染物质试验
        • 24 .2 .1 水生试验
        • 24 .2 .2 沉积物试验
        • 24 .2 .3 土壤试验
        • 24 .2 .4 摄食和其他野生动物暴露
      • 24 .3 微宇宙和中宇宙
      • 24 .4 废水试验
      • 24 .5 介质试验
        • 24 .5 .1 污染水试验
        • 24 .5 .2 污染沉积物试验
        • 24 .5 .3 污染土壤试验
        • 24 .5 .4 采用野生动物的环境介质试验
      • 24 .6 现场试验
        • 24 .6 .1 水体现场试验
        • 24 .6 .2 植物和土壤生物的现场试验
        • 24 .6 .3 野生动物现场试验
      • 24 .7 生物体试验
      • 24 .8 其他非化学动因试验
      • 24 .9 试验小结
    • 第25 章 生物调查
      • 25 .1 水体生物调查
        • 25 .1 .1 固着生物
        • 25 .1 .2 浮游生物
        • 25 .1 .3 鱼类
        • 25 .1 .4 底栖无脊椎动物
      • 25 .2 陆地生物调查
        • 25 .2 .1 土壤生物调查
        • 25 .2 .2 野生生物调查
        • 25 .2 .3 陆生植物调查
      • 25 .3 生理学、组织学和形态学效应
      • 25 .4 生物调查的不确定性
      • 25 .5 小结
    • 第26 章 生物个体水平外推模型
      • 26 .1 结构活性关系
        • 26 .1 .1 SARs的化学域
        • 26 .1 .2 SARs的方法
        • 26 .1 .3 SARs情形
      • 26 .2 效应外推方法
        • 26 .2 .1 分类和选择
        • 26 .2 .2 因子
        • 26 .2 .3 物种敏感性分布
        • 26 .2 .4 回归模型
        • 26 .2 .5 暴露反应模型的历时外推
        • 26 .2 .6 由统计模型得到的因子
        • 26 .2 .7 类比法
        • 26 .2 .8 外推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 26 .2 .9 多种模型组合方法
      • 26 .3 特殊生物区系的外推
        • 26 .3 .1 水生生物
        • 26 .3 .2 底栖无脊椎动物
        • 26 .3 .3 野生动物
        • 26 .3 .4 土壤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 26 .3 .5 土壤过程
        • 26 .3 .6 水化学
        • 26 .3 .7 土壤特性
        • 26 .3 .8 实验室到野外
      • 26 .4 小结
    • 第27 章 种群建模
      • 27 .1 基本概念和定义
        • 27 .1 .1 种群水平评价终点
        • 27 .1 .2 生活史在种群水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27 .1 .3 不确定性的表征与传播
        • 27 .1 .4 密度依赖
      • 27 .2 种群分析方法
        • 27 .2 .1 种群潜在增长率
        • 27.2.2 预测矩阵
        • 27.2.3 整体模型
        • 27.2.4 集合种群模型
        • 27.2.5 个体模型
      • 27.3 对有毒化学物质的应用
        • 27.3.1 从个体外推到种群的不确定性的定量研究
        • 27.3.2 基于生活史的生态风险评价
        • 27.3.3 定量分析化学物质暴露对灭绝风险的影响
        • 27.3.4 定量分析化学物质暴露对集合种群的影响
        • 27.3.5 个体模型
      • 27.4 种群模型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前景
    • 第28 章 生态系统效应模型
      • 28 .1 生态系统范例
      • 28 .2 生态系统风险评价
        • 28 .2 .1 生态系统评价终点
      • 28 .3 生态系统模拟模型
        • 28 .3 .1 自然生态系统模型
        • 28 .3 .2 生态系统网络分析
        • 28 .3 .3 房室模型
        • 28 .3 .4 现有生态系统风险模型
      • 28 .4 模型选择、使用与开发
        • 28 .4 .1 模型选择
        • 28 .4 .2 模型改进与开发
      • 28 .5 生态系统模型创新
        • 28 .5 .1 动态结构模型
        • 28 .5 .2 模型平台交互作用
        • 28 .5 .3 网络生态系统模型
        • 28 .5 .4 生态系统模拟的可视化
      • 28 .6 生态系统模型、风险评价及决策
        • 28 .6 .1 模型结果与NOECs
        • 28 .6 .2 阿特拉津的含量
      • 28 .7 模型与建模者
  • 第五篇 风险表征
    • 第29 章 标准和基准
      • 29 .1 标准
      • 29 .2 筛选基准
        • 29 .2 .1 作为筛选基准的标准
        • 29 .2 .2 二级标准值
        • 29 .2 .3 以剂量反应模型为基础的基准
        • 29 .2 .4 具有统计意义的阈值
        • 29 .2 .5 具有安全因子的试验终点
        • 29 .2 .6 效应水平的分布
        • 29 .2 .7 平衡分配基准
        • 29 .2 .8 作为基准的平均值
        • 29 .2 .9 生态流行病学基准
        • 29 .2 .10 筛选基准小结
    • 第30 章 暴露和暴露反应的整合
      • 30 .1 商值法
      • 30 .2 暴露是分散的而反应是固定的
      • 30 .3 暴露和反应均是分散的
      • 30 .4 综合模型
      • 30 .5 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整合
      • 30 .6 空间范围的整合
      • 30 .7 实例
        • 30 .7 .1 汞污染地区的鼩
        • 30 .7 .2 佛罗里达州南部的白鹭和鹰
        • 30 .7 .3 中国香港的白鹭和苍鹭
        • 30 .7 .4 河流中具有生物积累性的污染物
        • 30 .7 .5 夏威夷的二次污染
        • 30 .7 .6 阿特拉津
        • 30 .7 .7 亚高山森林气候变暖
      • 30 .8 小结
    • 第31 章 筛选表征
      • 31 .1 筛选化学物质和其他动因
        • 31 .1 .1 商值
        • 31 .1 .2 评分系统
        • 31 .1 .3 筛选特性
        • 31 .1 .4 逻辑标准
      • 31 .2 筛选场地
        • 31 .2 .1 筛选场地内的化学物质
        • 31 .2 .2 场地的暴露浓度
        • 31 .2 .3 介质筛选
        • 31 .2 .4 受体筛选
        • 31 .2 .5 场地筛选
        • 31 .2 .6 数据的充分性和不确定性
        • 31 .2 .7 场地筛选评价报告
      • 31 .3 实例
    • 第32 章 权衡证据的确定性风险表征
      • 32 .1 证据的权衡
      • 32 .2 沉积物质量三合一法:一种简单明了的推理方法
      • 32 .3 污染场地最佳结论的推理
        • 32 .3 .1 单一化学物质毒性
        • 32 .3 .2 环境介质毒性测试
        • 32 .3 .3 生物调查
        • 32 .3 .4 生物标志物和病理学
        • 32 .3 .5 证据的权衡
        • 32 .3 .6 风险评估
        • 32 .3 .7 未来风险
      • 32 .4 应用实例
        • 32 .4 .1 污染场地风险表征
        • 32 .4 .2 受污染沉积物的风险表征
        • 32 .4 .3 野生动物风险表征
        • 32 .4 .4 杀虫剂的风险表征
        • 32 .4 .5 工业废水风险表征
      • 32 .5 风险报告
    • 第33 章 比较风险表征
      • 33 .1 比较风险表征的方法
        • 33 .1 .1 风险排序
        • 33 .1 .2 风险分类
        • 33 .1 .3 相对风险定标
        • 33 .1 .4 相对风险评估
        • 33 .1 .5 净环境效益分析
        • 33 .1 .6 经济单位
        • 33 .1 .7 比较风险报告
      • 33 .2 比较和不确定性
      • 33 .3 小结
    • 第34 章 表征可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
      • 34 .1 表征可变性
      • 34 .2 表征不确定性
      • 34 .3 不确定性和证据权
      • 34 .4 偏好
      • 34 .5 局限性
      • 34 .6 结论
  • 第六篇 风险管理
    • 第35 章 报告和沟通生态风险
      • 35 .1 报告生态风险
      • 35 .2 沟通生态风险
    • 第36 章 决策制定和生态风险
      • 36 .1 预防超标
      • 36 .2 预防损害效应
      • 36 .3 风险最小化
      • 36 .4 确保环境效益
      • 36 .5 成本效率最大化
      • 36 .6 平衡成本和效益
      • 36 .7 决策分析
      • 36 .8 其他需特别注意的事项
    • 第37 章 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整合
      • 37 .1 作为人类前哨的野生动物
      • 37 .2 人类和生态风险的综合分析
        • 37 .2 .1 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表达
        • 37 .2 .2 相互依存
        • 37 .2 .3 质量
        • 37 .2 .4 效率
      • 37 .3 环境条件和人类福利
      • 37 .4 结论
    • 第38 章 风险、法律、伦理学、经济学和偏好的整合
      • 38 .1 生态风险和法律
      • 38 .2 生态风险和经济学
      • 38 .3 生态风险和伦理学
      • 38 .4 生态风险、利益相关者的偏好和公众舆论
      • 38 .5 结论
    • 第39 章 监测风险管理的结果
  • 第七篇 生态风险评价的未来
  • 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版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