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微生物学




本书是生物科学“101计划”系列教材之一,在循序渐进地讲述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融入本领域的前沿发展。本书内容分为19章,包括绪论、微生物的显微观察与纯培养、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合成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本书主要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用于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的本科教学。



作者:
邓子新 陈峰 陈向东

定价:
220.00元

出版时间:
2025-08-08

ISBN:
978-7-04-065016-7

物料号:
6501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微生物学/真菌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121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 前辅文
  • 1 绪论
    • 1.1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 1.1.1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小巨人”
      • 1.1.2 地球生命简史
      • 1.1.3 微生物的特点
      • 1.1.4 微生物亦敌亦友
    • 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 1.2.1 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 1.2.2 微生物的发现
      • 1.2.3 巴斯德与微生物学奠基
      • 1.2.4 科赫与微生物学奠基
      • 1.2.5 20世纪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 1.3 微生物学的未来
      • 1.3.1 微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组学研究
      • 1.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 1.3.3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与未来
      • 1.3.4 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 1.3.5 新型传染病的防治
  • 2 微生物的显微观察与纯培养
    • 2.1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 2.1.1 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样本制备
      • 2.1.2 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样本制备
    • 2.2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保藏
      • 2.2.1 无菌技术
      • 2.2.2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 2.2.3 微生物的保藏
  • 3 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 3.1 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概述
      • 3.1.1 原核生物的显微形态
      • 3.1.2 原核细胞的功能
      • 3.1.3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 3.2 细胞壁
      • 3.2.1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 3.2.2 古菌细胞壁的结构
      • 3.2.3 缺壁的细菌与古菌
    • 3.3 细胞膜
      • 3.3.1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
      • 3.3.2 古菌细胞膜的结构
      • 3.3.3 细胞膜的功能
    • 3.4 拟核与质粒
      • 3.4.1 拟核
      • 3.4.2 质粒
    • 3.5 细胞表面结构
      • 3.5.1 鞭毛
      • 3.5.2 菌毛与性菌毛
      • 3.5.3 糖被结构
      • 3.5.4 菌鞘
      • 3.5.5 菌柄
    • 3.6 细胞质与内含物
      • 3.6.1 核糖体
      • 3.6.2 内生芽孢
      • 3.6.3 颗粒状内含物
      • 3.6.4 气泡
      • 3.6.5 羧酶体
  • 4 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 4.1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4.1.1 细胞壁
      • 4.1.2 细胞膜
      • 4.1.3 细胞核
      • 4.1.4 细胞质和细胞器
      • 4.1.5 细胞表面附属物
    • 4.2 真核微生物的分化
      • 4.2.1 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 4.2.2 其他真核微生物
    • 4.3 真核微生物的起源与分类
      • 4.3.1 真核微生物的起源
      • 4.3.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5 病毒
    • 5.1 病毒与病毒粒
      • 5.1.1 病毒的特性
      • 5.1.2 病毒粒的结构
      • 5.1.3 病毒粒的化学组成
      • 5.1.4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5.2 病毒的复制
      • 5.2.1 病毒的复制周期
      • 5.2.2 病毒入侵细胞
      • 5.2.3 病毒大分子合成
      • 5.2.4 病毒组装、成熟和释放
    • 5.3 病毒感染
      • 5.3.1 病毒感染类型
      • 5.3.2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5.3.3 病毒与肿瘤
    • 5.4 亚病毒因子
      • 5.4.1 卫星病毒
      • 5.4.2 卫星核酸
      • 5.4.3 类病毒
      • 5.4.4 朊病毒
    • 5.5 病毒举例
      • 5.5.1 噬菌体和古菌病毒
      • 5.5.2 植物病毒
      • 5.5.3 昆虫病毒
      • 5.5.4 动物与医学病毒
    • 5.6 病毒学研究方法
      • 5.6.1 病毒的培养与纯化
      • 5.6.2 病毒的定量
      • 5.6.3 病毒的检测
      • 5.6.4 病毒的分离
  • 6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 6.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 6.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 6.2.1 碳源
      • 6.2.2 氮源
      • 6.2.3 能源
      • 6.2.4 无机盐
      • 6.2.5 生长因子
      • 6.2.6 水
    • 6.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6.3.1 自养型
      • 6.3.2 异养型
    • 6.4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6.4.1 单纯扩散
      • 6.4.2 促进扩散
      • 6.4.3 主动运输
      • 6.4.4 基团转位
      • 6.4.5 膜泡运输
    • 6.5 培养基
      • 6.5.1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与方法
      • 6.5.2 培养基的类型
      • 6.5.3 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
  • 7 微生物的代谢
    • 7.1 微生物代谢概论
      • 7.1.1 基本代谢类型
      • 7.1.2 生物能学基本原理
      • 7.1.3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供体与受体
      • 7.1.4 电子载体与电子传递链
      • 7.1.5 催化与酶
      • 7.1.6 酶活力调节机制
    • 7.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7.2.1 能量转化方式
      • 7.2.2 化能有机营养
      • 7.2.3 化能无机营养
      • 7.2.4 光能营养
    • 7.3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 7.3.1 同化CO2/CO2 固定途径
      • 7.3.2 糖异生和多糖合成
      • 7.3.3 生物固氮
      • 7.3.4 氨基酸合成
      • 7.3.5 核苷酸合成
      • 7.3.6 脂肪酸和脂肪合成
    • 7.4 初级代谢
      • 7.4.1 乙醇发酵
      • 7.4.2 乳酸发酵
      • 7.4.3 醋酸发酵
      • 7.4.4 柠檬酸发酵
    • 7.5 次级代谢
      • 7.5.1 次级代谢的特点
      • 7.5.2 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
      • 7.5.3 次级代谢的意义
      • 7.5.4 次级代谢的调节
  • 8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 8.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 8.1.1 原核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 8.1.2 酵母菌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 8.1.3 丝状真菌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 8.2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 8.2.1 微生物计数
      • 8.2.2 微生物细胞质量测定
      • 8.2.3 微生物生理指标测定
    • 8.3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 8.3.1 同步生长与同步培养技术
      • 8.3.2 微生物分批培养的生长曲线
      • 8.3.3 连续培养与连续发酵
    • 8.4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8.4.1 营养物质
      • 8.4.2 水活度
      • 8.4.3 温度
      • 8.4.4 酸碱度(pH)
      • 8.4.5 氧气
    • 8.5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 8.5.1 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理方法
      • 8.5.2 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方法
  • 9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 9.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与基因组
      • 9.1.1 遗传物质的鉴定
      • 9.1.2 细菌基因组
      • 9.1.3 古菌基因组
      • 9.1.4 真核微生物基因组
      • 9.1.5 泛基因组
      • 9.1.6 宏基因组
    • 9.2 突变及修复
      • 9.2.1 突变的类型
      • 9.2.2 表型变化及分离
      • 9.2.3 突变的机制
      • 9.2.4 突变的回复
      • 9.2.5 DNA损伤修复
    • 9.3 质粒
      • 9.3.1 质粒的结构
      • 9.3.2 质粒的复制
      • 9.3.3 质粒的性质
      • 9.3.4 质粒的主要类型
    • 9.4 转座因子
      • 9.4.1 转座因子的结构与类型
      • 9.4.2 转座的方式
      • 9.4.3 转座的效应
    • 9.5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水平转移与重组
      • 9.5.1 转化
      • 9.5.2 接合作用
      • 9.5.3 转导
    • 9.6 微生物遗传育种
      • 9.6.1 诱变育种
      • 9.6.2 基因重组育种
      • 9.6.3 代谢工程育种
  • 10 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10.1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
      • 10.1.1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分类
      • 10.1.2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特点
      • 10.1.3 操纵子学说
    • 10.2 乳糖操纵子的基因表达调控
      • 10.2.1 lac操纵子的结构及其调节因子
      • 10.2.2 lac操纵子上的调控区
      • 10.2.3 乳糖操纵子的负控诱导调节
      • 10.2.4 乳糖操纵子的正控激活调节
      • 10.2.5 lac操纵子与基因克隆
    • 10.3 负控阻遏系统
      • 10.3.1 trp操纵子的阻遏系统
      • 10.3.2 前导肽与trp操纵子的弱化作用
    • 10.4 细菌的其他操纵子
      • 10.4.1 双启动子结构与半乳糖操纵子
      • 10.4.2 AraC与阿拉伯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作用
      • 10.4.3 阻遏蛋白LexA与细菌的SOS反应
      • 10.4.4 核糖体RNA及核糖体蛋白的多启动子调控
    • 10.5 转录水平上的其他调控方式
      • 10.5.1 通过替换σ 因子进行的调控
      • 10.5.2 H-NS蛋白的调节作用
      • 10.5.3 特异性转录调控因子的作用
      • 10.5.4 转录终止层面的调控
      • 10.5.5 信号转导、双组分系统和第二信使
    • 10.6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 10.6.1 核糖开关控制的基因表达
      • 10.6.2 CsrAB调节系统与mRNA稳定性
      • 10.6.3 反义RNA的调节作用
      • 10.6.4 ppGpp等警报素对翻译的影响
    • 10.7 噬菌体基因表达调控
      • 10.7.1 λ噬菌体溶原化和裂解途径的基因表达调控
      • 10.7.2 λ阻遏蛋白
      • 10.7.3 Cro蛋白
      • 10.7.4 激活因子CⅡ的调控作用
      • 10.7.5 λ噬菌体转录的抗终止作用
    • 10.8 群体感应:细胞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
      • 10.8.1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 10.8.2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介导的群体感应调节
      • 10.8.3 AIP介导的群体感应调节
      • 10.8.4 AI-2介导的群体感应调节
  • 11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 11.1 基因工程概述
      • 11.1.1 基因工程的定义
      • 11.1.2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 11.2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技术
      • 11.2.1 基因敲除技术
      • 11.2.2 基因敲减技术
      • 11.2.3 基因编辑技术
      • 11.2.4 基因过表达技术
    • 11.3 从天然微生物到工程菌株
      • 11.3.1 微生物表达系统的主要类别与特点
      • 11.3.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1.3.3 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 11.3.4 目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11.4 组学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11.4.1 基因组学
      • 11.4.2 转录组学
      • 11.4.3 蛋白质组学
      • 11.4.4 代谢组学
    • 11.5 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改造中的作用
      • 11.5.1 新兴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 11.5.2 基因工程改造细菌的应用
      • 11.5.3 基因工程改造真菌的应用
      • 11.5.4 微生物病原体的基因工程应用
    • 11.6 微生物基因工程涉及的伦理问题
  • 12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
    • 12.1 通用的生物分类单元
      • 12.1.1 分类单元及等级
      • 12.1.2 生物种的概念
      • 12.1.3 分类单元的命名
    • 12.2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学
      • 12.2.1 演化计时器的选择
      • 12.2.2 核糖体RNA基因作为生物演化的计时器
      • 12.2.3 系统发育分析
      • 12.2.4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 12.2.5 三域理论及其发展
    • 12.3 原核生物的分类
      • 12.3.1 原核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 12.3.2 原核生物分类系统和伯杰氏手册
    • 12.4 真菌的分类
      • 12.4.1 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 12.4.2 真菌主要分类系统
    • 12.5 微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5.1 形态学特征
      • 12.5.2 生理生化特征
      • 12.5.3 细胞化学特征
      • 12.5.4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5.5 基因组相似性分析
    • 12.6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分析技术
      • 12.6.1 生理生化鉴定系统
      • 12.6.2 快速、自动化的微生物检测仪器与设备
      • 12.6.3 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系统学中的应用
  • 13 微生物的生态
    • 13.1 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 13.1.1 微生物生态学范畴
      • 13.1.2 微生物生态的演化学基础
      • 13.1.3 生态位理论
      • 13.1.4 互作
      • 13.1.5 生境的斑块化与扩散
      • 13.1.6 空间分布与多样性
    • 13.2 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
      • 13.2.1 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
      • 13.2.2 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
      • 13.2.3 淡水中的微生物
      • 13.2.4 大气中的微生物
      • 13.2.5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 13.2.6 与其他生物互作的微生物
    • 13.3 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3.3.1 碳循环
      • 13.3.2 氮循环
      • 13.3.3 硫循环
      • 13.3.4 磷循环
      • 13.3.5 铁循环
      • 13.3.6 其他元素的循环
    • 13.4 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
      • 13.4.1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 13.4.2 污水生物处理
      • 13.4.3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 13.5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13.5.1 微生物群系学
      • 13.5.2 培养组学
      • 13.5.3 自然界微生物活动的检测
  • 14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 14.1 细菌多样性
      • 14.1.1 假单胞菌门
      • 14.1.2 芽孢杆菌门、支原体门和放线菌门
      • 14.1.3 拟杆菌门
      • 14.1.4 衣原体门、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
      • 14.1.5 热袍菌门、热脱硫杆菌门和产液菌门
      • 14.1.6 奇异球菌门、酸杆菌门和硝化螺菌门
      • 14.1.7 梭杆菌门、丝状杆菌门和互养菌门
      • 14.1.8 脱铁杆菌门和产金菌门
    • 14.2 古菌多样性
      • 14.2.1 广古菌门
      • 14.2.2 TACK超门
      • 14.2.3 DPANN超门
      • 14.2.4 阿斯加德古菌类群
    • 14.3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
      • 14.3.1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器与系统发育
      • 14.3.2 原生生物
      • 14.3.3 真菌多样性
      • 14.3.4 原始色素体生物
  • 15 感染与免疫
    • 15.1 感染的一般概念
      • 15.1.1 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组与病原微生物
      • 15.1.2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
      • 15.1.3 感染性疾病的分类
      • 15.1.4 感染性疾病的疾病模式
      • 15.1.5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
    • 15.2 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特征
      • 15.2.1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入侵门户
      • 15.2.2 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特性
      • 15.2.3 病毒的致病特性
      • 15.2.4 真菌和原生生物的感染特性
    • 15.3 天然免疫:宿主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 15.3.1 生理屏障
      • 15.3.2 炎症
      • 15.3.3 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 15.3.4 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
      • 15.3.5 模式识别受体
      • 15.3.6 吞噬作用对胞外入侵者的清除
      • 15.3.7 胞内病原体的清除
    • 15.4 适应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防御机制
      • 15.4.1 适应性免疫依赖于对抗原的识别与记忆
      • 15.4.2 T细胞介导的免疫
      • 15.4.3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15.5 免疫学的应用
      • 15.5.1 疫苗
      • 15.5.2 免疫治疗
      • 15.5.3 免疫学技术的其他应用
    • 15.6 人类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 15.6.1 感染神经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 15.6.2 感染呼吸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 15.6.3 感染循环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 15.6.4 感染消化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 15.6.5 感染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 15.6.6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检测
    • 15.7 抗微生物药物
      • 15.7.1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史
      • 15.7.2 抗微生物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 15.7.3 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16 合成生物学
    • 16.1 合成生物学概述
      • 16.1.1 生物系统的层级结构
      • 16.1.2 生物元件
      • 16.1.3 遗传回路
    • 16.2 组装DNA片段
      • 16.2.1 标准化组装
      • 16.2.2 聚合酶循环组装
      • 16.2.3 Gibson组装
      • 16.2.4 Red/ET重组组装
      • 16.2.5 细胞内组装
    • 16.3 合成噬菌体与病毒
      • 16.3.1 合成噬菌体
      • 16.3.2 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 16.3.3 合成新型冠状病毒
    • 16.4 合成细菌基因组
      • 16.4.1 合成支原体基因组
      • 16.4.2 合成支原体
      • 16.4.3 合成大肠杆菌
    • 16.5 合成酿酒酵母基因组
      • 16.5.1 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
      • 16.5.2 合成型酿酒酵母基因组的设计
      • 16.5.3 合成型酵母染色体的合成与组装
      • 16.5.4 合成型酵母染色体的转移
      • 16.5.5 酵母染色体的融合
    • 16.6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 16.6.1 微生物细胞工厂
      • 16.6.2 活体微生物药物
      • 16.6.3 物理信息存储
  • 17 农业微生物学
    • 17.1 农业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17.1.1 农田植物微生物群落
      • 17.1.2 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
      • 17.1.3 农田污染生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17.2 微生物肥料
      • 17.2.1 固氮菌肥料
      • 17.2.2 解磷菌肥料
      • 17.2.3 解钾菌肥料
      • 17.2.4 菌根菌肥料
      • 17.2.5 铁载体产生菌肥料
    • 17.3 微生物农药
      • 17.3.1 农业常见病害与病原体
      • 17.3.2 微生物杀虫剂
      • 17.3.3 微生物杀菌剂
      • 17.3.4 微生物除草剂
    • 17.4 微生物饲料
      • 17.4.1 单细胞蛋白饲料
      • 17.4.2 青贮饲料
      • 17.4.3 其他发酵饲料
      • 17.4.4 动物肠道微生态制剂
    • 17.5 农田污染治理微生物制剂
      • 17.5.1 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
      • 17.5.2 农田有机污染物治理
  • 18 食品微生物学
    • 18.1 微生物与食品制造
      • 18.1.1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与作用
      • 18.1.2 传统发酵食品及其生产工艺
      • 18.1.3 食用菌及其生产
      • 18.1.4 益生菌食品
      • 18.1.5 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 18.1.6 新型食品的微生物制造
    • 18.2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
      • 18.2.1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 18.2.2 食品微生物腐败特征
      • 18.2.3 细菌性食物中毒
      • 18.2.4 真菌毒素中毒
      • 18.2.5 病毒性食物中毒
    • 18.3 食品腐败控制与保藏
      • 18.3.1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食品内外因素
      • 18.3.2 微生物与食品保藏原理
      • 18.3.3 基于微生物防控的食品保藏方法
      • 18.3.4 食品保藏新技术
      • 18.3.5 新型食品的微生物控制
      • 18.3.6 栅栏理论在食品防腐保鲜上的应用
      • 18.3.7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
    • 18.4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与追溯
      • 18.4.1 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指示菌
      • 18.4.2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常规检测项目
      • 18.4.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 18.4.4 食品安全HACCP体系与微生物防控
      • 18.4.5 基于多组学的食源性微生物溯源与风险评估
  • 19 工业微生物学
    • 19.1 工业微生物学概述
      • 19.1.1 工业微生物学的发展
      • 19.1.2 工业微生物的常见种类
    • 19.2 工业发酵
      • 19.2.1 生物反应过程与发酵工程
      • 19.2.2 发酵方法分类
      • 19.2.3 发酵过程的主要单元操作
      • 19.2.4 生物反应器
    • 19.3 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
      • 19.3.1 微生物生产有机酸
      • 19.3.2 微生物生产氨基酸
      • 19.3.3 微生物生产酶制剂
    • 19.4 微生物与医药
      • 19.4.1 微生物生产抗生素
      • 19.4.2 微生物生产甾体类药物
    • 19.5 微生物与生物能源
      • 19.5.1 燃料乙醇
      • 19.5.2 生物制氢
      • 19.5.3 沼气发酵
      • 19.5.4 微生物燃料电池
  • 名词索引
  • 微生物中文名索引
  • 微生物学名索引